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塔河油田单项降黏工艺效果趋于极限,采用复合思路,开展了复合降黏技术研究.室内实验表明,水溶—油溶复合降黏剂能够乳化更大黏度(100×104 mPa·s以上)的稠油;加热+油溶性降黏剂复合使用降黏效果进一步提高.矿场试验显示,化学复合降黏平均节约稀油率69.8%,电加热+油溶工艺复合降黏平均节约稀油率51.27%,单项降黏技术极限得到突破.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砂岩水平井堵水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杰 《吐哈油气》2007,12(4):355-357
塔河油田砂岩水平井已初步形成了以注灰封堵及机械卡封(桥塞、封隔器)为主要方式的堵水工艺技术。对采出程度高,水平段全部或大部井段出水的井采取注水泥的方式封堵整个水平段;对存在较大回采可能性的井采用机械卡封的方式封堵。根据几年来的堵水实践,目前的堵水方式和堵剂还须进一步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酸压滤失量大、酸蚀裂缝穿透距离有限等问题,优选出3种适合塔河油田深穿透酸压的工作液体系,即FRK-V180高温胶凝酸体系、KMS-50变黏酸体系和SRGE地面交联酸体系。对3种酸液的黏度、溶蚀率、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H+传质系数、携砂性能及破胶性能等进行了考察,为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实现深穿透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碎屑岩储层具有渗透率低、物性差、非均质性极强等特点,储层改造难度大。通过对岩心进行薄片鉴定、x衍射全岩分析以及扫描电镜来分析岩心的矿物成分和黏土含量,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对塔河油田碎屑岩主要层系储层岩心进行敏感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储层碎屑岩具有强碱敏、中偏强水敏、中等盐敏、弱速敏、无酸敏,并分析了各敏感性伤害的机理。建议在向储层中注入流体时,应保持注入速度低于临界流速,同时应注意防止碱性溶液渗入地层,以免产生沉淀、堵塞喉道、伤害储层。  相似文献   

5.
针对塔河油田地质结构复杂,开发井二开裸眼段长,钻井过程中易出现钻头泥包、井漏、缩径和井壁垮塌等技术难题,通过优选PDC钻头、优化钻具结构、优选钻井参数和优化钻井液体系等配套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块的优快钻井技术及施工措施.并在TK1028等4口井中成功地应用,缩短了钻井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及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心和薄片观察,塔河南缘S69—S76井的亮晶鲕粒灰岩和藻粘结灰岩与其它地区的微晶灰岩、亮晶砾砂屑灰岩及微亮晶砂屑灰岩形成对比,因而早奥陶世的沉积格局分界线应西移到库南2井—满参1井一线。依据岩性、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古生物组合等标志,识别出下奥陶统有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滩相和台地边缘丘滩相3种沉积相类型;中上奥陶统为较深水陆棚相和潮缘沉积相。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将下奥陶统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两个二级层序;中上奥陶统划分为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同时研究了层序和体系域的发育特征,初步确定了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的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流量测井资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的油藏结构较复杂,对流量测井资料录取、解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近几年测井中遇到的疑难资料,对于如何正确认识测井资料,提高解释精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塔河地区22个原油样品的饱和烃色质、芳烃色质和饱和烃色谱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南部和东部原油的二苯并噻吩和姥鲛烷含量高于中北部地区的原油,说明前者代表碳酸盐沉积环境,而后者的缺氧程度更大;中北部地区原油的C35升藿烷含量高于东南部地区的原油,说明水体分层更明显,其还原程度更强;C29S构型甾烷含量越低,二苯并噻吩含量和2-甲基菲+3-甲基菲含量越高,原油的成熟度越高;中北部地区原油的25-降藿烷和二降藿烷含量高,为生物降解原油。  相似文献   

9.
随着塔河油田注水作业的规模性展开,注入水水质成为实现稳产上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塔河油田西达里亚注水站水质明显超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室内评价结合现场试验实现了相应水处理剂应用技术的配套优化。现场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外输污水水质大幅提升,达到了砂岩注水水质控制指标A2级,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任斌  陈君  杨波  朱恒 《天然气与石油》2011,(6):34-36,45,5,4
塔河油田属于奥陶系油气藏,所产原油物性主要表现为粘度高、密度大、富含硫化氢,进入油田生产系统后,对设备装置、原油储罐、管线等关键要害部位腐蚀较大,往往造成系统不稳定,同时在生产环节中,塔河原油容易逸散出高浓度的硫化氢,对环境和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危害。如何结合现有实际情况,降低原油硫化氢含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在上游原油集输站库加装静态混合器进行脱硫工艺优化的解决措施,使原油硫化氢含量、脱硫剂单位成本费用两项关键控制指标大幅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河油田稠油油藏的特点,我们开展了降粘驱油助剂的研究,驱油助剂DE-2、WD-4等能在较低温度下使稠油的粘度降低,并且具有良好的驱油效率.用它辅助驱油或进行井筒降粘能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井大多数需要酸压改造才能投产,采用常规的酸压只能形成一条主裂缝,储层动用程度低。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前期暂堵转向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应用了转向酸+可降解纤维+多粒径可降解颗粒的复合暂堵工艺,实现了井筒内的转向酸压,有效提高了长裸眼井段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超稠油的集输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塔河油田西北部超稠油区块开始大规模地投入开发和建设.该区块全部采用掺稀油降黏采油工艺.因稀油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以及高品位原油低价格等问题,亟须开展塔河油田西北部超稠油集输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工作.根据该区原油物性、黏温特性及降黏试验,结合油田现状,推荐三种集输降黏工艺:水溶性化学降黏集输工艺、掺稀油与水溶性化学降黏相结合的混合降黏集输工艺及掺轻油降黏集输工艺.超稠油脱水在开发初期采用两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开发后期随着含水上升,可采用预脱水分离器首先对高含水产出液进行预脱水,再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的脱水工艺.  相似文献   

14.
复合酸压工艺技术在塔河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酸压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提出了复合酸压技术的解决方法。并结合碳酸盐岩油藏不同的井况、储层特点,从增产机理、适应性评价、材料优选、施工工艺优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复合酸压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广泛发育二叠系火成岩地层,由于该地层存在易产生掉块、应力坍塌特点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引起卡钻,同时由于地层中裂缝发育易导致严重漏失,在钻井施工中风险较大。以往发现在该地层钻进施工中常规的技术方法是先采用提高密度钻穿二叠系,再进行承压堵漏工艺,一般要增加10-20d的钻井周期,这样的措施存在严重影响施工效率问题,与钻井提速增效的目标是极不相应的。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塔河油田二叠系地层特点,对提高二叠系地层施工效率的技术思路进行了分析探索,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岩溶作用、多期构造叠加及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缝洞型储集层,裂缝具有连通有效储存空间的桥梁作用.区分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结合塔河油田构造特征,并对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分类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为塔河油田岩溶储层发育提供了流体运移通道,为油气的运移,特别是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非构造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储层储渗性能,扩大了储层泄油面积.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的存在作为储层的有利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并可增加储层预测产量.  相似文献   

17.
塔河12区油田原油属高含硫、高粘度、高凝点的重质稠油,属于特超稠油系列,原油物性比较差。针对塔河12区油田的这一特点,经过优化分析认为,稠油集输系统推荐采用将乳化降粘和掺稀降粘2种集输工艺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原油脱水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的方法,解决了稠油脱水问题;同时为协助塔河12区的处理工艺提供了一种高粘稠油计量技术作为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属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酸压后近井地带的岩石剩余抗压强度不足以支撑酸蚀裂缝,压裂缝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蠕变闭合,进而丧失导流能力。分析了酸携砂技术对导流能力的贡献、酸蚀裂缝形态及支撑剂在酸蚀裂缝中的存在状态,并研究了后置砂酸压改造技术。该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酸蚀裂缝在近井地带过快闭合而丧失导流能力的问题,且投入少,现场施工方便。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它的主体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不整合-岩溶缝洞圈闭油藏,其上叠加成带分布的石炭系、三叠系低幅度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由断裂、不整合连通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具有"复式"成藏组合特征。塔河油田处于古克拉通盆地斜坡部位,在巨大生烃坳陷的边缘,丰富的油源是形成大油田的物质基础;长期发育的大型鼻状凸起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与成藏,多期不整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断裂、裂缝及岩溶作用,形成了孔、洞、缝网络状储集体;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大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长期生烃、多期次构造运动、多期次油气充注造就了现今复杂的油气聚集景观。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井壁稳定机理与防塌钻井液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塔河油田井壁不稳定地层,选取代表性泥页岩岩心,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膨胀、分散、比表面积、比亲水量等试验方法,进行了矿物组成、层理结构和理化性能分析,弄清了塔河油田井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有效的井壁稳定技术对策,优选出2套防塌钻井液配方。现场试验表明,2套防塌钻井液配方均具有中途转型顺利、维护处理简单、防塌效果突出等优点,使用该钻井液体系可加快钻井速度,节约钻井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