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馆也出现了新的形势——电子图书馆产生并得到发展。纸质图书馆是电子图书馆的母体,两者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不会因为电子馆的发展而弱化了纸质图书馆的发展。恰恰相反二者的共同发展反而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方便读者,使读者有更广阔更自由的阅读环境和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2.
李鹏 《通信世界》2010,(19):36-36
目前,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以电子阅读器为主要媒介的电子阅读将逐渐替代纸质阅读,这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的共识。今年4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指出要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努力实现出版业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汉王利用内容平台、渠道、终端等整合资源正加速这个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数字生活》2011,(12):94-95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他们喜欢让孩子阅读传统书籍和绘本,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开阔孩子的视野,但是在如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候,无论你习不习惯,以电子形式呈现的阅读方式,正凭借其出色的特质,逐渐成为了传统阅读方式的补充,被年轻人和更多的孩子所接受。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尽管电子阅读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其无论是获取方式、阅读成本,还是阅读方式、阅读效果都更能满足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为纸质阅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吴诗源 《新潮电子》2009,(7):136-137
阅读这个曾经占据生活中重要比重的日常习惯慢慢地被各种各样娱乐所替代。关于阅读,人们更多地采取电子阅读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方便的途径去摄入必须了解的内容。但电子阅读绝大多数是轻度的、走马观花的,现阶段似乎还难以“复刻”过去对纸质读物的深度阅读体验。不过,类似Kindle这样的专业电子阅读器的出现,让我们对这样的阅读方式有了新的期待。在电子阅读冲击纸质阅读的“后阅读时代”,我们能否通过这些工具来完善和弥补普通电子阅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通过纸质和电子问卷相结合方式,从用户结构、阅读费用、阅读时长、使用频率、阅读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初步揭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使用行为状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传统的图书馆就是纸质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加速,高校图书馆建设也开始重视电子资源的引进。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购不同于纸质的藏书,其采购的整个过程比较复杂,现阶段深入研究怎样采购电子信息资源对高校图书馆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就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图书馆将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合并管理,为读者提供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源,简便快捷的检索带给读者更加舒适的阅读方式。文章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现状,论述了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意义与目的,并提出了医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新背景下为在校师生与广大读者提供高效、快捷阅读体验的重要场所,尤其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涉及到的专业技术门类较多,仅仅依靠于教材已无法满足于知识获取需求,而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方式往往存在图书查询流程繁琐、图书涉及类型较少、知识获取时限较长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在校师生的阅读效果.因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职业院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着眼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雏形,围绕电子阅览室的有效管理策略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阅读是数字时代阅读方式多元化的重要变革。Web2.0新媒体以其个性化、互动性、参与性等特质,为数字时代的阅读变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转型,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则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硬件基础和软件支持。数字化阅读实际上是指相对传统纸质阅读而言的,一种以数字化媒介为信息载体的阅读方式和途径。数字化阅读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化、开放性等优点,但也存在浅阅读倾向。我们应该超越保护主义的立场,来积极引导数字化阅读,形成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协同共存的阅读新生态。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关系。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从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和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两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以利于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1.
数字电子资源近年来的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用户以纸质资源为主的信息获取方式。数据库资源的建设逐步演变为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的核心。文中对陕西省“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脑、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人类阅读的阅读活动逐渐"视觉影像化",人类阅读的介质发生了变化。诚然,影像动画等更直观、更真实、吸引力更强,文章提出,青少年不能摒弃传统阅读,中职校园图书馆数字化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有助于中职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3.
邹继  林之乎 《移动信息》2013,(11):64-69
阅读作为一种很私人化的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纸张作为内容的载体一直被读者所依赖,但是这个已经有上千年的传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被打破了,手机、平板电脑这些产品都在冲击着传统纸质阅读这一习惯,特别是专业电子阅读器更是直指替代纸质书籍。最近亚马逊(Amazon)Kindle Paperwhite(2013版)的发布更是再次让人们把目光集中到电子阅读器这一产品上,那么电子阅读器这种产品究竟怎么样,它具有哪些纸质书籍没有的优点,它真的能带动阅读的“革命”吗?  相似文献   

14.
吴芳 《电子世界》2014,(19):85-85
1.电子图书与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是通过互联网,把分布在一个学校、地区或国家的电子图书信息组成联合体,把不同类型的图书信息按某种标准加以有效存储、分类并通过网络计算机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使读者在网上远程就能便捷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电子图书影响了图书馆提供阅读的方式数字化时代,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阅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阅读的特征之一。电子图书正是满足了这样的社会需求,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阅读首选。电子阅读器作为专用于阅读的产品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使阅读从过去严肃认真变成娱乐活泼化,阅读不仅有快读、“娱读”、还有听读,同时也为弱势群体(视障者与孩童)带来方便。图书馆具有提供阅读资源和环境来开展社会教育的社会职能,在倡导阅读、促进阅读方面历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提供阅读的方式必然会受到影响,“人们头脑中的图书馆仍是图书束之高阁,蒙上灰尘的景象。我们要打破这种观念”,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负责人迈克尔·科尔福德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假如我们再不提供电子图书,人们可能会不再使用图书馆。”改变过去单一提供纸本阅读的方式,增加电子图书阅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阅读选择,对于图书馆来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阅读是一种以数字化媒介为信息载体的阅读方式和途径。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化阅读的概念,通过综述国内外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提出在全民阅读视阈下,应该超越保护主义,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应对数字化阅读的变革,同时,要借力图书馆在推进全民数字化阅读中重要而积极的角色,来积极引导数字化阅读,形成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和谐共生的阅读新模式,从而促进全民阅读素养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颜昌茂 《电子世界》2012,(23):128-130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文章全面分析了数字阅读的的定义、特点、发展状况等,指出开展数字阅读服务的三个层次,建议图书馆应以数字阅读为契机进行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图书馆建设速度迅猛发展,图书馆中固定资产以及各类固定资产的数量与种类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原有的纸质记录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图书馆的发展。本文以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需求为背景,开发实现了一个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8.
陈天文  高洪臻 《移动信息》2020,(3):00108-00110
针对互联网技术与信息资源高速发展衍生的网络阅读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国民阅读需求及本地用户的阅读需求分析,得出网络阅读具有庞大的用户群,而图书馆在资源及人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图书馆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电子阅览室阵地服务、网络导读服务、在线咨询服务、培训服务、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向读者提供网络阅读服务,其目的是实现传统阅读与网络数字化阅读的融合,构建生态网络阅读环境,培养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9.
黄玉婷 《信息通信》2016,(4):122-123
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资源,针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章设计了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掌上电子图书馆,该电子图书馆能够实现了图书馆的各种功能,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提高了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会。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一边在积极改进传统的服务方式,一边努力开展新的服务方式。文章通过对纸质文献服务工作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高效纸质文献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