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七南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油层多,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由于强注强采,含水上升幅度大,剩余油认识难度较大。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方法对胡七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胡七南油田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指导该块的治理和挖潜。  相似文献   

2.
宁夏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同时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套损严重,造成储量失控,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认识剩余油,挖掘剩余油"已成为高含水期老油田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核心内容。本文从老油田剩余油富集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调整挖潜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稠油吞吐中后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锦45块中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的锦99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探讨,并调整好挖潜技术,把握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马岭油田中一区1971年投入开发,由于纵向油层多,物性差异大,层间动用程度差异大,平面上油砂体众多,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导致纵向和平面水驱不均匀,层间动用程度差异大,平面上剩余油分布零星。为减缓递减和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对中一区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供挖潜方向,为油田稳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水开发后,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油田在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采后,会进入高含水期。这一时期,油层内的油、水、气交错渗流,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加大,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无效循环注水。本文主要概述了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几种主要挖潜技术,同时分析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掌握储层流动单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划分储层流动单元的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对我国东部某复杂断块油田应用聚类分析法找到了划分流动单元的有效参数和定量界限,并在该断块整套储层中定量划分出四套流动单元,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岩性和储层物性。综合研究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的密切关系,揭示了该断块油田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分析了极复杂断块文明寨油田卫7、明16块的构造及剩余油的分布、搞清了油田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了挖潜方案并进行了经济评价,方案实施后,将大大改善卫7、明16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辽宁化工》2021,50(6)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研究对后期开发技术政策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以定边油田张要先地区延9油藏为例,该油藏开发前期利用自然能量采油,虽后期及时注水补充地层能量,仍然存在注采比低、地层亏空、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确等问题。本次在沉积、储层和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两个方面,预测现今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井控面积法,定量地研究延9油藏的剩余地质储量。结果表明:延9油藏剩余地质储量为1.5457×10~6 t,平均单井剩余地质储量为2.46×10~4 t;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注采井网、注采对应关系、砂体微构造和油层厚度、酸化和压裂等技改措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AF油田是典型的窄条状边底水油藏,目前由于高含水及套损影响,油田处于低产、低效状态,开发调整难度大,剩余油分布复杂。老油田开发后期调整的基础和核心是弄清剩余油分布状况,借鉴他人经验并结合自身油田实际形成一套适合同类油藏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即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以新老井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油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为手段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剩余油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总体上遵循由点及面,再综合评价的过程。最后根据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的特点进行调整策略研究,为同类老油田的开采和调整提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欧利坨子油田欧31块沙三段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利坨子油田欧31块沙河街组为河流相沉积体系,储层纵横向上变化快,砂体几何形态明显受辫状沟槽、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控制。目前油田面临难题是: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开采不均衡;井况差,井网完善程度低;地层能量低,压降大;剩余油潜力较大,但其分布有待进一步认识。为了进一步寻找开发剩余油富集区,需要对沙河街组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对油藏动态进行分析,并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工作,用以分析现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2.
特低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 ,剩余油分布及改造措施的配套性对保证油藏的稳产 ,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相当重要 ,本文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配套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实施前提、过程和效果做了详尽的描述 ,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冷43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控制,如油藏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微观特性、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等,同时受井网条件等各种开发因素的影响。截止目前,冷43断块区S3^2油层共投产各类井287口,注水井43口,生产井244口,断块核实累产油354.8009×10^4t,累产水165.5714×10^4m^3,综合含水56.48%,采油速度0.71%,采出程度10.71%。油藏含水率较高,开采难度较大,本文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平面水淹状况,根据水淹程度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出了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位,为油田日后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胡状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非常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目前综合含水已达到95.6%,采出程度只有11.6%,已进入中晚期开发阶段。油水分布非常复杂,纵向上单层突进显现明显,平面上舌进现象突出,研究水洗状况及剩余油分布,提高水驱油效率,是开发调整成败的关键。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收率是开发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态监测资料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濮城油田文35块的油藏地质特征,利用动态监测资料研究分析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的措施挖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82气项气藏是文南气藏中储层中储层发育相对较好,储层连片性较广、渗透率较高的气藏,但由于储层认识及历史原因,文82气藏储层射开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较低,只有27.55%,经过对文82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深入研究,找到了挖潜方向,取得了较好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文 3 3S2下油藏是文南油田最大的开发单元 ,针对该油藏前期适用于监测符合率低、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治理效果差的矛盾和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的潜力 ,通过对该油藏系统开展精细C/O测井、双源距C/O测井和硼中子测井等剩余油分布测井 ,从而指导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定量地解决了油藏剩余油在空间的分布 ,通过实施针对剩余油挖潜措施后 ,取得较好效果 ,油藏自然递减、综合递减分别下降 1 3 44个百分点、1 7 3 3个百分点 ,采油速度提高 0 1 8个百分点 ,2 0 0 1年增油 2 2 2× 1 0 4 t。  相似文献   

19.
杜东军  薛东  吴钰  杨卫军 《辽宁化工》2014,(10):1269-1272
瓦窑堡油田羊马河区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中东部。主力油层为长2层。油层具有储油物性较好,油藏整装连片,油藏丰度大等特点。但油藏同样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属于地质构造活动较弱的岩性油藏。经过多年来的注水开发作业,该区已经取得不错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岩石孔隙经过长年的冲刷已经形成大孔道,注入水将沿着大孔道从注水井流入采油井,其余含油孔隙将无法被驱出,使得产油量大幅度直线下降。为此,采用调剖堵水技术,将大孔道封堵,注入水进入含油孔隙,使油井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文 1 33块近几年因井况损坏严重 ,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和可采储量大幅度降低 ,如何改善其开发效果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油藏前期研究出发 ,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 ,探讨了利用侧钻井挖潜剩余油的成功做法 ,从而说明这种方法在油藏开发中后期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