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常喝粥有养生延年之效。清代章穆的《饮食调疾辩》曾载:“粥能滋养,虚实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鱼、肉及药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饮食即药饵也,其功更奇更速。”南宋诗人陆放翁也以《食粥》为题,对粥的养生之功赋诗赞颂:“世人个  相似文献   

2.
食粥致神仙     
粥,俗称稀饭,古代又叫馇、糜、(饣胡)、酏等。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 北宋的张本在《粥记》中说:“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之妙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赞同这一说法:“谓食粥可延年,余窃爱之”,他还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用适当的中药和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与适量的米同煮为粥,叫做“药粥”。药粥乃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部分,它是以药治症,以粥扶正的一种食养食疗的方法,从汉代名医张仲景开始便有了药粥  相似文献   

3.
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出汗较多,会损耗大量体液和多种营养物质,所以,易出现乏力、口干现象。天热还会影响脾胃功能,使食欲减退,消化力下降,容易引起气血不足。中医认为这是气虚和阴虚,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夏天食粥则是进补的最佳选择。粥,又称稀饭,曾是中华民族的主食。据《周书》称:“皇帝使烹谷为粥”,这大约是关于粥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民间食粥盛行,粥品也特别多。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市上就有“七宝素粥”、“绿豆粥”、“五味粥”、“糖粥”、“糕粥”等。到明清时代,粥的花样更多了,明高濂的《饮馔…  相似文献   

4.
源远流长的食粥史 粥,古无此字,本作鬻,稀饭也。古文“鬻”象米在鬲(古代炊具)中相属之形,后省作粥。粥又称糜(煮米使之糜烊也)。鬻始于何时?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黄帝初教作糜”。也就是说先祖轩辕黄帝,教其子民“煮谷为粥”。实际上粥的发明比黄帝还要早上几千年。人类最初吃生食,即所谓“茹毛饮血”,后来发  相似文献   

5.
    
宋代寿星诗人陆游有“粥”诗曰: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效神仙。 食粥不仅颇为实际,也颇为大众化,既是贫家恩物,亦是医家良药。喜好食粥是北京人的老民俗了,尤其腊八熬腊八粥已成为家家户户一件不算小的事儿。如今,改革开放时代,京城街头小吃摊兴兴旺旺,一应  相似文献   

6.
吃粥养人     
粥是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特别在患病期间,或病后脾胃虚弱的人,食粥更为适宜.古人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本草纲目》中记载:“每日  相似文献   

7.
《粥谱》     
此书为清光绪年间湖北人黄云鹄所编.该书分为“序言”、“食粥时五思”、“集古食粥名论”、“粥之宜”、“粥之忌”、“粥品”等部  相似文献   

8.
正诗咏"稀饭"稀饭即粥也。古人认为食粥是一种养生之道,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6岁,跟他平时喜爱食粥很有关系。他在一首《食粥》诗中云:"世间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古代笔记中还有书以白着素莫宫  相似文献   

9.
药物和米谷同煮为粥,能起到协同作用,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又可用来摄生自养,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药粥疗法在民间久传不衰.《随息居饮食谱》说:“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饮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称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所以,古人药粥的主要成分是粳米或糯米.  相似文献   

10.
食粥养生     
正粥能和胃补脾、润养肺燥、补充营养和水份。食粥养生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首诗就在说食粥可以养生。食粥可以调节肠胃,可以补益胃气,可以养胃,可以补充身体水份和营养。如降脂益脾的麦片粥、  相似文献   

11.
张乾 《烹调知识》2006,(5):46-47
古人把粥看成是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补益妙品,并称之为“世上第一补人之物”。  相似文献   

12.
趣话粥品     
说粥的功用性有果腹与养生的目的,早已时过境迁了,更非有指标性的实际意义。如若追溯到古时,古人食粥有三大理由:穷困、应节、养生,对立是非常鲜明的。穷人食粥为了果腹,富人食粥为了养生,这就是粥的奇妙之处。  相似文献   

13.
樱桃 《食品与生活》2014,(11):42-42
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黏稠绵密。广东人更是把食粥提高到更高的水准,各种肉粥、海蛎粥、皮蛋粥等应有尽有,成为食粥的大省。其中,潮汕粥最为人熟知,且流传已久。如今,"潮粥记"将潮汕地区的粥文化带入上海。  相似文献   

14.
古人称,粥为“世间第一补人之品”。讲究饮食的香港,把味粥当作一种老少皆宜,其味无穷的美食。 味粥,是指在煲好的“粥底”中加入其他用料烹饪而成的一种粥品。要味粥靓,须讲究“粥底”好。“粥底”以柔软、香滑、够绵而依稀可见米粒形为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在四千年前.就有有关于粥的文字的记载,以后又形成食粥养生的理念。及至现代.台湾食品工作者继承并发扬中国粥文化,使现代罐藏技术与中国传统饮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发出以“八宝粥”为代表的粥罐头,推向市场.而大陆的食品企业进一步发展罐藏粥产业,使粥品经历了从粥店、家庭走向市场的巨大变革。当前罐藏粥产业又面临一次高速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长.罐藏粥生产工艺的创新和改进,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的惠民食品。坊间各类花色品种成为罐藏粥产业开发新产品的宝库。  相似文献   

16.
名人粥趣     
粥,可以说是最普通、最便宜的充饥食品。粥,又可以成为最精致、最上等的美食。古往夸来,有不少名人、文学家与粥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留下食粥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17.
对中老年人来说,常食药粥不失为一种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正如陆游诗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1 百合粥 百合30克洗净切碎,糯米50克,加水400毫升煮粥。补中益气,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百合含蛋白质、淀粉、脂脂及少量钙、磷、铁等。最近药理研究证实,百合对肺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的饮食生活中,粥是最常见的食物。《庄简集》卷一载李光《食粥诗》,诗云:“晨起一瓯粥,香粳粱如玉。稀稠要得所,进火宁过熟。空肠得软暖,和气自渗漉。过午一瓯粥,瓶罍有余粟。淡薄资姜盐,腥秽谢鱼肉。……两餐莫过饱,二粥可接续。”看来,在宋人心目中,食粥对人体有着极多的益处。 宋代人早餐和晚餐都常吃粥。苏轼《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诗云:“逆琅唱晨粥,行疤得时珍。青班照匕箸,脆响鸣牙龈。”旅店中早餐供应粥,这是根据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制订的食谱。在宋人的晚餐中,亦可见到粥的踪影。贺铸《四时田家词》有云:“晚雪漫漫没兔四,满杯豆粥饷邻家。”黄庭坚《答李任道谢令豆粥》诗亦云:“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就是吃宵夜,宋人也常以粥为主。据《梁溪漫志》卷九记载:“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  相似文献   

19.
粥与枣庄粥     
王新权 《四川烹饪》2000,(12):27-28
粥,全国各地的人均爱食用,枣庄人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有粥谱,现代有粥书,中央电视台还曾把粥作为饮食文化专题去拍摄,片中播放了南方某地800多种不同的粥,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但不知何故,在众多的品种之内,却唯独不见枣庄人做的、喝的粥。粥是何物﹖《辞海》把粥解释为“稀饭”;《现代汉语词典》称粥为:“用粮食或粮食加其它东西煮成的半流质状食物。”后者对粥的解释比《辞海》更加明确具体。《新华词典》对粥的论述,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解释,称粥为:“用米、面煮成的比较稠的半流质食品。”权威性专业辞书《中国烹饪辞典》…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民食粥的习惯已源远流长.早在周朝就有“仲秋之日,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礼俗,并称“飦粥之食,自天子达”.粥,由于将米类加入大量水煮成糊化状的流体或半流体,所以其中的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米类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治虚寒等诸多保健治病功能,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赞:“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饭食之妙诀也”.现代流行病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