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行评茧法是以50克鲜茧的干壳量分级,以上茧率和色泽、匀净度(即解舒)进行补正而评定等级的,对鲜茧水份的多少没有相应地在重量上作出升降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1974年以来,对桑蚕鲜茧的收购实行以干壳量分等定级计价,以上茧率和色泽、匀净度补正的结价办法决定了卖毛脚茧、嫩茧、潮茧所得的总值低于化蛹成熟、茧层含水正常情况下的总值。然而,目前交售毛脚茧、嫩茧、潮茧的倾向依然存在,致使鲜茧质量不高,蚕农收益不足,出丝率较低,茧、丝、绸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均受到影  相似文献   

3.
蚕茧质量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甘勇 《丝绸》2004,(5):19-21
通过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专用软件,对蚕茧的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处理、计算,数学建模,建立标准数据库,从而计算出鲜茧茧壳量,好肾率和蚕茧色泽等,再综合这些指标,对蚕进行评级。  相似文献   

4.
文摘天地     
《丝绸》1998,(11)
98878试论鲜茧标准及检验方法的改进/胡作忠等/中国蚕业,1998,N.2,28-29文章在分析现行鲜茧收购计价办法的同时,对鲜茧标准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新见解。认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蚕分户养,茧站收茧批数次数成倍增加,提出了应分大、小批量售茧的现状制定鲜茧标准及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得评茧准确及收购计价合理,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早先采用“手估目测法”,全凭收购人员对茧子的外观目测及经验来判定茧质优劣和茧价高低,它不能科学地衡量茧子内质的好坏。以后,推行“干壳量评茧结价法”,是以鲜茧无水干壳量为主分级定价,色泽匀净度作为补正的评茧办法。这一方法虽较过去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能真正判定茧子内质的好坏,也就不能体现“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当前已经成为影响茧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探求和改革评茧标准结价办法,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浅议鲜茧标准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祚忠 《中国纤检》2002,(10):17-18
鲜茧收购按质论价既是公平交易,更是促进蚕农采取措施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按质论价的前提是茧质检测,必须以标准加以规范。现行鲜茧标准和茧质检测方法需要改进完善,在体现标准先进性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可操作性。本文针对现行标准和收茧现状提出一些新见解和设想,作引玉之砖,希望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鲜茧标准及其快速检测方法。一、鲜茧收购评茧办法的演变建国前鲜茧收购是凭经验估计蚕茧的烘折和缫折,估计它能产多少丝,再根据当时的丝价或牌价来定茧价,无明确的分级标准。解放初期基本沿用旧法,以缫折大小分等级,以大米折算茧…  相似文献   

7.
智能评茧仪具有电子称重、电导法测含水率、智能计算上车率、匀净度、干壳量,智能分析干壳量决定的基本等级,上车率、匀净度、含水率升降级数以及综合级等功能,经210个茧样测试证实其检测快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一) 建国以来,我省收购桑蚕鲜茧的标准与计价办法,经历了一次改革。解放初期至1957年,沿用手估目测的“肉眼评茧法”,此法是以鲜上茧烘折和缫折乘积的倒数(1/烘折×缫折)估算鲜茧出丝率,作为鲜茧分级的主要依据。这种鲜茧分级标准,方法简便,但是单凭感官不可能正确地鉴定烘折和缫折。同时它既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茧价政策,也失去了发挥茧级标准指导生产的积极作用。因此,从1958年开始改为以鲜茧茧层率为茧分级的主要依据,方  相似文献   

9.
由四川省丝绸公司、四川省纤维检验局提出的“四川省桑蚕茧(鲜茧)分级及检验方法地方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四川省技术监督局主持下,于1998年10月6日在成都通过川渝两地有关专家的评审。 该“标准”按照国家“按质评级”和“坚持仪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采用一个标准三种分级检验方法,妥善解决了现行评茧分级标准和方法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矛盾,能促进提高鲜茧质量,使蚕茧生产向优质集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标准”依据充分,科学性较高,操作性较强。它以鲜茧试缫为主导,以仪评为手段,使主要指标量化,能杜绝目测口喊的弊端。“标准”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客观地反映蚕茧的使用价值。对大、中、小批量的鲜茧分别采用三种分级检验方法,以适应目前蚕茧生产和收购的实际情况,能作到简便、快速、准确,当场结算,引导农民增大售茧批量,提高鲜茧质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桑蚕茧评级标准和收购价格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顾国达  姜丽花 《丝绸》2002,(11):44-47
回顾了50年来我国桑蚕茧评级所经历的按缫折评茧,按茧层率评茧,按干壳量评茧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试点等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蚕茧收购基准价的变动,并对现行评茧标准的不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何泽光 《丝绸》1995,(5):42-43
茧质测试机简介何泽光(四川内江市丝绸公司)长期来,要获得蚕茧内在质量数据,都将茧抽样送往试样厂进行试样检测,时间长,费用大,且获取数据不及时。在鲜茧收购过程中,由于不能及时测得鲜茧的解舒率、出丝率等内在质量指标,只能一定程度上“按质论价”,而缺乏对蚕...  相似文献   

12.
桑蚕茧一种产品有多个分级标准,干茧标准以解舒丝长定的等级与蚕茧价值相关性不大,适用的鲜茧标准以干壳量分级,干、鲜茧标准不一致,同一茧样按不同标准划分的等级差异大,不仅造成蚕茧等级混乱,更是“仪评”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修订干茧标准要以准确体现蚕茧价值为主,同时应考虑干、鲜茧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丝绸》2017,(7)
采集大量不同庄口的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进行含胶率试验和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鲜茧生丝含胶率普遍较高,平均高于干茧生丝2.09%;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含胶率分布存在交叉重叠,重叠率为27.60%,非重叠率达72.40%,含胶率检测可以作为鉴别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一个初筛手段;当生丝含胶率低于24.00%或高于26.00%时,鉴别正确率达到100%;当含胶率在24.00%~26.00%时,因干、鲜茧生丝含胶率测试值存在交集,需配合其他检测手段进行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的鉴别,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鲜茧缫丝企业主动增加丝胶溶失率,以适应丝织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鲜茧前处理方式对生丝性能的影响,选择干茧、冰冻茧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渗透、煮茧(不煮茧)、立缫工艺生产35dtex(30/33D)生丝,按照织造要求进行浸泡处理,测试生丝的性能。结果表明:干茧生丝、鲜茧生丝的抱合性能良好,平均抱合次数均超过100次;浸泡处理后,鲜茧生丝丝胶稳定性较差,其抱合力下降幅度较大;鲜茧经过煮茧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丝的抱合稳定性;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及其浸泡后生丝的结晶度、取向度相差不大;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及其浸泡后生丝的断裂强度均超过3.5cN/dtex,能满足基本的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元喜 《丝绸》1999,(1):54-54
(续上期)问:蚕茧干燥有哪几种形式及其效果如何?答:蚕茧干燥有一、二、三次干燥形式。一次干又称直干法。它是将鲜茧一次干燥成适干茧。优点是色泽好,新茧有绪率高,人为下脚茧少,劳动力、燃料消耗少。二次干又称再干法。它是将鲜茧经两次干燥而成适干茧。第一次(称头冲)处理成烘率为60%~65%,称为半干茧。经一段时间堆放还性,再第二次(称二冲)干燥成适干茧。三次干是将鲜茧三次干燥成适干茧。第一次处理烘率为80%左右,叫杀蛹茧,堆晾一段时间,作第二次处理烘率成50%~55%,称老半干茧,再堆放还性,最后进行第三次干燥成适干茧。从保护茧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于一九五七年实行以鲜茧茧层率为评茧标准;一九七二年实行以茧层无水干壳量为主的鲜茧评茧标准计价办法。这两类评茧标准均不利于提高蚕茧质量,同时每年用于削剖茧壳损耗大量优质原料。为此,湖州市下昂乡和海宁县长安乡新民村先后试行了“组合售茧,缫丝计价”的改革,效果显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7.
张彤 《中国纤检》2006,(11):23-24
根据蚕茧质量监督工作和目前蚕茧行业的形势,分析了加强蚕茧质量监督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做好蚕茧质量监督工作的措施:建议制定适合在鲜茧收购环节使用的鲜茧分级和检验方法标准,建议对毛脚茧、过潮茧、统茧给出明确定义。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桑蚕茧鲜茧检定与干茧检验在样茧抽取、茧质分级标准、检验设备和工艺条件、解舒检验计算方法上的不同点。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检验法对同品种、同期茧的检验成绩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9.
邢秋明  洪澜 《丝绸》1994,(5):22-23
比较了桑蚕茧鲜茧检定与干茧检验在样茧抽取,茧质分级标准,检验设备和工艺条件,解舒检验计算方法上的不同点。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检验法对同品种,同期茧的检验成绩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现行工艺所缫鲜茧丝在织造时不耐磨、易发白、起毛的现象,以同一产地的蚕茧为原料,分别采用鲜茧不煮茧、鲜茧煮茧、干茧煮茧工艺缫制生丝,对所缫生丝的各项质量指标和原料消耗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浸渍前后的拉伸性能和抱合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鲜茧进行煮茧工艺处理后,可明显提高浸渍后的抱合性能,满足高速织机织造要求,相比同庄口干茧丝和鲜茧不煮茧缫丝所耗原料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