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阳磷矿与中南矿冶学院协作,试验成功了沿矿体走向连续单步骤回采的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试验研究从1980年初开始,到1983年9月结束。试验中采用了物理模型、电算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先后对六个采场的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了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的结构参数,工艺特点,方案实质及其在开阳磷矿的应用效果。侧重运用岩石应变释放率,地应力,压力拱,以及矿柱强度等岩体力学原理,探讨了这种组合采矿法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法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我矿原设计采用竹笆假顶分层崩落法及浅孔留矿法。出于促进生产的目的,1974年开始在董家坂矿段701采区试验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其后即在全矿备采区推行,主要存在问题是矿石损失严重,不能形成预期的生产能力。近年以来,通过试验改进回采方案,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有所改善。 (一)开采技术条件 矿体属前寒武纪沉积变质的硅质磷灰岩矿床,赋存在结晶片岩与混合片麻岩之间,呈倾斜矿体产出,倾角20~55°,水平厚度5~25米、沿走向与倾向均有变化;矿石较稳固,f=4~6。直接顶除局部是稳固的片岩和大理岩外,皆为含石英碎石的不稳固锰土层,厚度2~5米不等;再上为稳固的大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开采比较厚大的倾斜矿体或倾斜矿段,如何减少其下盘矿石损失并妥善处理空区问题?这是关系到矿山安全和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的重要课题。 在国内化工和冶金等部门的地下矿山,倾斜矿体均占有较大比重,通常多用空场法或崩落法开采,针对如何减少下盘损失等问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寻求新的采矿方法(如试验分段留矿崩落法),研究采用一些专门  相似文献   

5.
我矿岳家山分矿下分南、中、北三个生产区。原设计全部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自1976年矿山正式投产以来,本着因矿制宜、因矿择法的原则,实际应用的采矿法逐渐以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为主,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为辅。但在分矿北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以下简称无底柱法)仍为主要采矿法。 1978年底以前,无底柱法主要用于构造复杂、矿体厚度不大且沿走向变化大、矿岩不稳固的矿段。但基于多种原因及地质构造复杂所致,皆未取得采矿回收和降低贫化的预想效果,成为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难关。  相似文献   

6.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基本方案,原先主要用于大量开采低价或中低品位金属矿床。随着采矿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高品位或贵重金属矿床大量开采的需要,后来经逐步改进和扩大使用,其新方案日渐增多,江西某铜矿带钢筋混凝土假顶的试验方案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厚以上的急倾斜矿床或极厚的缓倾斜矿床,在围岩不稳固、地表允许陷落的条件下,一般都选用崩落法开采。而当矿体又不稳固时,由于地压大,存在巷道难维护等问题,即使采用有底柱的或无底柱的分段崩落法,大多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鉴于有底柱的和无底柱的分段崩落法各具其固有的优缺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笔者拟在简析国内几个矿山有关经验的基础上,对不稳矿岩条件下的分段崩落采矿法改进方案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锦屏磷矿对其东山采区松软矿体所使用的分段崩落法做了集中快速采准施工、增加分段高度、实行水平或上向扇形深孔连续崩矿等改进,简化了采场结构,矿石损失率由原来的63%下降到改进后的20.34%,贫化率由23.92%下降到15.10%。  相似文献   

9.
符山铁矿六号矿体呈水平透镜状产出,设计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下称无底柱法)回采。生产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有关第一分段的结构参数问题,本文拟结合生产实践分析其合理的参数值。 无底柱法的结构参数:分段高度10米,进路间距8米,进路规格4×3米~2,崩矿步距1.5米。鉴于矿体顶盘岩石稳固,为给无底柱法回采创造条件,拟进行强制落顶,故对矿体顶部采用空场法回采。但在1977年结束顶部空场法回采而转入下一分段(即无底柱法第一分段)回采时,矿石损失、贫化高出意料之外。以该分段8~#采场为例,1977年  相似文献   

10.
净“一“∞”窜留裁蜒岩。,匿‘:“榉墨 格v┏━━━━━━━━━━━━━━━━━━━━━━━━━┓┃ 搿蚓 ┃┃ 求{L ┃┃ 爨电 ┃┃ 噗斑曝 ┃┃ 眠球盅 ┃┣━━━━━━━━━━━━━━━━━━━━━━━━━┫┃ 甘 ∞ ┃┃ 器 譬 品器 2 ┃┃l @ @ e@ @ ,。 ┃┃I ┃┣━━━━━━━━━━━━━━━━━━━━━━━━━┫┃ 蜊 。 罄墨g 暴 ┃┃ 嵩 霎 星嘉萎 霎 ┃┃ j 犁 2媒竺 卷 ┃┃ 吉嚣 古 童墨詈 呈 ┃┣━━━━━━━━━━━━━━━━━━━━━━━━━┫┃ 磊.装。未高增荤薹变‘:j蔷. 罱二 ┃┃ 竺聪鼍席搿、…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后期,国外在采用新的高效率采矿机械设备基础上,强化了分段空场采矿法的主要回采工艺,改进了采场结构,既采取了空场法的形式,又吸取了崩落法的特点,发展起来一种连续回采、连续出矿的分段空场采矿法。显著地提高了采矿强度、采场生产能力和回采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_…。-,,N厂_。。。。;。。。。。,;._、、_。、。;.、。;。。_。、__。_。。。_、。,。。、_o___ 矿 山 名 称 i\义,十矿休赋广条件2 采矿方法及结构要素 D 凿宕爆破参数 g装运设备及效刻生 产 率 万讣VC””’”“”“”“””/”—一””——”————一’———””———”——”””””一/’ 11 分段空场法。采场沿走向*BC—54型凿岩讥及卜型1100马力屯耙,一P下30 l”’t 顷j(j7。30”,布置,长40。50$,间柱台架钻凿直径51毫米环形7工效400吨。 I少出以训f广30 厚2~25十。D宽8米。阶段高100米,分炮孔,排距卜7米,孔底距引5 (工a…  相似文献   

13.
IZ 采场沿走向布置,不留间柱,IPK1000型双机台架11 if赋存在不甚稳1从WR向中央回采.阶段高l钻凿直径51毫米的环ISTSA型、Cat980BI 芬 兰3108.6 固的绢云母石【100米,分段高25米,分段平g形炮孔,孔深15—30型铲运机,平均运D井下25 皮哈萨米铜矿]]英岩中,倾角I巷断面3.553.5米.留后用I米,排距2米,孔底距2距分别为!!0、80【 Pyha。almi D D50~70’,厚25尾矿和10X水泥胶结充填.顶12.5米,台效80米.栩米,台时效率140吨B D—35米.D盘用6米长的砂浆锚杆支护,D油炸药爆破.IS It 锚孔扇形布置,孔距4—8米.]1] 1 赋存在稳固的D采场垂直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一)概 述 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于辽河系兰灰色结晶灰岩中,属于以交代为主的高温热液交代充填矿床。矿体倾角70°~90°,平均85°;矿体厚度8~30米,平均15米,其两翼及下部逐渐变薄,东段局部有分叉现象,最大夹石厚度约8米。矿石主要为致密块状磁黄铁矿,稳固,f=10~14,含硫品位不高,但具有氧化自燃倾向及结块等特性;顶底板白云质大理岩亦稳固,f=8~12,与矿体接触界限清楚。区内出现有角度较大的平移断层三条,矿体被错动为四部分,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对开采无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的采矿工程实际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分段崩落法开采岩体移动变形预测分析的Fuzzy测度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我国某地下矿山深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预测,所获理论结果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新桥硫铁矿60万t/a坑采一期工程主要采矿方法-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降低采矿成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 我国有色金属矿山,目前用崩落法开采的产量,大约为1700万吨;铁矿约500万吨;化工及建材约300万吨。合计为2500万吨。 展望2000年,全部有色矿石产量可达2亿吨。其中崩落法产量可达3800万吨。铁矿石产量应达到2.2亿吨,崩落法预计占地下矿产量的60%,则其开采量为1300万吨。全国非煤地下矿崩落法产量可达5600万吨,相当于目前全部非煤地下矿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初期,瑞典基鲁纳铁矿首先开始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当初,此法曾是该矿较理想的采矿法。但随着开采工作向深部发展,为解决因岩体应力增大而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为克服在维护回采进路方面的困难,增加了分段高度和回采进路间距,结果使贫化增大),近期基鲁纳矿正在对新的采矿法——分段留矿崩落采矿法进行现场试验,拟代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在国内,许多矿山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陆续改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有的矿山取得了比原用采矿法较好的效果(但矿损贫化不够令人满意);有的矿山则未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新型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我国地下矿已得到迅速的推广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采用这种采矿方法的矿山已有四十多个,其中仅黑色金属矿山即达三十几个,占该类地下矿总生产能力的63%左右。按照装运设备类别及分段高度的大小,目前国内所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总的有如下三种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以来,国内不少矿山先后开展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可贵的成绩和经验。生产实践表明,此法的优点甚多,实属一种高效采矿法,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难题: (1)在国内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矿山中,多数至今仍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2)采场内通风条件较差,不适应强化开采的要求; (3)采场放矿过程中,矿石损失率较大,矿石贫化率较高。 上述问题的产生除与特定的矿床开采条件有关外,笔者认为,重要原因还在于采矿方法的分段巷道结构所致。譬如,由于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