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传统物流实验教学受到硬件装备和环境场地等资源制约、实验项目较为单一和时效性差问题,分析了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开展物流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分层次实验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方案,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示例。实践表明,新的教学形式以实践为主,以讨论为辅,改变了传统的以讲解为主、以观看为辅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讨论了物流实验教学方案的发展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智能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强大的工业软件系统建立虚拟仿真智能制造实验实训平台。采取"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传统真实验实训"教学模式,解决传统实践环节设备台套数不足、实验室空间和时间限制、维护成本高、教学效率低等问题。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改变教学思路,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宝钢2030冷连轧系统仿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介绍一种冷连轧全过程仿真系统,仿真对象包括优化设定计算机系统、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模拟量控制系统、机械系统及材料形变系统.这是一项多学科的集成,其目的是为不同领域的工程、研究人员建造一个平台,用来开发新产品、研究故障诊断、提高产品质量等.各子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是基于MATRIXx平台,并可在独立的PC机上运行.整个系统可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也可依靠pLUG&SIM平台进行多台计算机协同仿真.另外,基于Flash的动画和基于Altia的虚拟操作台提供了现场的虚拟实景.  相似文献   

4.
针对有色金属冶金实践教学内容覆盖范围大、任务重、考核方式单一、实习费用高、危险性大等问题,建立了有色金属冶金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将虚拟仿真实习与工厂实地实习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的教学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传统虚拟仿真系统在检测金属材料热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为此基于VRML提出金属材料热处理虚拟仿真系统。基于VRML的金属材料热处理虚拟仿真系统应用CAD建模软件和仿真平台硬件系统,通过模拟推演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控制,了解金属在热处理中的状态,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实验证明,基于VRML的金属材料热处理虚拟仿真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6.
白云铁矿采场公路是由碎石级配路料修筑,在运矿车和洒水车作业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扬尘和废气,不仅对人身和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洒水车重载下坡也存在安全隐患。文章通过对铁矿固定公路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建造一套电控采场喷淋系统,完成采场固定公路洒水抑尘工作,实现矿山采场公路安全生产和环保。  相似文献   

7.
赵龙  李海龙 《黄金》2022,(12):53-58
为了保障开采设备在采场内安全作业,需要实时获取采场的应力、应变、位移等采场物理环境数据。针对三山岛金矿地下规模化无人采矿技术,开展了试验采场环境生成方法研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得到试验采场空间形态的点云数据与彩色图像信息,处理后得到试验采场的空间环境;采用采场环境感知装置连接多类型光纤光栅传感器,完成集群试验采场内物理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存储,进而得到作业采场范围内的开采环境。通过分析已回采采场物理环境数据变化情况,建立能够快速预测临近采场物理环境变化的预测模型,对开采装备的安全运行和试验采场的安全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虚拟实验室已经成为实验室建设的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在电机及拖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将虚拟实验技术运用到电机及拖动实验教学,通过借助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的方法完成部分传统实验教学。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该了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际效果。该方案具有很高的利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阐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研究的意义,以及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虚拟仿真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对比传统实验教学的优势及对职业创新能力素养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校企共建共享现代信息技术优质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钢铁生产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意义、内容,以及基于该平台所开展的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等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有效解决了高危险、高污染环境下的实践教学难题,为钢铁冶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采场振动机组连续作业线的工业试验情况。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经改进完善后的振动连续作业机组各设备的结构更趋合理,运转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是一种完全能适应采场连续大量出矿运矿的新型装备,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实现原土木工程专业试验不具备的和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在分析建筑结构实验虚拟仿真实现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仿真设计路线,确定了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基础课程试验项目、基本试验项目和综合试验项目为主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既能得到基本的试验技能锻炼,又能自由选择试验项目和试验内容,为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阐述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改进及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善。通过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将实际实验过程无法反映的内容以直观形式展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理解能力及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拓展授课内容,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动手愿望,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资源勘探工程专业(石油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构建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详实实践教学大纲与内容,把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实验标本库、完善教学实验项目,充分利用"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能源学院石油地质及工程专业实验室仪器贵源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外专家与校内师资(专业教师与实验老师)以及研究生辅助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对学生采用基本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舍的方式,在完成大纲规定的实践教学基本内容基础上,为"学术型"与"领导型"潜质的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  相似文献   

15.
卢斌 《首钢科技》1995,(2):9-11
本厂通过提高单轨双电机驱动构式运输机的运行速度和重新设计控制滑线的分段方式,完成了钩运机的生产工艺改造。从调试结果看,改造后的控制方案可实现对钩运机的最佳自动化控制,故障率较低,基本符合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电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软件进行了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阐明了虚拟仿真软件在该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特点以及教学效果,证明使用虚拟仿真软件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矿业类专业课岩层控制模拟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探索"特色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慕课学习"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在建设"十三五"特色教材的基础上,开发相似模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打造微课慕课网络学习网站,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实现"以生为本"、泛在化、个体化学习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杨小娇 《冶金设备》2024,(1):27-30+57
冷轧运卷小车是负责钢卷运输的关键工序设备,其液压系统设计不仅需要满足钢卷大举升力、多级升降速度、高度等工艺参数,而且要求运行平稳、高安全性,否则会带来故障频发带甚至于重大安全事故。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原理图设计、元件选型,完成了运卷小车液压系统设计,并通过AMEsim仿真软件对设计进行了校核及优化,结果表明本设计可以满足生产工艺需求及现场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非煤矿山冒顶片帮VR培训效率,基于Unity3D、3DMax和Visual Studio 2019软件开发了包括预培训、隐患岩块识别培训和灾害现场逃生培训3个模块的矿山冒顶片帮事故教学培训平台。该平台采用虚拟教练进行示范性教学,指导受训者识别、清理隐患岩块和完成灾害现场逃生,并将虚拟教练培训与传统UI文字培训的效果进行对比,对受训者进行灾害现场逃生测试,完成VR虚拟教练培训平台的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采用虚拟教练培训和UI文字培训的受训者的逃生平均用时分别为192.9 s和238.1 s,后者比前者多45.2 s;一周后重复测试结果,采用虚拟教练培训和UI文字培训的受训者平均用时分别为224.7 s(同比增加16.5%)和290.9 s(同比增加22.2%),后者比前者多66.2 s。前者逃生用时同比增加更少,表明基于VR技术的非煤矿山冒顶片帮教学培训平台可以促进受训者对培训内容保持更长久的记忆力,且整体培训效率更高,可有效提高受训者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唐钢新区以智能化、连续化、紧凑化为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生产流程的动态-有序、协同-连续运行。基于Flexsim仿真软件平台建立唐钢新区板材炼钢-连铸区段生产流程仿真模型,以连续化程度、设备利用率和流程的稳定性等作为评价指标,对实际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具体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以此基础上,根据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和方法,建立理想状态下物质流运行模型和专线化“一对一”层流生产模型,研究不同生产物质流运行模式,通过比较评价指标数据,验证了专线化“一对一”层流生产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