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湾区拥有环水型滨海核心空间景观资源,其开发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研究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积极领先的规划体系,从功能与活动、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与景观、可达性与联系、建筑形象、旅游业开发等六个方面探索城市湾区空间建设的控制要点,得到富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城市湾区规划要珍惜宝贵的湾区空间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利用体系,在核心区设立公共开放空间带,重视人文历史元素的挖掘利用,重视人的参与和停留,保持空间的人气和活力,是城市湾区空间建设的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2.
线性文化遗产因具有跨地区交流及包容文化多样性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在场教育的动态文化景观,这是具有国际普遍认同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重要的价值内涵,也是传承民族记忆和唤醒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当前,以粤港澳文化为内涵,线性文化遗产为主要载体,绿道与碧道为背景的开放空间网络组成了粤港澳文化线路的空间体系框架,具有凝聚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潜力与价值。依托文化线路构建粤港澳人文湾区的空间战略将对大湾区面向国际更具影响力、内部深度融合更具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态”湾区文化线路,调动区域深度合作和城乡共享发展,提升湾区文化凝聚力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1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位置相近,文化同源,拥有共同的语言"粤语",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物产丰富之地。如今,广东省是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广州市正是广东省经济迅速发展当中的领头羊;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亚太地区实行国际法律解决争议的服务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基地,也是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合作区作为新时期推动粤港澳三地跨界合作的空间载体,对于探索跨界协同规划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于2022年6月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南沙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文章以该方案为基础,结合南沙新区空间方案国际咨询工作,通过深入剖析跨界合作模式、区位优势和发展瓶颈,结合国家战略制定区域发展目标,从产业、交通、人文空间3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跨界治理机制,搭建“机遇研判—策略制定—机制创新”的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框架,以期通过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与协同治理的探索,增强南沙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引领和区域协作能力,推动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137-143
国民教育是对国民进行国家身份认同与归属的教育,是凝聚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任何主权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香港教育制度的关系,当前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存在诸多缺失。为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亟须加强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大力增进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及其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对自身国民身份的认识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历史与事实根基之上,由衷地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效忠自己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主流的背景下,湾区城市群往往成为一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头部区域,对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格局态势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对近代城市群空间关系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展开实证研究。从网络整体、节点城市两个层面,对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进行综合研判,并对跨海通道的空间关系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四大湾区在整体格局、节点城市空间关系权重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大湾区跨海通道的建设对城市群空间关系改变显著,其影响模式与程度并不与设施距离构成简单线性关系,而是与湾区陆海空间架构、节点城市与设施的空间分布方式、路网格局等要素存在复杂关联。本研究提出的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测度方法体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特征及演变规律,对于湾区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的制定和优化,具备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人关注的区域品牌,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都将有自己的核心定位和品牌优势,但大湾区品牌尚需要从认知和感受两个层次来建构自己的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组合,因此,在这一新组合中,发展治理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也需要在湾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湾区品牌,提高湾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感受度。湾区品牌的构建,不仅要发挥城市优势,构建品牌,也要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心模块。最终,各中心区块链接组合为一体化、有特色、优势互补的大湾区品牌。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但其在居住、就业、文化等方面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任务I显得更加急迫。本文以空间正义为理论视角,选取广州典型农民工聚居区——白云区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访谈、ArcGS缓冲区分析等方法,从空间物质性、空间实践性、空间认知性三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及其空间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空间既是农民工落脚城市的物质基础,又影响着农民工的实践活动、身份认同、社会关系。进而提出建议,鼓励多元主体共同缔造、容纳多样空间使用需求、构建多方共建文化平台,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南方建筑》2019,(5):20-25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以大湾区大学规划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湾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并培育原创性科技发展的关键。通过与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比较研究,以宏观的大湾区视角为起点,提出高校规划的宏观整体性,应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集群规划。同时依托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发展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的统一,在城市空间上形成城校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并提倡大学高效综合的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大湾区高校规划地域特色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9,(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逐步推进,各城市积极谋划以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内湾城市作为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需要重点谋划空间发展策略。文章在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进展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聚焦港澳合作、国际湾区、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等领域,研判湾区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并以处于内湾地区的东莞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并从港澳、开放、创新、协同四大空间行动策略着手提出东莞主动参与大湾区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建筑师负责制存在的困难及政策文件解读,为业界人士参与大湾区建筑师负责制提供参考。对《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师负责制指引(征求意见稿)》进行解读,结合问卷做现状研究,总结归纳。发现业界对建筑师负责制发展疑虑集中在收费、法律法规、责任保险、建筑师综合能力等方面,而《指引》对上述问题均做了详细规定。《指引》为大湾区实施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了有效政策基础,构建健康有序市场体系及建筑师培养体系,加强建筑创作和设计原创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建筑师负责制实施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两地建筑行业深度合作,但香港与内地建筑业在法律体系、建设流程、资质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为提高香港与内地建筑业的合作效果,在对业内人士多番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到影响香港与内地建筑业合作效果的13个因素,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香港与内地建筑业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作相关假设,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基础能力、合作态度和合作环境对合作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专业人士的基础能力、合作态度和合作环境对两地建筑业合作效果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香港人员优势、港方在内地的适应性、主要合作障碍、互惠意愿、竞争压力依次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三类影响因素也存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将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方向。立足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对比和总结归纳,识别当前大湾区区域和城市在创新发展的特征、问题和原因,并对大湾区提升全球创新地位提出建议。分析发现,大湾区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产出和创新服务具有全球竞争力,但仍存在基础创新较弱、创新协作不足、创新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大湾区在全球创新地位的有关建议,包括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多元创新协同、优化创新环境品质等。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地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是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将担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使命。如何强化跨界地区的协同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以多层级治理为理论视角,以国内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程度最高的广(州)佛(山)为研究地区,从宏观政策制度建构和微观合作项目实施切入,对广东省、广佛两市及所辖的区、镇街等不同层级政府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广佛两市构筑的"城市政府主导的合作模式"是推动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区及镇街政府的合作渠道虽已搭建,但成效有限;市民缺乏参与的渠道;上级政府的有效介入有助于公益民生项目的协调实施。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关于区域治理的学术讨论,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主旋律和主要机制。以往粤港澳合作的基本特点是以互补性为基础,形成以“前店后厂”为特征的生产链的纵向分工。发展到今天,粤港澳之间原有的互补性已经明显减弱,互补性合作格局赖以形成的宏观背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需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构粤港澳合作格局。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重构、基于空间的重构、基于战略愿景的重构等3种思考路径。重点建议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基于共同的发展愿景,实现优势整合、优势再创,从跨地经贸合作走向区域协同创新,从组织跨地生产链走向共建优质生活圈,从事项性合作走向构建要素流动的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新格局下我国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构建基于“产”“城”“人”的产城融合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测度评价。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城融合水平整体较高,广深两城排名始终位于前列,但其他各城发展存在不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宏观政策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本地区产城融合有重要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等级差距进一步扩大,产城融合与城市发展逐渐回归以人为本。基于此,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才吸引及核心城市打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独特的"一国两制三法系"的区域,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划法规体系。为进一步探索粤港澳地区未来如何开展规划法规制度上的矛盾协调、借鉴交流与创新,通过充分搜集广东、香港、澳门的规划核心法律文本,在系统完整的梳理三地现行规划法规的立法背景、规划法规的内容安排与运行特征后,发现三地规划法规体系均呈现出与本土制度环境相匹配的渐进式变迁过程。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语境中,三地规划法规制度协调和融合所创造的良好法治环境将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三地应立足各自制度环境,渐进式地形成既适应本土情况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划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规划响应的演变印证规划的本质。前半部分对珠江三角洲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历版规划进行高度概括梳理凝练,解读了规划演变历史背景,揭示规划响应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层级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既是国家意志体现,亦是经济规律使然,此观点具首创性。后半部分主要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及粤港澳三地聚焦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响应,通过描述粤港澳三地在空间上和政策上各自作出的规划响应,以地区的特殊性再次重申“体现国家意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规划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