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为恢复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并对全盆地茅口组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通过井震结合、残厚法和印模法精细刻画了茅口组岩溶古地貌特征。结果表明:①茅口组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的岩溶古地貌形态,由西向东可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3个一级地貌单元,细分为残丘、坡地、洼地和沟谷等二级地貌单元;②广元—元坝—达州—奉节一线为岩溶盆地,茅口组残余厚度小于180 m,是在茅口期裂陷槽基础上继承性演变的地貌形态,裂陷槽内发育深水相孤峰段沉积;③蜀南—川中—川北一带为岩溶斜坡,茅口组岩溶作用较为发育,有效岩溶储层保存好,主要分布于岩溶残丘和坡地,而岩溶沟谷内的溶蚀孔洞大多被龙潭组泥质充填;④茅口期的川北剑阁—元坝—龙岗地区处于裂陷槽边缘,为浅水高能台缘滩沉积,为岩溶储层的重要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为优质岩溶储层勘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元坝7井在茅口组钻遇台缘浅滩储层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油气勘探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落实台缘浅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根据该区地质地震综合解释成果,构建了与野外实际地层参数相近的三维台缘浅滩储层物理模型。按照实际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流程对模型进行了实验室物理模型数据采集与处理,得到了与实际野外地震响应特征相符的物理模拟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其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台缘浅滩储层基于大时窗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不能准确刻画沉积微相的变化,而依据地质模型精细解释层位和聚焦储层,能够更好的刻画地震相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地震振幅,储层沉积厚度大、物性好,波峰能量强;振幅类属性能够直观的识别浅滩储层发育程度,而频率属性对储层边界识别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川北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生屑滩岩溶储层受古地貌、生屑滩发育程度及岩溶作用等控制,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精细刻画优质生屑滩岩溶储层分布对该区茅口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井-震标定基础上,根据实际沉积微相相序组合,建立了生屑滩、生屑滩叠加岩溶缝洞2种储层正演模型并模拟总结其地震响应特征的变化规律,建立生屑滩岩溶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在单井岩性、测井相和地震波形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相和古地貌确定生屑滩发育优势相带;利用波形分解与重构技术去除茅口组顶部强反射界面影响,突出生屑滩储层信息;利用相控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确定生屑滩储层厚度;结合分频数据体裂缝预测结果圈定优质生屑滩岩溶储层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表明:茅口组顶部生屑滩岩溶储层具有"低频、强振幅、宽波峰"反射特征,3个生屑滩平面上呈北西向分布于工区西南部缓坡坡折带,滩体边界清楚,位于古地貌高部位,储层厚度大,网状微裂缝发育,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相吻合,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20世纪80—90年代沿用蜀南勘探模式发现了卧龙河构造区块茅口组天然气藏,累计产量达44.13×108m3,占已探明储量的72.57%,但近年来却未再取得较大的勘探突破。通过分析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发现,卧龙河构造区块茅口组储层主要受后期岩溶及白云石化改造,其中,白云石化对储层起建设作用,岩溶缝洞体是该地区寻找茅口组气藏的关键,但常规的岩溶储层预测方法应用效果不佳,岩溶储层厚度平面分布的预测难度大。研究中提出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的分析步骤包括:(1)从岩溶发育的地质基础入手,开展古地貌研究,圈定岩溶发育有利区域;(2)基于岩溶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开发岩溶地震预测新技术,在岩溶发育有利区进一步圈定岩溶发育带;(3)根据岩溶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采用岩溶储层发育带作为相控条件,并通过相控随机反演获得岩溶的纵波速度数据体;(4)综合古地貌、岩溶发育带和岩溶纵波速度体,定量表征岩溶储层的平面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岩溶的时域厚度和岩溶储层厚度与实钻井的符合率达88%,有效地实现了卧龙河构造区块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地震预测,形...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YB7井二叠系茅口组的突破,揭示了元坝地区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及时加强其油气规律认识,总结成藏主控因素,可为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茅口组气藏基本成藏条件及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气源对比、油气充注时间分析等研究,系统总结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区内烃源岩和油气保存条件好,储层为浅滩叠合岩溶缝洞储层,气藏表现为异常高压高温气藏,天然气具有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特征,主要来源于二叠系吴家坪组烃源岩,油气在中侏罗世大量充注,有持续充注的特点。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发育、烃源岩条件及油气保存条件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6.
7.
四川盆地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及勘探选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分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岩溶储层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响应分析,同时对全盆地200余口探井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印模法和残余厚度法2种古地貌分析方法开展了茅口组顶部古地貌形态的精细刻画,指出茅口组顶部发育岩溶洼地、岩溶斜坡和岩溶高地3种地貌单元,古地貌具有“三高地、两斜坡、两洼地”的特点,岩溶洼地地层保存基本完整,岩溶高地缺失茅口组四段和部分茅口组三段,岩溶斜坡的地层缺失介于岩溶高地和岩溶洼地之间。突破了前人对茅口组风化壳古地貌存在“两高地”的认识,根据这一新认识并结合烃源岩生烃强度特征将茅口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划分为4个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8.
文中基于钻测井、薄片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对川南泸州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的探讨。选用残厚法恢复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并划分出岩溶台地、斜坡和洼地,以及溶丘、浅洼等地貌单元。结果显示,岩溶洼地地层保存最为完整,岩溶台地普遍剥蚀茅四段、局部影响至茅三段顶部,岩溶斜坡的地层剥蚀程度介于洼地与台地之间。研究表明:中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引发的地壳抬升促使全区形成泸州古隆起雏形,进而导致区内茅口组地层普遍遭受剥蚀,且剥蚀程度由古隆起核部向两翼逐渐减弱,并由此形成茅口组顶部“北东高、西南低”的古地貌格局;晚二叠世初期,受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影响,龙潭组沉积前的古地貌演变为“西南高、北东低”格局。结合区内油气显示及生产测试资料,指出了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
10.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资料,采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根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主微量元素等资料、辅于溶蚀模拟实验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北部茅口组岩溶层组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茅口组一段以泥质灰岩、生屑泥晶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高;茅二段、茅三段以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为主,酸不溶物含量较低。溶蚀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矿物类型、化学成分等是影响茅口组岩石可溶性的主要因素,样品溶蚀速率、溶液离子浓度及微观溶蚀变化特征均表现为生屑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茅口组岩溶层组类型可划分为2类3型9亚型,不同岩溶层组类型岩溶作用条件、岩溶化程度不同,缝洞型岩溶储层发育规模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茅口组大量非构造圈闭钻井获得高产,证实了岩溶储层是茅口组岩性气藏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但岩溶储层的成因及地震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不同地区的岩溶储层预测方法不尽相同。通过对蜀南自贡地区茅口组构造特征、地层特征和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得出以下5方面认识:(1)台内滩相是岩溶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自贡地区茅口组台内滩相主要在茅三段和茅二b段发育;(2)东吴运动差异抬升是研究区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3)断层形成于茅口组沉积之后,茅口组顶部岩溶储层受后期局部持续风化控制,茅口组内部岩溶储层受后期断层改造控制;(4)距茅口组顶距离不同,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同,茅三段表层型岩溶储层物性与茅口组顶部波峰振幅呈负相关,茅二b段内幕型岩溶储层物性则与茅口组内部波峰振幅呈正相关;(5)表层型岩溶储层在平面上不依赖断层且具有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自20世纪50年代获得天然气发现以来,一直是油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川中地区白云石化滩相储层无疑是近年来四川盆地茅口组勘探效果最好的领域,目前已逐步进入开发阶段。为了寻找茅口组下一个云化滩储层发育区,针对目前该层系勘探程度相对低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老井复查以及地震资料解释,初步研究成果表明:(1)川东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多相变为中二叠统孤峰段硅质岩,而在宣汉—万州一带硅质岩之下茅口组新发现云化滩相储层。(2)云化滩相储层镜下白云石以粉细晶结构为主,整体云化程度较高,纵向上主要发育在茅二段底部,测井孔隙度3.5%~4.3%,厚度普遍介于3~12 m,具备较好的储集性能。(3)储层平面分布预测结果显示,开江以东五百梯地区的储层厚度最大,局部超过15 m;川东硅质岩下茅口组云化滩相储层厚度大于6 m的勘探有利区域面积约3 900 km2,有望开辟川东老区增储上产的新战场,成为潜在的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3.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2)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 m,其中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3)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 相似文献
14.
15.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作为四川盆地天然气重要的产层之一,其风化壳岩溶储层的贡献至关重要。通过对岩心、测井、钻录井、地震等资料分析,明确了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定茅二段底面为恢复基准面,采用残厚法恢复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并依据现代岩溶理论、区内微地貌形态及组合特征,对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划分,分析各类岩溶古地貌特征与岩溶储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缺失情况,并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发育各种溶蚀现象,在钻录井、测井与地震上响应特征明显;(2)高石梯—磨溪地区岩溶古地貌可划分为岩溶缓坡和岩溶洼地两种二级岩溶地貌单元,以及峰丛洼地、峰丘洼地、丘丛垄脊沟谷等9种三级岩溶地貌单元;(3)高石梯—磨溪地区不同地貌类型岩溶发育条件差异大,其中岩溶缓坡具有发育规模岩溶储层的条件,尤其在岩溶负地形周围,溶蚀及保存条件优越,优质岩溶储层更为发育,是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6.
川东—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受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发育了独特的早成岩期风化壳岩溶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由于岩溶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纵横向分布规律、测井响应特征等极为复杂,导致其测井有效性评价难度较大。在储层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发育模式,开展了茅口组3套典型储层的测井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茅口组顶部储层的有效性与铝土质泥岩等风化残积物的充填程度密切相关,茅一段—茅三段铀含量较高储层的有效性与地层水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茅一段—茅二段似层状分布储层的有效性与泥质灰岩对潜水面的控制作用密切相关。②岩石放射性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发育和有效性,因此自然伽马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岩溶储层有效性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受岩性、断层、岩溶侵蚀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构造中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的分布范围不同,因此储层的主要发育深度也不相同。该研究成果对于风化壳岩溶储层的有效性识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岩心、岩屑和测录井资料,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指明了有利储层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可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梁山组底界面和栖霞组顶界面)和2个Ⅱ型层序界面(栖一段顶界面和栖二b段顶界面),据此将栖霞阶划分为层序SQ1,SQ2和SQ3,分别对应梁山组+栖一段、栖二b段、栖二a段。②研究区栖霞阶层序格架和平面分布特征显示,底部地层(SQ1)具有向沉积前古地貌高地超覆的特征,中上部地层(SQ2和SQ3)由沉积期地貌高地不断向低处迁移,呈现出“底超、中上部迁移”的层序充填规律。③研究区SQ2和SQ3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古地貌高地和坡折带发育厚度大、横向连续性较好的丘滩复合体,奠定了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该时期海平面频繁升降,丘滩复合体发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使得储集性能得到改善,叠加白云岩化作用后形成抗压溶骨架,有利储层发育。④沉积相和岩溶作用控制了白云岩薄储层的发育和分布,栖霞阶沉积期高地和坡折带为下一步勘探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为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发育程度不完全受构造控制。该区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单纯基于速度反演的预测难度较大。通过波动方程正演分析及多种储层预测参数在该区适应性的联合研究,获得了蜀南地区茅口组有效的储层预测方法,对其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11参1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岩溶成因及古地貌分布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岩溶储层地质响应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盆地栖霞组层间岩溶储层是由于三级层序界面暴露溶蚀及高位体系域的高频层序界面短暂暴露形成。结合栖霞组厚度、古地理环境及水动力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栖霞组顶部划分为3类地貌单元,即川西中缓坡生屑滩、川东北台内滩和川南泸州古隆起。川西中缓坡生屑滩和川东北台内滩所形成的沉积微地貌高地和川南泸州古隆起及其斜坡区是栖霞组层间岩溶储层发育的优势地带。根据这一认识并结合烃源岩生烃强度特征将栖霞组岩溶储层划分为4个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龙女寺—合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气藏获得重大勘探发现,是近期实现万亿立方米规模突破的最佳领域。该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以台内滩相白云岩储层为主,沿古隆起边缘发育,规模、潜力较大,但该气藏埋藏深、受不同程度岩溶作用影响导致储层空间分布复杂、物性差,表现为内部小层难以精细解释、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不清、储层预测难度大等难点。为支撑该区茅口组勘探开发需求,以白云岩储层预测为导向,结合精细描述白云岩储层主要参数为目标,采用“高精度构造解释+微古地貌刻画”技术,基于茅口组内部小层精细解释开展茅口组古地貌、有利相带预测研究,最后利用相控白云岩储层反演技术开展储层空间展布研究,解决茅口组台内滩发育有利区精细刻画难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的白云岩薄储层预测技术能够更好地反映储层空间分布,为成功预测白云岩储层发育带打下基础,有效支撑了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并取得丰硕成果,为下一步川中地区井位部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