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秸秆成型燃料锅炉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秸秆成型燃料高挥发性和燃烧稳定的特点,完成了输出热负荷200 kW的秸秆成型燃料锅炉的设计。其炉膛可分为热解区、炭燃烧区与挥发分燃烧区3部分,实现了秸秆成型燃料的分段燃烧。以直径不同的5种玉米秸秆成型燃料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对其输出热负荷、燃气中CO含量及热利用效率进行了测试,发现利用直径为40~50 mm成型燃料时,锅炉的输出热负荷最大,热利用率较高,烟气中CO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田松峰  付小倩 《锅炉技术》2012,(1):68-71,80
用热重分析法对华北地区某秸秆电站2种主要燃料(小麦、玉米)的燃烧过程及其动力学规律的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生物质直燃锅炉积灰结渣严重的原因。实验中以20℃/min的升温速率分别对小麦和玉米秸杆进行了空气气氛下的燃烧实验,得到了反映2种生物质秸秆燃烧过程的燃烧特征参数。结果表明,2种秸秆在不同的燃烧区间的燃烧动力学参数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小型燃煤锅炉改造成秸秆成型燃料锅炉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秸秆资源、环保政策、秸秆成型技术的经济性及锅炉改造后秸秆成型块燃烧测试结果等方面对小型燃煤锅炉改造成秸秆成型燃料锅炉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将小型燃煤锅炉改造成秸秆成型燃料锅炉,既给秸秆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同时也给目前城镇中2t以下燃煤锅炉找到了替代能源。因此,此项改造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5.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颗粒燃料的燃烧特性,以一个小型反烧单元体炉为试验装置,分别进行了不同料层、不同水分、不同空气量下的燃烧试验,了解其燃烧特性,如点火时间、燃烧时间、燃烧过程及燃烧后的结渣现象。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颗粒燃料易点燃,燃烧温度高,但燃烧时间短,结渣严重;料层高的玉米秸秆颗粒燃料燃烧时间相对长,但燃烧温度低,轻微结渣;干燥处理过的玉米秸秆颗粒燃料点火时冒黑烟现象明显减轻;加大燃烧过程的空气量时,玉米秸秆颗粒燃料不结渣。  相似文献   

6.
刘鹏  沈晓真  吕凯 《节能》2014,(3):22-24
利用玉米秸秆致密成型燃料燃烧试验台,对影响燃料燃烧的3个因素:反应温度、供风量和相对孔隙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燃烧速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供风量的影响,而燃料相对孔隙率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介绍可再生能源在国内、省内的概况.对生物质发电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当前秸秆压块燃料采暖炉存在的燃烧不稳定、燃烧效率和热效率低、封火或低温缺氧燃烧情况下焦油生成量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自动送料功能的秸秆压块采暖装备,自动送料装置能够实现12 h连续稳定输送块状燃料(输送量为2.5~3.5 kg/h),彻底取消了采暖炉夜间封火工艺,解决了炉内燃烧不稳定问题;采暖炉双燃烧室结构实现了秸秆压块燃料的分区燃烧和低温燃烧,有效防止焦油凝结和灰分结渣,降低污染物排放。经计算,反平衡综合热效率高达80.11%。反算得体积热强度为247.3 k W/m~3,炉排热强度为167k W/m~2,故推荐分区燃烧生物质采暖炉体积热强度为200~300 k W/m~3,炉排热强度为150~200 k W/m~2。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农村地区秸秆压块采暖装备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是仅次于煤、油、气的第四大能源.对我国各地的秸秆年产量、流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提出了秸秆资源化的方法.针对秸秆资源分布范围广阔而分散的特点,提出了农村区域性供能的设想.并通过对秸秆的燃烧机理的研究,为秸秆的能源化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秸秆燃烧过程中,受热面上沉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重点研究了炉膛温度对沉积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炉膛温度不但影响沉积的性质,而且随温度的升高,沉积中的碱金属含量上升,有利于碱金属与SiO_2结合,生成低熔点的共晶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了笔者在锅炉设计中采用差速床燃烧技术改造燃用秸秆锅炉的研制心得,充分展示该产品燃用生物质燃料方面所具有的节能环保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秸秆生物质燃料锅炉的设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秸秆生物质燃料特性的简要阐述,结合一台生物质热分解燃料锅炉的设计实践,介绍秸秆生物质燃料锅炉的设计方法和特点,为此类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价的方法,重点分析和探讨了秸秆发电项目燃料资源评估应该考虑的因素。通过分析表明,秸秆资源总量、可获得量、可利用量及有效供应时间都直接影响燃料资源的可靠性。所得结论为今后秸秆发电项目的设计和审批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30MW机组配置的棉秸秆直燃发电项目为例进行经济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关于生物质发电的政策,分析和讨论了上网电价和秸秆燃料成本2个因素对投资回收期(PBP)、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的影响,对秸秆发电项目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制的恒温高升温速率热重实验台,研究了富氧气氛下水蒸气气化对煤焦燃烧特性的影响,并使用低温氮吸附仪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燃烧过程中煤焦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在低氧浓度下,水蒸气气化作用对煤焦燃烧影响显著,可失重速率增大,燃尽时间提前,且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减弱;随着温度升高R0.5指数逐渐增加,当环境温度为1 000℃、水蒸气浓度为20%时,R0.5增长速度最大;煤焦燃烧过程中,加水后煤焦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丰富。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煤粉气流着火存在最佳煤粉浓度,在最佳浓度时火焰传播速度和温度可达到最大值,试验得知难燃煤粉气流从喷嘴出口的最佳风、粉重量比接近1.0时着火、燃烧稳定。将一次风粉混合物通过喷嘴前的分离器,分离成超浓和稀淡两股,分别送入炉膛四角内外并列下倾布置的对应喷嘴,形成炉膛中央的浓粉区,近墙四周为富氧淡粉的“风包粉”气流,构成下射“W”形新的切圆旋转燃烧,利于难燃煤及早着火、稳定燃烧、充分燃烬。文中简要介绍燃烧器设计和调控要点  相似文献   

17.
甜高粱茎杆制燃料乙醇工程路线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管生 《中外能源》2006,11(4):104-107
探讨了用甜高粱茎杆工业化生产燃料乙醇的工程路线,分析了工业生产三个明确目标和要求,五个具体矛盾和困难。根据实践采取相应措施,提出了分布式加工体系,循环型经济模式和生物法生产工艺三位一体的完整工程路线。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comprises of the computation of instantaneous fuel consumptions as a straight mea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mbustion-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The model reli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xtent of combustion by the calculated fuel combustion amounts at specific instant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oxidation behavior and possible influences governed by any variable of interest. In this context, coal briquettes prepared by varying dimensions with and without a volume constraint were evaluated and instantaneous fuel consump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determined instants were computed for comparison rather than introducing the model with a single experiment. Thus, the influences imposed by the enlargement of the briquette volume as well as by the variations in the compactness of briquettes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combustion reactions were deal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was checked by the trends revealed from the view of reaction kinetics in terms of activation energies.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results deduced on the grounds of instantaneous fuel consumption values were seen to have been in full confirmation by those related to reaction kinetics, show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in reflecting the particular cases during a combustion re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