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四十年西江磨刀门水道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西江磨刀门水道1962、1977、1999年的河道地形图数字化,建立磨刀门水道三个年份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在此基础上将河道分为上、中、下三段进行了河床演变及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1977年前后河道发生过明显的河道冲淤转化;1962年至1977年磨刀门水道处于淤积状态,淤积量达9.92×106 m3,河道上游向窄深发展,下游则向宽浅演变;而从1977至1999年磨刀门水道则处于冲刷状态,冲刷量为25.53×106 m3,河道平均水深增加,逐渐向窄深演变。磨刀门水道河床演变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磨刀门水道近50年河床演变及其冲淤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磨刀门水道河床演变及其冲淤成因,利用历年实测地形资料,建立DEM模型,进行河床演变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水道主槽不断冲刷,滩地有淤有冲。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冲淤成因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预测河床演变趋势,为将来河道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实测河床地形资料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干支流河道及主要入海水道在人类活动及来水来沙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切演变。西江干流河道在1999年前以淤积为主,1999年后,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河道严重冲蚀。北江干流河道在1960年前呈自然淤积的状态,1960年后,河道河床严重下切。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珠江三角洲支流河道普遍下切,且程度不均。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珠江入海口门水道中,洪奇沥和磨刀门水道下切较为明显,蕉门及崖门水道受采砂影响,出现异常深坑。初步分析表明来沙减少对西江河床下切的最大贡献率约为26%,采砂活动和航道整治是珠江三角洲快速下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受水沙特性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闽江下游南北港河道演变较剧烈,给南北港分流比、航运、桥梁、码头、堤防、城市取水等带来一系列影响。该文基于2003-2015年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南北港河道横向、纵向及平面的演变特征,研究其演变机理。结果表明:2003-2015年,南北港河床总体处于刷深趋势,其中南港演变剧烈,相邻年份间常出现大淤大冲交替状态,主河槽刷深幅度明显,整体呈现河宽且深的特点,北港刷深幅度相对较弱;南北港河床变化导致分流比变化,北港分流比呈不断减小趋势,中枯水时变化更明显。结合水口水库建设以来水沙条件变化特点及河道演变主要影响因素,南北港河床仍将处于总体下切趋势。针对现阶段南北港河床的演变特点与未来趋势,亟需在涉河工程基础冲刷防护技术、南北港合理分流比、涉河工程适应性、潮流(咸潮)入侵、河床演变规律与航道整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闽清河段位于闽江下游,受水库建设、河道采砂及航道整治等人类活动影响,水沙条件变化和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崩岸事故频发,给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等带来较大影响。依据河道实测地形资料,从河道平面、深泓线变化及河床断面形态等方面对该河段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河道两岸山体及河中丁坝群制约,闽清河段平面变化受到限制,历年来的演变以纵向的刷深为主,且刷深幅度明显;其演变受到河道形态与河床边界、水库建设、河道采砂、涉河工程建设、大洪水、支流入汇及潮汐顶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结合演变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闽清河道仍将以纵向冲刷为主,应加强涉河工程基础的守护。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及岸线资源需求迅速增加,河道受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加剧。该文以东江干流中下游(河源至惠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近期的河床形态演变特征,并对河道未来的河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3年,河段基本处于自然演变过程,总体表现为小幅淤积;2003年以来,东江干流中下游则存在明显的河床下切现象,人工挖砂、自然冲淤等因素是河床往窄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但随着河道利用管理的加强,没有过多的人类活动干扰下,河床也将从大范围的侵蚀下切转变至慢慢回淤,恢复河道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7.
珠江河口磨刀门整治后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刀门是珠江八大口门之一,为珠江三角洲主要泄洪通道和输沙出海通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磨刀门水道进行了整治规划和综合治理,磨刀门内海区整治后形成今日的规则河道(横洲水道),该文就磨刀门整治前后的演变及其历史演变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磨刀门河道演变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指出河床演变的结论是在特定的时空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以容桂水道与顺德支流交汇河段为例,对1999—2017年河段深泓平面、垂向变化、典型横断面变化、河相关系及冲淤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河床演变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了预测,为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典型交汇河段特征因素的演变特点及规律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结论为:(1)容桂水道与顺德支流交汇河段河道堤防逐步完成达标加固,岸滩趋于稳定。(2)顺德支流和容桂水道交汇前河道深泓线平面均整体偏向右岸,交汇口以下容桂水道河段深泓线整体居中,深泓平面和垂向整体变化不大。(3)交汇河段各横断面主槽形态基本稳定,深槽平面位置和河床高程自然调整。(4)交汇河段河宽总体相对稳定,交汇口上游顺德支流整体略有淤积,容桂水道主槽略有冲刷,汇流后容桂水道下游略有淤积,年均冲刷厚度约为0.34 cm,河道容积变化较小,总体冲刷强度相对不大。  相似文献   

9.
1984年以来长江口北支演变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4~2005年实测长江口水下地形图,采用数字地形模型技术,从河势变化、河床纵横向调整、河槽容积变化等方面,分析了1984年以来长江口北支河床演变.围垦缩窄工程(尤其是口门处的围垦)对北支河床演变影响很大,削弱了径流量,改变了入流路线.北支主流线虽反复多变、滩槽变化频繁,但随着人工控导工程的实施,部分水域的主流线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北支已逐渐演变为涨潮流占优势的河道,河床总体演变以淤积萎缩为主,但其衰亡过程将经历较长时期.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过洪能力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床演变和设计防洪水位是防洪规划的重要依据,而河床演变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在分析黄河近期水沙变化、河床演变和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考虑规划水平年的人类活动影响,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分析预测了规划阶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利用实测资料分析,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预测了2020年前的河道冲淤变化。采用水力因子,流量~面积,冲淤改正,水位涨率,水位相关等方法分析计算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设计洪水位,为黄河流域的防洪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人类干预力度的加大,长江口河道演变趋势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在分析河道变化新趋势的基础上,对长江口近期河道水文、地形变化及河道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口河道整体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域内不同区域间的水沙交换强度仍较大;随着人类对河道干预力度的加强,防冲刷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径流量、潮量和含沙量的历史变化角度,对宁波三江水沙特性做定性描述,并阐述了奉化江、姚江和甬江的河床演变及冲淤规律.历史上三江河床较为稳定,河道处于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但1959年姚江大闸和1975年镇海拦海大堤两大工程的相继建成,引起甬江河道发生剧烈淤积以适应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经过多年调整才渐趋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三江沿岸涉水工程(桥梁、码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等)及人类活动(建筑垃圾和淤泥违规倾倒)逐年增多,甬江河道尤其边滩进入缓慢淤积期.奉化江河道亦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但总体淤积强度相对较小.姚江闸下河段在大闸不泄流的情况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河道整体处于单向淤积状态之中.研究宁波三江河道的演变历史规律,不仅可丰富河床演变学关于潮汐河口的理论,还可为我国类似感潮河流的淤积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砂引起增江干流下游河床近期演变及水文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河床形态特征及冲淤变化计算,定量分析了近年来增江干流下游河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增江干流下游近期演变直接受人类采砂活动的影响,其中派潭河口至荔城水位台河道因为长期高强度采砂导致河床严重下切,其余河段除荔城水位台至初溪坝上河段略有淤积外,其他河段亦呈下切的状态;河床地形的剧烈变化引起了河道水动力的变化,如水位流量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5.
梁鑫鑫  王磊  王军 《人民长江》2019,50(8):20-27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口,监测数据有限且水沙变化和水下地形演变复杂,开展长江口各分区演变规律、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至关重要。利用长江口南支1861~2013年间7个年份地形数据,建立了近百余年来长江口南支的水下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探究长江口南支整体冲淤演变规律、不同子研究区冲淤变化时空差异、典型断面发展演变特点,并从自然演化和人为活动干预角度分析了特大洪水、径流输沙、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研究区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口南支在1861~2013年间整体处于冲刷状态,呈现淤积-冲刷-淤积-冲刷的变化过程,各子研究区的冲淤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只有崇明浅滩淤涨不断。②1861~2013年间,南支上段沙洲、槽沟摆动频繁,冲淤变化较为复杂;南、北港经历了一系列主次更替的变化过程;横沙东滩呈现上段冲淤变化不定、中段先冲后淤、下段相对稳定的演变特点;九段沙表现为不断淤高扩宽且下延的趋势。③长江口南支的演变是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1861~1958年,南支水道的冲淤变化主要以自然演化过程为主;1958~2013年,流域人类活动引起的长江来沙减少及口内工程建设对南支冲淤演变的影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口的治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王宏图 《山西水利》2000,(6):32-32,40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类为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兴建了大量水库和引水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沙系列,为防洪和开发滩涂进行的河道整治影响甚至改变了河床的自然演变。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河床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改变河床自然演变规律、取得工程效益的同时,也将可能在为工程本身付出相应的代价。为了使河道整治更好地适应河床演变规律,减少河道工程的负作用,本文分析了汾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以便为以后的河道整治提供一些参考。1汾河下游河道概况晋中与临汾交界王庄以下至入黄口庙前为汾河下游。按照河型大致分…  相似文献   

17.
洪湾水道受径、潮动力相互作用,水流、泥沙和河床演变具有独特的时空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处于缓慢的淤浅过程;经过1985—1995年为期10年的河道整治、疏浚,由一条宽阔易淤积的河道成为一条窄深而规则的水道;21世纪以来,加之港口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影响,总体呈现冲刷,但幅度小,河床目前处于自我调整的过程中。随着河道管理力度的加强,通过禁止人为的随意挖砂抛砂,配合合理的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洪湾水道最终将趋于稳定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8.
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决溢的环境因素(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青超 《人民黄河》1994,17(9):11-14
影响黄河下游地上河决溢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在流域多沙和人工堤防束范的决定因素下,全球变化,河流地质构造活动,河床演变和人类活动剧的相互作用,以及堤防工程存在多种隐患的影响,是引起下游河道泥沙不断堆积,地下河道逐渐隆起和河道决溢潜在危险的重要因素。依据近年来对下游的考察及对已有资料进行认为,目前下游决溢潜在的环境因素可归纳为河道水利环境背景,河床演变趋势和堤防工程隐患等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9.
石龙河段位于东江下游,河道自樊屋往下约一公里处一分为二.位于石龙镇左侧的汊道谓南支流,右侧的汊道谓北干流.南支流经东莞水道入狮子洋;北干流是东江正干,经仙村、新塘,然后在大盛直接流入狮子洋.  相似文献   

20.
灰鳖洋位于杭州湾口南部,受长江口入海泥沙、杭州湾和金塘水道水动力长周期变化的共同影响,灰鳖洋一直处于"海床基本稳定,东部微冲西部微淤"的动力地貌演变特性,但本世纪以来,这一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应用2002年至2011年灰鳖洋水下地形和水文测验资料,辅以数学模型手段,分析了近10年灰鳖洋动力地貌演变特征,并从多方面探究了演变特性转变的原因,研究表明:灰鳖洋呈近岸缓慢淤积、离岸快速冲刷、累积性冲淤、近岸潮动力明显减弱、中东部潮动力增强的演变特点;近10年演变特性的变化是对泥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直接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