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一直是地震勘探的难点和热点。本文提出利用井间地震资料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分辨率的一种新方法,即基于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线性系统理论,建立关联低频地面地震与高频井间地震间多尺度地球物理信息的理论模型,再利用系统辨识技术估计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系统特性,进而对地面地震资料实施补偿性高频恢复。应用该方法对精细地质模型不同分辨率的正演模拟资料及垦71井区实际井间及地面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保持原地面地震资料主要特征参数的基础上,提高主频约10Hz,优势频带拓宽10~20Hz,取得了较好的地震资料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用于储层研究、油气藏描述和解决某些油藏工程问题。本文介绍了胜利垦71断块井间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层析成像和反射波成像。  相似文献   

3.
应用井间地震资料建立砂泥岩薄互层地质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71井区块是胜利油区垦西油田的主体开发区,主要含油层段为馆陶组和东营组,现已进入油田开发中后期,仍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采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准确描述井间砂泥岩薄互层横向分布,而采用井间地震资料却能获得井间地质目标极为精细的图像。本文利用高分辨率井间地震资料,在小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深度域反演剖面,描述两对井井间薄储层的横向变化,建立了K71井区块井间砂泥岩薄互层精细地质模型,为以后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重建、开发层系的进一步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井间地震在解决油藏开发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用井间地震资料,从不同角度对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井间不同成像方法基本原理的分析,井间成像资料与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分析,地层与反射波组对应关系的分析,地层内部变化与地震反射结构的分析,以及井间成像资料与地面地震资料构造趋势的对比分析,得出井间成像资料可以更好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同相轴反映的是地导波阻抗界面的认识。对垦71井区井间地震反射波深度域资料进行了波数计算,对其时间域资料进行了频谱分析,并进行了井间地震资料、地面地震资料、测井曲线等的标定对比,认为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能够分辨3-5m厚的薄层。对胜利广利油田的井间地震反射成像资料进行了构造解释,结果表明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具有反映细微构造的能力。井间地震正演模型分析表明,选择大角度道集进行有限角度叠加处理的成像资料可以用于岩性解释。  相似文献   

5.
井间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将地震属性技术引入到对井间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井间地震资料以深度域表示,在地震属性提取过程中,主要考虑幅度、波形和相关函数等特征量参数,提取了信噪比等18种与井间地震深度域相关的属性参数,并采用极差正规化标准对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用R型聚合法聚类分析方法对所提取的18种属性进行聚类,优选出3组属性。通过对胜利油区垦71井区井间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与应用研究.总结出砂泥岩薄互层的最优化地震属性,为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垦71区块砂泥岩互层、小断层及微幅构造等地质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地质模型,利用粘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井间地震波场模拟。模拟数据的上行反射波成像剖面与地质模型吻合较好。表明井间地震处理成果可靠性较高,可为多尺度资料联合反演等研究提供高分辨率优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井间地震是获得井间油藏高分辨率成像的一项新技术。利用直达波旅行时进行层析成像,对井间地震资料消除管波和直达波后,进行上下行波场分离,获取上行波场,以层析结果作为速度模型进行反射波成像,获得了垦71井区多对井间地震成果剖面,成果剖面的高分辨率特征显示了井间地震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垦71区块存在低序级断层组合关系不明、剩余油分布不清、油水关系复杂及储层较薄且多等问题,并且纵、横向变化大,为此,利用井间地震技术研究该地区的低序级断层及储层特征。首先根据实施井间地震工区的地质模型建立速度模型,然后依据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正演模拟,模拟的波场反映了井间地震的主要波场特征,反射波成像剖面反映了地质模型的地质特征。依据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野外作业,实际资料的反射波成像剖面分辨率较高,落实了井间的低序级断层以及薄储层特征。通过对正演模型模拟数据以及垦71区块实际资料的处理分析,对井间地震的观测系统设计有以下认识:①炮点距及检波点距应满足两井之间纵、横向分辨率的要求,3m左右为宜;②反射角度的范围根据该地区的地质特点以及采集仪器的特点确定;③根据目的层段的深度范围确定覆盖次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轨道式可控震源的理论分析和激发原理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资料,开展了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的预处理研究;提出采用极化波分解及坐标系统旋转等方法,使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的信号记录与常规井间地震资料保持一致。应用该方法对胜利油田垦71实验区轨道式可控震源的井间地震实验资料进行了处理,资料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成像精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在井间地震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传统的波阻抗反演技术应用于井间地震资料反演时,存在着方法适用的域和资料的域不同,井间地震资料的频带比地震资料的频带宽以及频率比地震资料频率高,多对井间地震资料拼接等问题。为此,在胜利油田K71井区,探讨了利用传统波阻抗反演技术(稀疏脉冲反演)进行井间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的一些技术问题,并用利11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波阻抗反演,获得了较好的反演结果,在井间地震资料反演中,采用匹配滤波方的井间地震资料转换到时间域;利用高分辨率地面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统计方法提取反演子波,子波的波形和相位较稳定,频带宽;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反演的波阻抗剖面上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清晰,对储层的描述更精细;利用时深转换模型,将时间域的波阻抗剖面转换到深度域,直接与测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储层的描述更直观可靠。  相似文献   

11.
连井井间地震资料反演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讨论了连井井间地震资料反演方法。实现反演的基本原理是:对深度域井间地震资料进行初步解释;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在对井间地震剖面进行深时转换时采用sinc插值函数实现波形保真;利用对地面地震资料的认识来落实时间域井间地震资料的反射特征;利用地面地震资料良好的空间连续性弥补井间地震剖面的“漏斗”缺陷和井间资料之间横向对比性的不足;在井间地震和地面地震井旁道精细标定中,通过一致的时深关系来实现两种地震资料之间的匹配,使井旁道的标定更加合理;在利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进行连井井间地震资料反演时,通过增强横向约束保证反演波阻抗剖面的连续性。反演结果与井间地震剖面吻合较好,砂体展布范围清晰。  相似文献   

12.
在对轨道式可控震源理论分析和激发原理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资料开展了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资料的预处理研究,提出了极化波分解、坐标系统旋转等使轨道式可控震源井间地震信号记录与常规井间地震资料保持一致的预处理方法。本方法在胜利垦71井间地震实验区的资料处理中获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井间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赵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4):75-77,91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预测的重点在于搞清井间的微构造、砂体连通情况、隔夹层的分布及延伸关系。为了搞清楚大庆喇嘛甸油田8-1711井区地下储层的发育状况,在该区采集了4对井的高质量井间地震资料,通过对井间地震资料的提频和反射波成像处理以及地震、地质、测井综合解释和分析,选择了微电极反演作为储层预测的重点。通过井震结合综合解释确定了该井区的井间储集层砂体的横向分布与连通性、隔夹层的分布与大小,为后期的剩余油描述和开发调整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油田勘探开发难题、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有效技术之一。以HH105井区为例,根据井间地震数据采集的选井原则,结合该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对井位选择技术、井间波场正演模拟和二次设计等井间地震采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井间地震波场的分布规律,制定了井间地震野外施工方法。在HH105井区井间地震采集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较好的原始资料,相比以往资料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实际生产应用效果良好,为下一步处理、解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的激发/接收方式不同,其波场特征和波场成分在地下介质中均存在差异。本文介绍其基本原理并提供了模拟垦71区块产生的波场快照、单炮记录、频谱响应、极性、叠加及偏移剖面,分析了薄互层油气储集体井间地震弹性波场特征,为分析研究井间地震的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井间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井间地震技术,讨论了旅行时层析成像技术和井间反射波处理技术,提供了模型数据处理结果和实际井间地震数据处理结果。通过研究表明,井间地震技术能够提供井间层析成像剖面和高分辨率井间反射波剖面,结合井孔资料,可以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指导油气开采。井间地震技术还可用于油田注采和强化采油的动态监控,在油田开发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大庆油田A区井间地震资料为实例,介绍了井间地震数据采集的方法,并对资料处理的难点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互相关叠加、波场分离、直达波层析成像和反射波成像)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通过对三口井的井间地震剖面首尾相接,可看出剖面接缝并不明显,同相轴连续性很好,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说明该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井间地震技术在樊124井区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震源系统置入井中激发并在另一口或多口井中接收地震波,通过对记录的地震波走时、振幅和频率等信息的处理,并结合测井、地质和地面地震等资料进行解释,最终得到井间地下介质的结构特征和物性变化情况。为了掌握胜利油田樊124井区断层的存在和单个砂体连通情况,采集了3对井的高质量原始井间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直达波旅行时速度层析反演和反射波成像处理,获得高分辨率的井间速度层析剖面与反射波成像剖面。通过综合解释,对樊124井区的井间储集层的横向分布与连通性、小断层、砂泥岩薄互层等复杂精细的地质现象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为提高油气采收率(EOR)及优化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垦71区块低序级断层组合关系不明、剩余油分布不清、油水关系复杂、储层较薄且多,纵、横向变化大。利用井间地震技术研究了该地区的低序级断层及储层特征。首先根据实施井间地震工区的地质模型建立速度模型,依据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正演模拟,模拟的波场反映了井间地震的主要波场特征,反射波成像剖面反映了地质模型的地质特征。基于正演模拟结果对观测系统进行优化,并进行野外采集,获得的实际资料的反射波成像剖面分辨率较高,落实了井间的低序级断层及薄储层。  相似文献   

20.
多资料匹配融合储层建模技术,是在贝叶斯理论框架下,将测井、三维地震及井间地震等多种资料进行优势互补的油藏建模新技术,可有效提高稀井区或无井控制区油藏建模的准确性,为中国东部老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该技术的核心算法为贝叶斯-序贯高斯模拟方法,以局部、少量的高分辨率(测井、井间地震等)数据为条件,建立与地震属性数据之间的条件关系实现地震属性的约束,有效利用了测井纵向分辨率高和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高的优点,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模型分辨率的效果。应用该建模方法建立了垦71区块的孔隙度模型,经对比发现,孔隙度模型井间趋势与约束数据趋势一致,纵向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多尺度资料联合物性建模方法的技术优势。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模拟结果在井点附近与测井解释数据一致,在稀井或无井控制区的预测结果与地震约束数据一致,并有效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