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充分认识该区单井产能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对该区沉积环境、储层物性、含油性以及注水开发效果、进攻性措施和含水上升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油藏含油性、物性和含水上升规律是影响单井产能的客观因素,注水开发效果和后期进攻性措施是影响单井产能的主观因素。为同类型油藏寻找提高单井产能富集区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统计南海东部24个天然水驱砂岩油藏的实际生产动态数据,结合地质油藏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初始含油饱和度、地层原油黏度和井网密度等分析了影响油藏初期自然递减率的主控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参数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原始含油饱和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有效厚度>地层原油黏度>平均渗透率>井网密度;在此基础上,对南海东部天然水驱海相砂岩油藏按照不同驱动类型、不同储层和流体物性进行分类,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型油藏单井递减率主要分布范围。为同类油藏开发井和调整井开发指标预测提供类比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下寺湾油区的区域构造、区域地层、区域油藏分布情况等相关地质资料,分析下寺湾油区各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及储层的"四性关系",得出下寺湾油区储集层勘探井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辽宁化工》2021,50(10)
涠洲11-1油田角尾组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异大,下部为物性较好、电阻率较高的高阻油层,上部为物性相对较差、电阻率较低的低阻层。低阻层含油饱和度低,含有可动水,生产井初期含水30%以上。为实现对油藏原始可动水精确表征,从而研究剩余油分布,为油藏下步挖潜指示方向,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利用J函数建立含水饱和度模型,同时利用岩心回归公式、经验公式和J函数三种方法计算油藏束缚水饱和度,在与岩心分析束缚水饱和度进行对比基础上,选取J函数计算束缚水模型,进而建立油藏可动水饱和度模型。利用可动水模型开展油藏数值模拟,实现了单井及油藏生产数据的高精度拟合,表明该方法计算的可动水饱和度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地质储量1280万吨,是濮城油田中渗油藏之一,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划分8个砂组,54个流动单元,含油井段长达260米,由于各砂组间储层物性不同导致流动单元之间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及层内矛盾突出,主力层井网流线相对固定,平面波及系数降低,驱油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6.
房19断块是北大港油田六间房断鼻的一个含油断块,主要目的层为明化镇组下断Ⅱ油组的曲流河砂体2小层,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划分为4个细层。研究了各细层的储层厚度、物性参数的分布情况,认为该套储层为高孔高渗储层。然后依据测井曲线和试油、生产数据确定油藏的油水界面为959米,原油性质为重质稠油,油藏类型为断块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7.
D1区C1、C2层油藏2011—2013年建产,随着2013—2016年技术政策不断优化调整,该区油藏逐渐趋于稳定。对油藏分部位储层物性、含油性及剖面非均质性分析,认识油藏地质特征,结合油藏的见效、见水特征,压力和水驱状况,总结油藏开发规律,对油藏分部位合理开发技术政策进行研究,明确油藏下步治理措施及稳产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涧峪岔区油藏成藏规律,方法:从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和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的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该区的油气分布受控于含油砂体,含油砂体的油气分布又受控于烃源岩分布,二者与有利沉积相带的有机配置使得油气富集成藏,最终形成具有工业油流的含油区块。结论:研究区为一岩性——物性油气藏,生储盖在纵向上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白音查干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音查干油田位于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西洼,油藏具有以下特点:①油藏埋深浅,含油层位多,单层厚度薄,油藏面积小、储量小;②反向屋脊式断层形成的断块圈闭是主要的油藏类型;③层状油藏、多套油水系统是白音查干油田油水分布的主要特点;④地层平缓、含油高度低、含油饱满程度低;⑤中孔中渗是白音查干油田储层物性的基本特征;⑥储层岩石弱亲水;⑦储层岩石敏感性特征表现为中等偏弱;⑧原油黏度低,凝固点低,地层水矿化度偏高。对勘探的意义在于寻找有利构造,滚动勘探;对油田开发的意义在于如何完善注采井网,控制边水推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濮凹陷赵庄油田沙三上段构造、储层、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沙三上段油藏主要富集于各断块高部位,具有多砂组含油、含油井段长、含油高度大等特点,油藏类型为受构造控制的断块层状油藏。新钻井证实了该区沙三上段油气已聚集成藏,对赵庄构造及整个长垣断层下降盘沙三上段油气勘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下一步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杜东军  薛东  吴钰  杨卫军 《辽宁化工》2014,(10):1269-1272
瓦窑堡油田羊马河区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中东部。主力油层为长2层。油层具有储油物性较好,油藏整装连片,油藏丰度大等特点。但油藏同样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属于地质构造活动较弱的岩性油藏。经过多年来的注水开发作业,该区已经取得不错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岩石孔隙经过长年的冲刷已经形成大孔道,注入水将沿着大孔道从注水井流入采油井,其余含油孔隙将无法被驱出,使得产油量大幅度直线下降。为此,采用调剖堵水技术,将大孔道封堵,注入水进入含油孔隙,使油井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鉴于B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在平面上的差异较大,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发,油藏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阶段,以前主要以R_2M和ΔSP为基础建立的油层标准无法适应目前阶段分析油藏潜力对油层特征研究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分析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需要对油层进行更进一步分类研究。于是。本次研究结合油藏的静态参数和动态资料,从油井的产液剖面资料入手,通过分析这些射孔井段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对油井产能的敏感性,发现油井产能与含油饱和度相关性最好(正相关)。采用含油饱和度将油层分成三类油层(一类油层S_o≥0.67;二类油层0.55≤S_o0.67;三类油层0.42≤S_o0.55),并分析了这三类油层在岩性、沉积微相、物性、生产动态的分类特征,对分类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和据此而计算的分类地质储量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油藏下步"挖潜增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X稠油油藏开发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取心井岩心资料、原有井的测试资料,对其含油性、电性、岩性和物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开发的潜力区,为井位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西部长4+5段油藏有利区域预测,为储量复算提供指导,开展了长4+5段油藏特征及储层物性下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4+5段油藏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储盖组合和构造控制。最后确定了长4+5段储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物性下限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15 mD,电性下限电阻率为19Ω·m,声波时差为216μs/m,原始含油饱和度41%。  相似文献   

15.
从兴隆台潜山带的油气成藏规律、温度压力测试,原油物性分析及干扰试井等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该潜山带的油藏类型为具有巨厚含油幅度和同一温度、压力系统的块状底水裂缝性潜山油藏,为潜山储量的整体计算及后续规模开发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含油性与物性下限的关系。利用薄片鉴定法、扫描电镜法、物性分析统计法、经验统计法对长6储层进行了物性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测资料井及油田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长6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9.1%,平均渗透率为0.55×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其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并确定长6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下限为7.8%,渗透率下限为0.15×10-3μm2,电性下限电阻率为18.0Ω.m,声波时差下限为216μs/m。  相似文献   

17.
随着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产量递减阶段开发,含水上升,产量下降,地下油水分布复杂,剩余油分布零散,油层层间矛盾突出,常规油藏剩余油挖潜难度逐年加大。寻找隐蔽性油藏作为新的产量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Jxx断块研究,利用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交汇法,总结出的适合于本区低阻油藏识别方法,对同类油藏的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XX区块低渗油藏含油小层多、构造复杂、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复杂小断块油藏。本文结合油田际生产情况,认真分析了历年来低渗油藏部分注采井组油井压裂选井选层的条件,并结合典型井例分析了油井压裂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通过对井例的分析总结了压裂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并形成了部分结论,对以后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哈尔温油田葡萄花油层砂体分布零散,分布规模小。通过对测井、岩心等基础资料分析后发现,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微相。油水分布规律复杂,纵向上油层、同层、水层间互发育,同一时期沉积砂体含油性不同,可见含油性不仅受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断层对油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油藏类型总体上为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20.
对于低渗透油田往往伴随着更加严重的油藏非均质性,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含油层系多,物性变化大,油藏类型多样,为了解决层间矛盾问题,均普遍采用了分层开采的开发方式。分层采油工艺能够有效防止层间干扰,减少层间矛盾,保持各油层的均衡开采,提高整个油田的采收率,因此其技术性能是否先进、是否具备适应性,将直接影响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下面以陇东油田里74井为例,谈谈我对分采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