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提高,如今简约型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追求。为了给市民塑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发展,有必要对城市规划方向进行研究和改进,使得城市规划更符合当前市民的生活方式,更趋向于简约型风格。要进行面向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首先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简约型生活方式,以及如何进行面向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2.
葛明  梁静 《门窗》2013,(4):210
本文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着手,重点介绍了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周围的城市规划息息相关,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异化,这和最初城市规划不当或缺失有关系。打造简约型的生活方式,合理的城市规划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4,(1)
应用有效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城市的有限建筑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就叫做城市规划设计,它也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进行再创造,是建立和谐城市环境的最佳技术手段。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我国的建筑业发展也当相迅速,在进行21世纪以来,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对简约型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其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效融合作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索,帮助大家对这种新型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黄琼 《云南建材》2014,(15):143-1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最新生活方式。整合整个城市规划与设计并对此做出相应的评估,了解低碳、生态要素,制定出一套低碳、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方案,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是一大进步。本文研究了国内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从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对类似城市规划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10)
精细化管理是当下城市规划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需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方式很难实现这一愿望。城市设计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仍处于相互促进的时期。城市设计在管控要素、方式及机制等方面均可促进城市规划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与建筑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反之.建筑形态与城市规划.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居住者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农业是针对植物生活的专用名词,那么城市规划则是针对人类生活的专用名词。一片良田可以令植物茁壮成长.植物长期产生的腐殖成分又可以使土地更加肥沃:同样,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令人类生活在适宜的环境里和谐发展,文化活动作为人类生活的表达又可以使城市环境和城市规划更加丰富。文化以不同方式体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铭刻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里:它通过人类生活得以表达.同时又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而当新一代技术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不仅仅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样存在着新的风险,在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的方式同时,对智能推动城市规划具体的要求,同样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重新制定规划的价值、完善规划理论等。本文探讨规划变革的趋势展望,为新一代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时,选择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人们提供基础的生活条件.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应体现城市建设领域的各方面,而相关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想要保障城市规划的设计质量,首先就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管理,了解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使城市规划的质量得到提升,为我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引导人们调整生活与生产方式,对城市的形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体现社会的进步。论文阐述生态城市规划中关于低碳化、和谐性和整体性的要求,探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元素的融入途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汪蓉  王磊 《规划师》2009,25(7):57-62
类型学在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已有诸多运用,而将类型学思维引入道路城市设计中,可视为规划方法上的一项突破,如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形态设计和城市活力塑造等方面运用类型学思维方式,使城市设计的形态控制要求有效的融入城市规划控制管理体系中,从而在道路建设中创造城市文化与生活记忆的新空间载体.清远市的清远大道城市设计即充分运用了类型学的思维与类型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樊海强 《华中建筑》2014,(4):162-165
城乡规划学调整为国家一级学科,使城乡规划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也引起学术界关于城乡规划教育讨论的热潮。该文分析了中国城乡规划教育多元化的现状,研究了基于建筑、园林、地理学科平台的城乡规划教育的特点。通过借鉴欧美城乡规划教育发展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社会实践,提出了城乡规划教育改革的趋向,认为城乡规划教育发展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专长"的人才为目标,并针对培养目标,提出了"宽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刘亚文 《山西建筑》2002,28(11):8-8,51
通过分析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制约建筑创作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了建筑创作中存在的误区,揭示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归结了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在飞速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同时结合大连新型集团龙畔金泉居住区二期、三期规划设计,对城市边缘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生活空间营造以及生活模式引导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增速放缓、政治体制变革的转型背景中,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应该怎样"转型"成为热题。其中,城市规划附庸于政治而需要被动地应对政治转变是隐含的"常识",但这一认识带来了规划转型的现实压力——受制于无法改变的体制。规划是否的确依附于政治体制,如果不是,又应该怎样看待规划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认识规划转型的核心?本文从论述方式、论证视角两个方面解读和反思了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的判断过程,发现城市规划不仅没有长期固化依附政治的角色,反而在不同时代发挥了专业价值。再从解构主义思维反思政治经济结构凌驾于其他结构之上的观点。最后认为,转型中国规划求变的核心并不在于规划要怎样适应政治体制这一或其他外因,而在于反思与自省内因,沉淀与重拾专业价值,进而期待一个多元多维的规划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绿道系统作为多尺度多用途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已成为引导城市形态紧凑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当前中国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须借鉴国际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和建设的成功路径。对绿道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美国东南部有重要影响力的夏洛特大都市区为例,系统解析绿道系统引导城市形态持续性发展的规划策略和实现路径,总结其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健康城市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益,以期为当前中国绿道系统的持续性规划建设过程提供整体性和先导性保障的策略借鉴,并为绿道系统引导城市形态精明增长和健康发展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7.
贺辉文  耿磊 《城市规划》2019,43(4):9-14,23
城市规划是一种具有“社会契约”性质的公共政策,理应接受信用程度的检讨。在当前我国公共讨论中,城市规划获得的认可和支持度都较低,表征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问题。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信用不足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制度模糊”,以及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造成规划的信用下滑;二,不同尺度的规划信用不同,并且,具有创新潜力的小尺度城市规划也面临信用危机;三,城市规划制度变迁和不同尺度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同时缺位是决定性因素。因而,需要以提升城市规划的信用绩效为目标,调整城市规划的“制度性”设计:城市规划应是约束社会主体的规划;强化向权利讲述真理;推动制度完善下的治理优化。  相似文献   

18.
迈向新江南水乡时代——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总结国际保护经验、归纳国内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反思,本文提出,江南水乡古镇应当秉承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地域经济高度协作的市镇网络典范,将"古镇保护"放置于当代城镇综合建设中去,使之成为社会经济整体效果的组成部分,并融入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争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19.
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低碳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并就建筑、交通、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CO2减排量提出控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生活方式、CDM清洁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观的城市规划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我国社会对城市规划认识上的分歧导致了规划实施上的许多冲突与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利益多元化导致的认识主体多元化的出现。加之城市规划本身的广阔的问题域以及日渐综合的研究方法使得难以对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加以认识。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当前应该从政府、开发商、公众以及规划师的角度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