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炼钢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转炉终点残锰含量及锰收得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转炉终点残锰含量和锰收得率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炉终点碳含量和铁水初始硅含量。在高拉碳操作下,钢水碳含量对锰的还原起主导作用,此时转炉终渣FeO含量和终点钢水温度对锰收得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李小环 《中国冶金》2016,26(5):57-60
通过对铁水的锰元素在转炉冶炼过程中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各因素对转炉终点残锰质量分数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形成了以终点温度1635~1655℃、碳质量分数0.06%~0.08%、少渣冶炼等为核心的转炉冶炼工艺,转炉终点残锰质量分数提高0.032%,吨钢降低生产成本1.5元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铁水成分和转炉冶炼终点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影响转炉终点钢水残锰含量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并以此优化转炉操作,提高终点残锰含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尹丁  孙海澜 《炼钢》1991,7(3):40-43
根据回归分析,得到了转炉在使用高锰铁水(含Mn1.35%左右)冶炼的条件下,终点钢水含锰量对终点钢水含碳量、终渣氧化亚铁含量、终点铜水温度、终渣碱度和铁水含锰量的高度显著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结合回归结果分析,对诸因素影响终点钢水含锰量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钢水收得率是转炉生产的一项重要生产考核指标。本文从铁水条件、终点氧和转炉喷溅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转炉钢水收得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脱磷炉相关工艺研究以及与常规转炉冶炼时的主要技术指标对比情况。主要工艺有少渣高效冶炼工艺、底吹系统优化,底吹深脱磷工艺、底吹可视化工艺,转炉终点静止脱碳工艺。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脱磷炉终点平均磷含量为O.014%,常规转炉终点平均磷含量为0.019%,脱磷炉脱磷效果明显;脱磷炉石灰消耗控制在41.45kg/t,常规转炉石灰消耗控制在53.27kg/t;脱磷炉终点渣中平均TFe含量为11.73%,常规转炉终点渣中平均TFe含量为14.38%,脱磷炉金属收得率高;脱磷炉平均终点钢水残锰0.102%,常规转炉平均出钢残锰0.075%,脱磷炉合金消耗少;脱磷炉平均喷溅渣量为3.93kg/t,常规转炉平均喷溅渣量为13.23kg/t,脱磷炉过程控制平稳,金属损耗少;脱磷炉冶炼钢水终点碳氧积为0.002129,常规转炉冶炼钢水终点平均碳氧积为0.002659。脱磷炉控制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7.
丁长江  周俐 《中国冶金》2015,25(3):30-32
转炉冶炼低碳钢水时终点残锰控制着钢水和炉渣的氧化性,对提高转炉终点残锰进行了工业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锰铁水条件下,转炉冶炼终点前5min加入含锰渣料,终点残锰量可达到0.20%(质量分数)以上;终点残锰每提高0.01%(质量分数),可降低钢水中氧的质量分数为0.0006%~0.0008%;终点钢水残锰量从0.06%(质量分数)提高到0.25%(质量分数),炉渣中的(FeO)的质量分数下降约5%~7%。  相似文献   

8.
《宽厚板》2018,(6)
分析研究转炉终点钢水氧含量影响因素,对转炉终点控制和出钢脱氧工艺进行优化改进,主要通过终点枪位、氧压、底吹模型、终渣稠化工艺控制,实现了熔池内碳氧反应平衡和各反应阶段炉渣Fe O平衡,有效地降低了转炉终点钢水氧含量,使合金收得率和钢水均质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时加速了脱氧产物的排除。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宝钢转炉复吹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目前复吹的工艺参数和特点,比较了复吹转炉在不同底吹风口状态下的冶金效果,说明了裸露的底吹风口有利于铁水锰回收率的提高、转炉终渣Fe含量的降低、转炉终点钢水碳氧积的下降以及脱磷、脱硫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副枪的转炉终点磷锰控制模型与脱磷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锟  刘浏  何平 《钢铁》2008,43(7):32-0
  分析了转炉终点磷、锰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终点磷、锰含量预报与控制模型,优化转炉脱磷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副枪检测碳含量和温度值,通过数学模型预报终点磷、锰含量,在控制精度为±0.004%和±003%时,命中率分别达到89.5%和94.0%;转炉终点温度为1625~1655 ℃,终点碳w([C])≤0.06%的条件下冶炼w([P])≤0.010%的低磷钢,应将副枪点测后的供氧比例从9.0%增加到12.0%,矿石比例维持在30%以上,终渣碱度控制在3.0~3.5。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分析了转炉终点控制对RH真空脱碳的影响,分析认为,冶炼超低碳钢时,转炉终点碳含量≥0.05%,需要进行RH强制脱碳;终点碳含量≤0.04%时,可以进行RH自然脱碳,也可以在出钢过程中进行最大810kg的微碳锰铁(锰含量80%)合金化操作。底吹氩2min降低钢水氧活度约190×10-6。没有底吹终点钢水碳含量不均匀,均匀性相差0.01%~0.0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广锰矿直接还原技术在转炉内的使用,对转炉终点条件下锰矿的热分解、熔融还原和渣钢间平衡状态进行了分析。利用热力学分析方法讨论了国内外转炉锰矿直接合金化锰的平衡状态。结果表明,在转炉终点时刻,锰矿以MnO形式存在于渣中;锰在渣钢间的平衡主要以铁、锰竞争氧化的形式存在;理论计算锰分配比和实践生产数据有相同的趋势,且计算值大于实践生产数据;高温、高碱度、高w([C])、低w((TFe))可以降低锰分配比;渣量越小,锰收得率越高。此外,讨论了进一步提高转炉锰收得率的控制工艺。  相似文献   

13.
超低碳钢的转炉终点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朋欢  包燕平  岳峰  黄杰 《钢铁》2011,46(10):27-31
 通过对国内某厂300t转炉终点相关数据的理论分析,发现影响转炉终点水平的有:转炉炉龄、转炉终点温度以及吹氧量等。转炉吹炼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碳含量。当转炉终点碳含量低于临界碳含量时,脱碳变得困难,钢水过氧化严重。采用规则溶液模型计算转炉渣中FeO的活度,据此计算的临界碳含量(质量分数)为0.02%~0.03%。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际统计结果,300t转炉理想的终点碳质量分数为0.03%~0.05%。  相似文献   

14.
转炉冶炼IF钢终点氧含量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捷  包燕平  岳峰  武珣  唐德池 《钢铁钒钛》2010,31(1):74-78,92
转炉冶炼终点钢水中的氧是产生钢中夹杂物的根源,对钢的洁净度有着不利的影响。为了加强转炉终点氧含量的控制水平,提高产品的内部质量。通过对某厂转炉冶炼IF钢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转炉终点碳氧含量的分布状态,研究了碳含量、炉龄、终点温度和氧耗量等因素对终点氧含量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降低转炉终点氧含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转炉用高锰铁水冶炼存在金属喷溅、冶炼终点钢水余Mn含量偏低、冶炼操作不易控制等问题。通过充分利用终点Mn与渣系碱度、氧化铁间的关系特性,优化冶炼操作,达到提高冶炼余Mn含量、稳定冶炼操作的目的,终点余Mn含量由0.125%提高到0.196%,提升了铁水中Mn的利用率,减少了后期合金化操作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转炉终点碳氧质量分数的控制水平,通过对某厂两座转炉现场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转炉终点碳氧质量分数的分布状态,研究了炉龄、碳质量分数、终点温度等因素对终点碳氧积的影响规律,对完善生产工艺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抚顺新钢铁公司顶吹转炉复合吹炼改造前后冶炼工艺效果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顶底复合吹炼工艺在冶炼终点的碳、氧控制水平较好[终点碳含量为0.06%~0.10%时(质量分数,下同),碳氧积为0.0026~0.0029],终点炉渣组元结构组成方面较合理,终点钢水氮含量较低(约16×10-6)。采用复吹工艺后,转炉终...  相似文献   

18.
宋水根  刘花  曾繁林 《中国冶金》2013,23(12):25-28
根据电弧炉物料平衡理论与利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理论模型结合神经网络的电弧炉炼钢全程钢水碳质量分数实时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得出冶炼过程中碳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实现对全程钢水碳质量分数的实时监控。在接近冶炼终点时,由于脱碳反应中碳氧积的存在,因此模型对影响终点碳质量分数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预测,满足了对电弧炉冶炼终点碳质量分数预报准确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智建国  吴伟  高琦  徐涛  罗海明  张晓峰 《钢铁》2020,55(7):72-77
 针对转炉冶炼存在的转炉前期化渣速度慢,冶炼终点钢水、炉渣氧化性高,终点磷含量控制不稳定等问题,利用炉渣熔化性测定、热力学平衡计算、炉渣矿相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0 t转炉造渣、供氧工艺。结果表明,转炉初期渣熔化温度为1 330 ℃,不利于转炉前期化渣;终渣熔化温度为1 200 ℃,不利于转炉后期的炉衬维护;终点钢水磷含量与渣钢间磷平衡值差距较大,说明转炉吹炼终点动力学条件不足;炉渣中游离氧化钙含量较高,有部分未熔化的石灰。通过优化转炉渣料加入顺序和数量,强化转炉终点氧枪枪位控制、底吹搅拌等技术措施,可获得较高的转炉终点脱磷率和渣-钢间磷分配比,使终点渣-钢间磷含量更接近平衡;终点炉渣发育良好,游离氧化钙含量适中。  相似文献   

20.
管挺  叶磊  万文华 《特殊钢》2021,42(2):31-34
理论计算高碳出钢冶炼所需的铁水比较常规工艺高2.9%.研究了转炉冶炼前期的脱磷规律.结果 表明:转炉冶炼前期炉渣碱度控制在1.8 ~2.2,炉渣FeO含量控制在15%左右,熔池温度控制在1400~1450℃,转炉冶炼前期平均脱磷率可控制在75%.优化了冶炼过程的供氧制度、加料制度、底吹制度等,转炉终点碳含量可由原来的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