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凤武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0,(3):64-65
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状况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根据该《公约》,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轾轻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0,(3):60-60
2009年12月4日,”中国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开幕.来自世界遗产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等160多人.就当前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胡轻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0,(3)
本刊讯(记者胡轾)2009年12月4日,中国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开幕,来自世界遗产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等160多人,就当前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签定以来,新的遗产类型不断被发掘和涌现出来,例如,文化景观、线性遗产、遗产运河、世界记忆遗产、世界农业遗产、世界湿地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城镇与城镇中心、工业遗产以及20世纪遗产等,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与公约所倡导的基于价值保护为核心的共同理念与精神密切相关,这一基本共识促进和推动了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大发展。关于遗产的共同理念拥有的共同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缔约国在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5.
曹南燕 《建设科技(建设部)》2010,(3):61-63
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86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2处。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皖南黟县宏村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宏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宏村整体风貌遭受建设性破坏,游览景点的保护和修缮缺乏整体性等负面影响。宏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力求保持古村落格局及空间形态,旅游开发以遗产保护为前提,增设景点,延长旅游线路,正确预测游客量,以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双赢”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8.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城依山而筑,街临水而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花树掩映,一街一景,如诗如画,浑然天成。城内的民居建筑群、历史遗迹、东巴文化、纳西风情展现着汉、纳、藏、白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观和多元文化形态,见证了丽江农耕文化、茶马古道商贸文化和城市多元景观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热的背后还缺乏对遗产地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以宏观的视角,借助GIS空间分析的手段,从遗产资源到旅游产品转化的能力、可进入条件、基础客源市场条件和遗产城市依托条件4个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存在问题和开发潜力。4个指标得分都高的遗产地还需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优化;存在一个短板的景区中,资源转化能力弱的遗产地需要加强保护;覆盖人口少的遗产地应创新营销;可进入条件差和设施依托弱的景区应做好设施配套。当有多个指标存在局限时,遗产地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资源保护、市场营销、区域合作、设施建设、产品创新多个角度选择旅游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指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评审标准,武当山古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1)、(2)、(6)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武当山古建筑群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我们的精心呵护,需要得以延续。如何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2.
在简要回顾已有论著的基础上,对江南水乡旅游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江南水乡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于保护以民居建筑为主体的水乡环境。这要求首先做好两项基础工作,一是保护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土地、水网,二是孕育文化自觉,使可持续发展、生态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从而继承并塑造新时期江南水乡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作为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文物保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遗产旅游的视野下,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问题百出,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过程中对“规划思维路径”的抛弃,同时在一系列人为及管理机制的推动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逐步演绎为偏离发展的专项规划.据此,应遵循“规划路径的归回”或者“... 相似文献
14.
又化遗产保护不仅要重视对名建筑的保护,还要重视对般建筑的保护,要将建筑、民居等有形遗产的保护与反映又化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无形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吕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国际文化财产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ICCROM)理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协会(ICOMOS-CHINA)副主席,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紫禁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作为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冰城夏都、东方巴黎的美誉,尤其是市内的各种文化建筑独具特色.只有重视对这些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发挥出它们最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文章就哈尔滨市内的建筑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研究,并对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提出若干科学性建议,期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定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们繁衍生息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足迹.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古迹能够引导我们充分了解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伟大文化遗产,近年来旅游业高度发展,人们怀古之心甚浓,在闲暇之余不免会出游散心,寻求身心的放松.而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村落更是承担了这种功能,我们思绪飞扬,感受当时的文化风韵.本文通过和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如何对文化遗产古村落的保护进行探究,重视旅游业发展,重视古村落保护,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19.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与自然遗产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在弘扬世界遗产价值、为遗产地保护筹集资金的同时也给其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存在遗产地过度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以及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的司题。建议减轻世界遗产地旅游压力: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的直接管理;加快有关法律制定进程;做好世界遗产地的规划工作;加强公众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