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硕 《现代装饰》2014,(2):87-88
正观众来到博物馆不仅是来参观,更重要是体验文化。本文通过"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美国博物馆的餐厅体验设计,上海玻璃博物馆综合体开发这些案例来探索体验经济下的博物馆商业化设计,并结合时代的特点,挖掘出一个以休闲体验式为主的博物馆综合体设计,展现一个非传统的、以体验经济为主的博物馆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周峰  张娟 《建筑与文化》2020,(2):176-177
随着后工业社会"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参观者体验为中心"越来越成为博物馆的最大使命与现实需求,营造愉悦又有乐趣的观展体验成为博物馆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将以体验为基础的交互设计应用于博物馆用户体验当中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时代趋势。文章从博物馆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的关联性分析、交互设计在博物馆用户体验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分类三个方面对交互设计在博物馆用户体验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为博物馆用户体验中交互设计的应用方式与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借鉴及思路。  相似文献   

3.
曹国章  杨晓翔 《华中建筑》2010,28(11):163-165
该文结合体验经济的相关理论,对步行街的体验式发展进行研究,指出体验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探讨了体验经济阶段的步行街文化特征,以使得步行街文化在体验经济时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7)
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这使我国博物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在提升博物馆宣教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关注游客游中游后的体验过程、拓展博物馆参观的新渠道三个方面,分析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服务事业的展望,基于此,期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人们消费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体验性经济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目前我国的线下实体建设远远低于消费者数字化升级和消费需求升级,主要矛盾在于线下品牌化程度低,而企业展厅作为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宣传的核心场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企业文化元素凝练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以期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展现企业品牌文化、体验感强、现代的企业展厅空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儿童对于历史文化博物馆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问题亟待解决。认知科学中的具体认知理论为阐释展览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具身认知不再拘泥于儿童教育的成果指标,而是关注博物馆阐释及体验的本质,以促进观众的全面立体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试图为儿童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提出原则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案例分析,挖掘大师设计思想内涵,探讨具现代启示意义的设计方法,推动岭南建筑的创新发展;基于设计学,从体验视角,以现场观察方法、置换植入方式,对北园酒家的地方性体验设计方法深入研究并总结归纳;发现大师作品中蕴含的对广府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创新思想、场所体验设计理念、空间游观表达方法等宝贵经验迄今为止依然具有时代意义,是当代设计师的重要借鉴;空间体验是最直接感受并领悟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内涵的设计手段,结合现代建筑体验理论探索岭南传统建筑的传承创新之路,契合时代发展趋向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8.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体验式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时代,在体验经济的带动下符号消费和体验式消费逐渐兴起。在这一文化语境下,城市空间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其提供的体验功能也变得愈发重要。目前,步入局部消费社会的中国发达地区城市正面临着空间体验化的趋势,而空间体验的主题化、情境化和参与度是保证特色体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城市营销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经营者关注和经常采用的手段。城市营销与企业营销不同,企业营销的一些理论不能直接为城市营销所用,但是其营销的理念却是城市营销的有力指导。在体验经济时代,城市管理经营者要充分理解和运用体验营销的理念,力求做到:明确营销思路,使城市消费者有正确的体验;全民参与营销,使城市消费者有真实的体验;注重文化建设,使城市消费者有深刻的体验;系统连贯营销,使城市消费者有良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3)
该文借助叙事学理论,综合文献资料与博物馆实际案例,从叙事要素构成、叙事结构等方面展开,探索博物馆展示结构体系;从参观者体验需求、体验层次出发,分析博物馆空间中叙事语汇转译、展示场景设计以及数字媒体应用的方式方法,探讨博物馆叙事体验设计策略。博物馆展览应该打破惯性思维,从参观者体验出发,结合创新性科技手段,完善体验设计。  相似文献   

11.
整个人类文化不是唯一模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在建筑文化中也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许多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已不满足于现代建筑的单一文化模式,而纷纷提出对本国、本地区文化的再认识。本文介绍了日本在发展现代化建筑的同时,如何实现不失其文化特点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为积极打造创意城市,“文化区”成为时下城市管理者积极采用的空间政策。首先梳理了创意城市话语对城市的空间和产业的要求,接着讨论了“文化区”的概念辨析和类型划分,继而对三类“文化区”在欧美国家的典型实践案例进行了讨论,重点关注其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创意形成的影响。最后对我国的文化区建设与运行模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文中由西湖的产生及其对杭州城发展繁荣的重大作用,以及苏轼把西湖比作人的眼睛,说明西湖对杭州之重要。文中论述历代西湖文化景观之建设,西湖十景之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传统美学内涵,对国内乃至世界深远影响,论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的五方面启示,认为杭州西湖是以水营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典范,其历史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镇化对中国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了全面冲击,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何看待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从被动保护转向可持续利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的经济复兴和社会重建——这需要建立国际比较的视角.从“发展历程,制度框架、实施步骤”三个方面,对法国经验进行了梳理,指出:遗产概念的建立是工业化时期法国乡村面对经济衰退、人口减少和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遗产保护在依托法定规划的同时,也需要行业和地区合约的补充;除了清点和划定保护区,教育培训、宣传推广和旅游开发也成为实施保护的关键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将中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现行制度和实施效果与法国经验进行了比较,提出法国经验在中央地方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与发展并重三方面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徐丹仪  孔明亮 《园林》2022,(2):85-92
随着文化和旅游持续融合发展,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创新文旅类型,满足群众对文娱体验的多元需求,是数字经济格局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动漫旅游"作为日本重要文旅类型之一,对日本振兴地域、激活经济、再现城市魅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探讨日本动漫产业在文旅规划中的创新思路和方法策略,有利于拓展中国文旅规划新兴模式。通过对相关实践案例梳理总结可知,日本"圣地"型动漫旅游是以地域振兴为目标,多元合作体制为依托,游客特殊需求为导向的创意性文旅规划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呼应动漫场景、构建主题游线以及协同交互环境三大规划策略,以期为中国数字经济格局下文旅规划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官紫玲  陈顺和 《中国园林》2020,36(2):96-100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空间阻力模型分析方法,以福建永泰为例,针对乡土文化遗产体验进行景观资源适宜性评价,同时建立低、中、高3个级别的景观安全格局水平。结果表明:乡土文化遗产体验适宜性水平较高,低中等安全格局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1.11%。为此,提出构建永泰乡土遗产廊道、形成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与全域旅游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乡土文化安全与景观遗产的整体保护,促进全域旅游开发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将抽象的文化感受转变成明晰的实体形式和空间形态,在地域文化、基地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多元背景中找到平衡点和对话关系是设计构思的切入点。通过回顾平湖市图书馆的设计过程来探讨在特定社会文化与场所环境下以感觉为先导的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赵艳君 《山西建筑》2006,32(23):62-63
探讨了体育建筑多层面的文化内涵,阐释了中国传统体育建筑独特的文化基因,提出了文化的力量与支持是体育建筑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因,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以及主要研究方向,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揭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通过深入研究名城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作用,保证了名城保护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刘先觉 《新建筑》2004,(1):64-65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划分近现代建筑艺术年代分期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演进的过程,指出历史的经验对当今的建设仍具重要参考价值。要给近现代建筑艺术以公正的评价,应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