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反电动势检测转子位置的无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常用的几种方法,采用预定位义法.利用dsPIC30F6010芯片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起动.实验结果给出相电流、转速波形.实验表明,该起动法具有起动稳定、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对无刷直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的三段式起动与反电动势过零点换相技术做出研究。利用电机三相端电压与反电动势间关系来确定电机反电动势过零点与换相点,提出了基于三相反电动势的改进型反电动势过零点换相方法。设计了基于DSP_F2812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平台。通过实验验证表明,基于三段式起动与改进型反电动势过零点换相方法的BLDC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达到了带霍尔传感器换相控制的精度与效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基于ST7FMC1K2单片机控制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反电动势法实现位置检测,同时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的构成。阐述了利用ST7FMC1K2芯片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三段式起动方法;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宽的凋速范围、优越的静态和动态特性。此方案电路简单、可靠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51单片机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用51单片机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案被开发。该方案基于TOSHIBA公司生产的三相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TB6537和驱动集成电路TA84005,提出针对TB6537和TA84005外围电路设计注意事项,以及PWM控制方法。实现了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平稳运行,正反转控制以及采用PWM调速。  相似文献   

5.
基于CPLD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伺服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刷直流电机是一种集功率半导体和永磁材料于一体的新型电机,它既具有直流电机的优良调速性能,又具有交流电机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运行可靠等优点;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更是克服了传统无刷直流电机在恶劣环境下,位置传感器容易受到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的缺点,扩大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应用范围,提出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TMS320F2812和复杂可编程控制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CPLD),构成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伺服系统,制定了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以TMS320F2812和MAX7000(EPM7032)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功率逆变电路和转子位置识别电路的工作原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抗干扰性强,鲁棒性好,可以精确地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主要进行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前期理论研究。用Matlab7.1/Simulink建立基于端电压检测的无位置传感器模型仿真。并把其仿真结果和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有位置传感器控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和带位置传感器控制相比亦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速度控制特性。  相似文献   

7.
反电动势过零检测是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中转子位置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消除PWM因素的影响,需要对转子位置检测电路进行滤波处理。本文采用硬件滤波器对反电动势过零检测电路进行滤波,既要考虑深度滤波带来的相移问题又要兼顾消除噪声的影响,分析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根据反电动势过零检测指标要求设计滤波器参数,并用于无刷直流电机转子位置辨识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中。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滤波器及其参数能较好地检测出转子位置,可以明显提高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策略,分析了反电势检测换相原理以及ML4428的功能、参数设定及应用。ML4428无传感器平滑启动无刷直流电机PWM控制器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策略,分析了反电势检测换相原理以及ML4428的功能、参数设定及应用.ML4428无传感器平滑启动无刷直流电机PWM控制器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件.  相似文献   

10.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涉及无刷直流电机控制领域,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端电压大小逻辑换相法,该方法根据三相绕组端电压的大小得出三相绕组进行换相的逻辑规则,通过采集转子三相绕组端电压信号,输送到DSP控制器,由DSP控制器分析三相绕组端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根据得出三相绕组换相的逻辑规则,控制电机绕组自动换相,实现电机的起动,使电机在各种速度下均能稳定运行。解决了现有无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对系统精确度要求较高,控制过程复杂,而且在低速时控制效果差、无法实现电机启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电动机重载启动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了一种以80C196KC+DSP为控制核心的交-交变频系统的实现方法。该方法具有启动电流小、启动转矩大、启动平滑、运行稳定、控制效果好的特点。详尽论述了系统主电路及其控制部分,分析了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机器人系统最优轨迹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关节型多机器人系统在静态环境下的点到点的轨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最优轨迹规划策略.采用遗传算法在综合考虑各机器人沿轨迹运动的安全性、运动代价以及运动学约束的基础上为单个机器人规划最优的运动轨迹,并通过协调各机器人沿预定轨迹运行的时间避免机器人之间碰撞的发生.针对含有3个二自由度平面关节型机器人的多机器人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煤矿电网电能质量扰动复杂、采用小波分析技术解决扰动暂态过程存在小波基选择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HT的扰动起止时刻检测方法。该方法以电压缺口为例,在30dB和40dB噪声环境下,首先采用EMD算法对电压缺口信号进行分解,得到IMF1分量、IMF2分量、IMF3分量和剩余分量R;然后对含有高频部分的信号即原始信号、IMF1分量、IMF2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得出通过瞬时幅值曲线中突变点位置可以检测扰动起止时刻的结论;通过对比原始信号、IMF1分量、IMF2分量的扰动起止时刻检测值,最后选用了误差最小的IMF1分量的瞬时幅值进行扰动起止时刻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度高、抗噪声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毛帅  刘卫国  马鹏  彭纪昌 《测控技术》2014,33(11):97-99
针对航空无刷同步电机起动控制过程复杂,需要监测的状态与控制的参数过多,造成调试困难及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利用LabVIEW开发环境设计了航空无刷同步电机起动运行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基于Modbus通信协议编写,具有很好的通用性。通过在航空无刷同步电机起动控制实验中的应用,验证了该监控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便捷、高效、低运动风险的心肺耐力测试系统.系统以STM32单片机为基础实现了阻力调控、功率测量和心率检测,并设计了两级负荷心肺耐力测试方案和人机交互软件.该文依次介绍系统的设计原理、软硬件开发方案以及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所测得的最大摄氧量 VO2max与金标准 Monark功率车相比,相关系数 r=0.938,显著性 p<0.05,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而验证了该系统心肺耐力测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虚拟实验应用日益广泛,而支持虚拟实验的相关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分析了虚拟化学实验及其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上的发展趋势,综述了U-nity3D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及在虚拟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与发展,以虚拟技术融合的方法为导向,仿真化学实验的实时环境,使虚拟实验简单化、直观化。展望了虚实融合技术在虚拟实验领域的应用前景。虚实融合技术有利于推动虚拟化学实验朝智能化发展,是虚拟实验改革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二进小波变换法分解低压配电线路电弧故障时的电流波形, 获得电流波形各尺度小波变换的高频系数. 电弧故障时的电流波形小波变换高频系数与负载正常启动和运行状态时相比, 有其明显的特征, 可有效地应用于电弧故障检测. 利用LabVIEW和MATLAB软件平台实现了电流在线采集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辨识低压配电线路中的电弧故障.  相似文献   

18.
研究应对不确定因素的鲁棒性项目调度, 针对其所用时间缓冲区技术中的两种重要方法——集中缓冲和STC (starting time criticality) 分散缓冲, 采用仿真模拟实验, 以项目管理库中的帕特森例1 为对象, 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分散缓冲法具有更好的解鲁棒性; 当活动时间的不确定性程度较大时, 集中缓冲法的质量鲁棒性较好; 当项目工期较紧时, 分散缓冲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这些研究结论为管理者在特定的项目环境下选择合适的缓冲方法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了一种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案。该方案采用反电势积分法获取转子位置信号,对不同转速下反电势检测电路的相位偏移进行补偿控制,并通过升频升压法实现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外同步开环启动,从而实现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s designed using standard optimisation-based techniques can be adversely affected by poor starting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Thus, there is a necessity for design methods that are insensitive (“robust”) to these starting values. Here, two novel, robust criteria are presented for computing optimal dynamic inputs for experiments aiming at improving parameter precision, based on previously proposed methods for providing design robustness — the expected value criterion and the max–min criterion. In this paper, both criteria are extended by use of the information matrix derived for dynamic systems. The experiment design problem is cast as an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with experiment decision variables such as sampling times of response variables, time-varying and time-invariant external controls, experiment duration, and initial conditions. Comparisons are made of experiment designs obtain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and the newly proposed criteria. A typical semi-continuous bioreactor application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