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CCD结合显微镜实验观察研究了沙土孔隙内水分分布形态。通过研究分析认为,除了传统上认为沙土中水分有吸附水、结合水和容积水等形态之外,相对粗糙的骨架表面还存在表面毛细水。低含湿率时,孔隙内水分形态有吸附水、结合水、表面毛细水和液桥(容积水);高含湿率时,孔隙中的水分并不是按孔隙均匀分布,而是出现大团水体中夹杂气团。对于气团中的孔隙,水分形态仍然有吸附水、结合水、表面毛细水和液桥。  相似文献   

2.
水分含量对土壤导热系数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土壤导热系数随含湿率的变化及其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准确进行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利用Hotdisk热常数分析仪对不同含湿率的土壤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研究分析了水分含量对土壤导热系数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导热系数随含湿率增大而总体星增大趋势,但并非单调递增;含湿率增大时土壤体积呈降低一增大一降低一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含湿率时水分,呈不同形态,其对土壤颗粒的作用也不相同,从而导致土壤颗粒间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体积变化;水分形态、水分含量以及土壤颗粒间间距的变化均对土壤导热系数大小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综合决定土壤导热系数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弥补三轴压缩状态下孔隙岩石三维建模的缺陷,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取样砂岩加工的标准圆柱试样进行试验,得到砂岩的力学参数及孔隙率,使用FLAC3D软件及自带的FISH语言建立与实际砂岩孔隙率相等的砂岩标准圆柱试样随机孔隙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应用数值模拟试验方法,通过三轴模拟试验进行孔隙数量和孔隙空间分布对孔隙砂岩强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隙数量增加,孔隙率增大,砂岩三轴抗压强度降低,同一围压下的三轴抗压强度呈现指数递减趋势,并得出了拟合公式;孔隙率不变时,不同孔隙空间分布模型的三轴抗压强度误差在5%以内,即可认为孔隙空间分布对砂岩三轴抗压强度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孔隙岩石三轴抗压强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直罗油田储层孔隙结构及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直罗油田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及油水分布的研究,分析了直罗油田低渗硝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试图对长期困扰油田勘探与开发的油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直罗油田延长组第二油层组孔隙类型以细小的次生孔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较为严重,孔隙,喉道半径较小,孔喉分选较差,较差的孔隙结构导致油水分异作用较差,油水同出带厚度为185.7m油层全部为油水混出的油水混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生长法分别构造了各向同性、各向异性的孔隙率相同,孔径分布和孔隙表面分形维数不同的多孔介质,探索了在多孔介质孔隙率相同的情况下,微观孔隙结构对孔隙内湿传递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决定多孔介质内部输运特性的孔隙结构参数,除孔隙率以外,孔径分布和孔隙表面分形维数等参数对多孔介质孔隙中水蒸气扩散过程的影响显著;孔隙率相同,孔径分布和孔隙表面分形维数不同的3种各向同性和3种各向异性多孔介质的水蒸气扩散浓度最大差别分别为30.6%和23.3%;各向同性多孔介质的小孔分布率越大,孔隙表面分形维数越大,说明孔隙的连通性和水蒸气在多孔介质孔隙中的扩散性能越好;各向异性多孔介质(水蒸气扩散的方向垂直于其生长率较大的方向)的大孔分布率越大,孔隙表面分形维数越小,水蒸气在多孔介质孔隙中的传递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7.
污泥结合水测量方法和水分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污泥高效脱水,对污泥水分分布特征与脱水性能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利用热干燥法、抽滤法、压滤法、水活度法和膨胀计法测定同一市政污泥的结合水相对质量分数,通过分析比较测量数据和应用原理,总结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基于膨胀计法对污泥水分能量状态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污泥水分分布特征曲线,并阐明污泥在不同水分质量分数时的机械脱水效果.研究表明:5种方法的结合水质量分数(结合水/干基)测量结果差异明显,其中抽滤法测量值最大为628%,水活度法测量值最小,只有34%;膨胀计法操作快捷、原始数据容易处理,优于其余4种测量方法.当污泥水分相对质量分数(全水分/干基)大于183%时,适当提高设备的脱水强度能够较好地改善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8块L型CFRP构件R区的微观组织形态进行观察,其中构件R区的拐角半径均为10mm,厚度均为5mm,孔隙率为0.54%~2.48%,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R区的主要微缺陷类型及孔隙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型CFRP构件R区的主要缺陷类型为富树脂、微裂纹和孔隙;孔隙主要分布在富树脂区和纤维层内,层间孔隙很少;所观察构件的孔隙长度为12~411μm,孔隙宽度为7~289μm,孔隙率越大,孔隙平均长度、宽度和面积越大;对于单个样本的统计数据,孔隙长度和宽度分别与孔隙数量百分比之间存在近似的对数正态分布关系;随着孔隙率的增大,形状不规则、面积较大的孔隙增多,孔隙的形状因子和宽长比总体上都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细粒土中孔隙水分布特征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厘清细粒土的孔隙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刻认识细粒土的力学特性尤为重要。为探究细粒土颗粒孔隙水水分布机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了细粒土颗粒物理化学性质和初始含水率对孔隙水分布的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核磁共振分布曲线向右侧移动,而高岭土表现得最为明显;对比不同细粒土饱和后发现,高岭土的弛豫时间要大于膨胀土和红黏土,饱和后高岭土的孔径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地区5种用地类型为例,探讨了城市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的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总氮的场次降雨平均浓度(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EMCs)以交通干道最高(10.6mg/L),校园汇水区最低(2.4mg/L);交通干道和商业区暴雨径流氨氮的EMCs(3.4~4.6mg/L)明显大于水泥屋面和瓦屋面(1.2~1.6mg/L)。尽管初期暴雨径流总氮的平均浓度(Partial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PEMC10)大于EMCs,但氮赋存形态构成并未发现明显区别;氮以溶解性总氮为主(占总氮的73%~82%),而溶解性总氮中又以无机氮为主(占总氮的63%~82%);商业区、水泥屋面、校园综合汇水区、瓦屋面暴雨径流中氮赋存形态所占比例最高的均为硝酸根,分别占各自总氮浓度的39%、39%、44%和52%,而城市交通干道的总氮浓度中比重最大的组分为氨氮,占总氮的43%。改良暴雨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暴雨径流中总氮的去除率,其关键为人工创造反硝化所需要的条件,延长暴雨径流在控制系统内的水力停留时间,并选择低氮含量的填料作为控制系统的使用材料。  相似文献   

11.
取初始含水量分布均匀的黄土土样,到试了不同温度梯度作用下的稳态含水量分布,测试结果表明:温度对土样中含水量分布的影响非常显著,温度梯度作用下的稳态含水量梯度方向与温度梯度相反,温度梯度越大,含水量梯度越大。温度对土样含水量分布的影响也与土样的密度有关,密实度越小,温度梯度作用下的稳态含水量梯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回顾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发展历程,总结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满足生态文明要求的方法及实施途经,展望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坤泥沟子已列入肇东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宾县水土流失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中部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衡水、冉庄、捷地3个旱情试验站2002-2005年4年土壤含水率资料,求算出了不同地区分深度逐月土壤含水率消退系数,拟合了不同地区的土壤雨后增墒公式,确定了3个试验站墒情变化规律,并利用2006年资料进行了验证.预报合格率达99%以上,达到甲级预报标准。3个试验站所代表区域的墒情变化规律的研究为河北省其它地区的墒情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西部存在的水资源匮乏及高强度蒸发作用而导致的土地盐渍化问题,现选择一种新型水溶性保水剂对盐渍土进行生态改良,提升其水分保持能力。开展室内保水性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新型水溶性保水剂浓度应用于现场试验;同时监测、分析土壤湿度、温度以及电导率变化,探究新型水溶性保水剂对盐渍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型水溶性保水剂溶液与土颗粒反应形成乳白色的弹性黏膜,可存储土壤中的部分水分,达到延缓蒸发作用的目的。(2)保水剂溶液浓度为0.5%时即可显著提升土壤的保水能力,且土壤保水能力与保水剂溶液的浓度呈正比。(3)新型水溶性保水剂溶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盐渍土的温度与湿度,减少土层表面盐分的析出。  相似文献   

18.
黄土残塬沟壑区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黄土残塬沟壑区坡面土壤含水量呈现出明显的剖面与时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农田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在指导群众科学灌溉,实现农业节水目标以及在制定抗旱减灾对策中有重要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文章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