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生石灰激发下,采用水热-煅烧处理对粉煤灰进行表面改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测试方法时表面改性粉煤灰的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并采用背散射扫描电镜和压汞仪研究了掺表面改性粉煤灰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试验测定了掺表面改性粉煤灰的硅酸盐水泥浆体的抗压强度、自收缩和孔隙率.结果表明,表面改性粉煤灰颗粒表面生成了具有水化活性的β-C2S,其水化产生凝胶,明显改善了复合水泥浆体中粉煤灰颗粒与水泥基体的界面,降低了复合水泥浆体的孔隙率和自收缩,提高了掺表面改性粉煤灰复合水泥浆体的早期强度.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陶瓷研磨体和金属研磨体进行了矿渣的粉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近的试验条件下,陶瓷研磨体比金属研磨体磨制的矿渣微粉的细度高,粒度分布范围窄,颗粒大小均匀,颗粒圆形度高,颗粒群更加符合Rosin-Rammler分布,并且陶瓷研磨体磨制矿渣微粉的7 d和28 d活性高。  相似文献   

3.
颗粒级配对水泥浆体强度和自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球磨机制备出比表面积分别为280、370和670 m2/kg三种不同细度的水泥,与不同掺量矿粉配制成不同颗粒级配的复合水泥,并进行了复合水泥干粉压实体孔隙率、复合水泥浆体的抗压强度、孔隙率、自收缩和BSEM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细度的增加,压实体的孔隙率逐渐增大。细水泥对复合水泥浆体早期孔隙的细化效果显著,提高了大掺量矿渣复合水泥浆体早期强度。矿粉的掺入减小了复合水泥体系的自收缩,矿粉掺量越大,水泥浆体自收缩越小。  相似文献   

4.
高温下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的水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程度和水化产物种类的测定,以及对硬化浆体显微形貌和孔结构的观察,研究了高温养护对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性能和硬化浆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养护能明显缩短矿渣胶凝材料水化诱导期,激发矿渣活性,加快早期水化反应速率,但对水化产物种类的影响很小;高温养护使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硬化浆体结构更致密,孔结构明显改善,孔隙率降低,粗孔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低水灰比(W/C=0.25)和普通成型条件下,激发剂掺入方法对碱矿渣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矿渣细度对抗压强度和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细度碱矿渣水泥的水化程度,并分析了激发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低水灰比(W/C=0.25)和普通成型条件下,激发剂掺入方法对碱矿渣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矿渣细度对抗压强度和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细度碱矿渣水泥的水化程度,并分析了激发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王瑾  宗文  常均  芦令超 《山东建材》2002,23(3):12-13,40
研究了在低水灰比(W/C=0.25)和普通成型条件下,激发剂掺入方法对碱矿渣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矿渣细度对抗压强度和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细度碱矿渣水泥的水化程度,并分析了激发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王昆 《福建建材》2024,(3):6-10
研究了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高炉矿渣-粉煤灰三元体系工作性能和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掺粉煤灰和高炉矿渣的水泥浆体流动度要优于单掺组分,并且粉煤灰与高炉矿渣能够发挥“叠加效应”,促进了复合体系的火山灰反应,生成更多的AFt和C-S-H凝胶等水化产物。减水剂的掺入提高了复合浆体加速期的放热峰,减水剂与矿物掺合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聚羧酸减水剂的作用效果,提高了复合水泥浆体的流动度,改善了水泥硬化浆体的孔隙结构,提高了硬化砂浆的抗压强度,在加入0.08%聚羧酸减水剂后,纯水泥胶砂、单掺粉煤灰胶砂、单掺高炉矿渣胶砂、复掺粉煤灰与高炉矿渣胶砂28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46.8%、42.6%、35.3%、35.9%。  相似文献   

9.
矿渣微粉颗粒分布及其活性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定并研究了矿渣微粉的颗粒分布及其对活性指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矿渣粉体中9.9~20.0μm颗粒的体积分数与其活性的关联度最大;当同种矿渣微粉细度相近时,按Rosin-Rammler分布回归,则窄分布相对宽分布而言,对矿渣微粉早期(7d)活性发挥不利。  相似文献   

10.
李滢 《山西建筑》2012,(30):126-128
主要讨论了不同细度的矿渣粉单掺及复掺后对水泥砂浆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单掺矿渣粉时随矿渣比表面积的增加,砂浆的强度相应增加,但比表面积增加与强度的增加幅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得考虑粉体颗粒级配的影响。不同细度的矿渣粉复掺后具有一定的叠合效应,可以使水泥粉体内部颗粒级配趋于合理,从而使得水泥砂浆的强度提高,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  相似文献   

11.
不同细度钢渣矿渣复合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将粉磨至不同细度的钢渣、矿渣按不同比例(质量比)进行复合,并以之替代50%水泥进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钢渣、矿渣等比例复合的效果是显著的,粉磨时间同为70min的钢渣、矿渣复合效果最好.矿渣细度是影响水泥胶砂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延长矿渣的粉磨时间对水泥胶砂强度的提高远大于延长钢渣粉磨时间所产生的效果.另外,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可再分散乳胶粉对钢渣砂砂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试验,就可再分散乳胶粉(简称“乳胶粉”)掺量对钢渣砂砂浆的流动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拉伸黏结强度和柔韧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胶粉掺量的增加,钢渣砂砂浆的流动性提高,抗压强度下降,早期抗折强度降低,28 d抗折强度提高,拉伸黏结强度大幅增加,柔韧性得到改善.由此可知,对于钢渣砂砂浆,可掺入一定量乳胶粉来提高其抗折强度,改善柔韧性,并大幅增加拉伸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膨胀珍珠岩与玻化微珠复合骨料、粉煤灰、聚丙烯纤维和引气剂对保温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保温性能的影响。用膨胀珍珠岩与玻化微珠按适宜比例配合组成复合骨料来制备保温砂浆,可有效改善骨料颗粒级配,降低砂浆的干密度,提高强度。掺加粉煤灰,不仅可降低砂浆的干密度,而且可有效降低成本。在砂浆中掺入聚丙烯纤维可有效提高砂浆的抗折强度。引气剂的掺入可以进一步降低砂浆的干密度,改善其保温性能,同时也可提高砂浆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4.
戴民  张敬会  毕继军 《混凝土》2007,(12):110-112
通过对耐磨集料的级配调整、复合掺合料组分的合理选择、复合添加剂的研制以及配合比的优化,配制出高强度、低收缩、高韧性的硬化耐磨地坪干粉砂浆.复合添加剂的使用可使地坪干粉砂浆28 d抗压强度提高13.4%,抗折强度提高77%,折压比提高64.5%,长期收缩指标降低8.5%,耐磨性能及表面强度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颗粒级配对矿渣水泥的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整粉磨时间获得不同细度矿渣水泥,并将不同细度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获得颗粒级配不同的矿渣水泥。试验研究了细度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强度发展和砂浆收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细度的矿渣水泥混合后改善了水泥的颗粒级配,对水泥性能有积极作用;不同细度的矿渣水泥混合后配制的砂浆抗压和抗折强度略有增加,收缩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4种助磨剂(YHT-030、YHT-102、YHT-130和JY)与3种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的适应关系。探讨了助磨剂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助磨剂与水泥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适宜助磨剂的加入可以使水泥细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加、水泥颗粒组成中3~32μm颗粒的含量增多,中位粒径减小,颗粒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可以提高水泥各个龄期的抗折和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7.
从比表面积、筛余、粒度分布等方面研究了5种助磨组分对转炉钢渣粉磨的作用效果,并探讨了助磨组分对钢渣微粉活性、流动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助磨剂对钢渣微粉的粉磨均有一定的助磨作用,80μm筛余显著降低,45μm筛余量变化不明显;同时使初凝时间延长,终凝时间缩短。掺入0.05%酰胺化合物的7、28 d活性指数较空白样增加了8.64%和5.93%。  相似文献   

18.
矿物掺合料对干粉砂浆物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石灰石、矿渣和粉煤灰3种矿物掺合料分别对干粉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掺有掺合料时干粉砂浆的宏观力学性能和其微观孔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粉煤灰在掺量小于30%时能够提高砂浆的流动度,但掺量再继续增大时,砂浆流动度反而下降;掺入矿渣粉略能提高砂浆的流动度;石灰石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砂浆流动度;同时石灰石粉能够提高砂浆的保水率,而矿渣粉和粉煤灰却降低砂浆的保水率。随着石灰石、矿渣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砂浆28 d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影响顺序为石灰石>粉煤灰>矿渣;与空白样相比,内掺占水泥质量50%的石灰石粉和矿渣粉时,28 d砂浆硬化体的总孔隙率分别增加10.2%、7.7%,而掺等量粉煤灰时总孔隙率则基本不变。以石灰石替代50%的水泥时,28 d砂浆硬化体中d>100 nm的多害孔增加24.0%,而以粉煤灰替代50%的水泥时,砂浆中多害孔基本不变,以等量的矿渣粉替代时d>100 nm的多害孔减少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