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有个网吧的朋友,他管理着网吧内的50多台电脑,平时也就他一个人在机房忙前忙后,任一台电脑有问题他都要去“看看”,非常辛苦。有一次他和笔者讨论每次关机时都要一台一台的操作,非常麻烦。特想能在一台电脑上一按相应命令,那所有的电脑都能“关机休息”,让我尽量帮他想出个“好办法”来。  相似文献   

2.
他来到中国,要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北京的长城。当然,他去那里不仅仅是为了领略相隔了二千多年的长城烽火,也不仅仅是为了体会一下“不到长城非好汉”情怀。他是要站在那座古老的墙上,向拥十多亿人的中国再一次宣布他的预言:“相信我,NC时代将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3.
林夕 《现代计算机》2008,(5):137-137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 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3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相似文献   

4.
比钢更硬     
《互联网周刊》2002,(18):80-80
张幻周五下午要去面试一家企业的信息部门职位,之前,他拨通了我的电话。“能不能帮我概括几个信息化定义,作为我面试的说辞,是不是可以说ERP协助企业理顺一些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软件辅助工具?” 虽然是很外行的话,但是里面的一些字眼正在触动我,“协助”、“辅助”……可以看出,在张幻心目中ERP还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有了更好。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看的,但也会有一些很另类的例子。一些钢厂正在将ERP作为一张进入市场的“门票”,否则就没法“玩儿”  相似文献   

5.
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我更钦佩跨行业的状元。有人这样来形容某厂商的一位金融顾问:他是一位说着金融语言的IT人。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根据我的了解,这是他用20多年的经验换来的。在回顾过去时,他坦言:在做了五年的系统支持和维护以后,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随着PC机的出现,IT产品和平台,基本寿命只有两到三年,而应用寿命可能接近10年。这篇文章激起了他的思考,他做了一个决定,“一定要结合行业,一定要让自己深入到一个行业里,一定要去做业务和应用方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人一定有那么一个时刻,能听到这种生命的…  相似文献   

6.
阿呆信箱     
玩家聂风007问:我在玩《魔力宝贝》时,不知如何才能加速升级?请问有秘籍吗?阿呆:可以告诉你一个快速升级到40级的秘籍。法兰城的地下城,就是那个亚曼城里,这个任务就在新城城里,一定要有个护士或医生带队才能进到这个地方,要有4个想从30级升到40级的人组队进去练。要有个40级以上能出新城到达摩顿村的医生或护士。由他(她)拿着“调查委托书”去那里换“给马斯少爷的信”,其他的人就在那间房子里“亚诺曼城8264马斯的家”等。拿完信后,医生或护士就登回房子里,其他人加进来,由带队的医疗系人和女佣爱尔玛说话,就能进入马斯的房间了,然后再点…  相似文献   

7.
贼,很多人都遇到过,运气好的,当场发现可以挽回自己的损失,还可以将盗贼绳之以法;运气不好的,只能自己安慰自己“财去人平安”,下次小心就是了。但不管怎样,都能激起人们的防备之心,使盗贼作案越来越困难。但有一种贼,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盗别人钱财于无形之中,让人防不胜防,这就是“网络盗贼”——“黑客”。把这种贼叫做“黑客”似乎也不妥当,毕竟大部分的黑客不是主营这种勾当的,但是能够轻易利用网络盗得他人钱财的人,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辈,我就姑且叫他“黑客”,还请各位真正的“黑客”多多包涵!言归正传,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昨日好友小胡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得意地说:“上周的德国之旅,意犹未尽啊!”这小子去看世界杯了?“有没有和球星合影?”“Ofcourse!”照片里的他果然神气。“老兄,说说合成照片花了多长时间?”“……居然被你看出来了。”“其实,很关键的一点,上周五你在球场踢球,不小心被我看到了。”说实话,他这点儿小伎俩哪逃得过我这5年资深摄影师的眼睛?识破普通的合成照片,小case。  相似文献   

9.
百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为中国人设计的搜索引擎,知道我们的习惯和口味。在外地时跟侄子通电话,问他要什么,他说要去麦当劳。我以前没去过麦当劳,为了还他夙愿带他去了。排了一个小时才买到一份套餐,付了钱,还得到一个免费玩具。我当时很奇怪,都说洋快餐不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以下是我的拙见。麦当劳在中国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菜鸟时代的“QQ视频教学”记不得第一次接触星际(“星际争霸”)是什么时候了,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人见人欺的菜鸟。那天我在战网上被一个叫“菜10”(估计是蔡依林的粉丝)的人连虐3盘,心里很不爽。他倒好,不停地说“菜鸟,做我徒弟吧,我教你”,我心一横“:师傅,请指教”。他要我加他QQ,跟我视频——不过他的摄像头只对准屏幕,他要教我如何玩这个游戏。星际功夫没学多少,我却把QQ视频聊天玩得很熟。1.拒绝游戏时视频请求的打扰玩游戏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当你正沉醉在紧张的游戏氛围中时,突然窗口被切换了出来——有人给你发…  相似文献   

11.
转眼盛夏就到了,天气是越来越热,e刀客也是越来越懒得动弹,在家除了上网还是上网。一天,e刀客正在网上聊天,忽然接到菜头的电话邀请其去他家感受海风沙滩。 “痴人说梦话,家里怎么能有海浪沙滩呢?”e刀客就是不信。没多久,嘟囔也来电话了,原来菜头也邀请她去。 “你信他么?”e刀客问嘟囔。“当然不信,不过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嘟囔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最终,e刀客拗不过嘟囔,答应和她一起去给菜头一个下马威。 刚到菜头家门口,两人就听见里面传来阵阵海浪的声音,这下倒把e刀客和嘟囔唬住了。按响门铃后,只见菜头戴着墨镜、穿着沙滩裤出来迎接二人。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爱照镜子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和许多年轻的女孩子一样,我开始有了一个嗜好就是──逛街。但是和大多数女孩不一样的是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去。这是因为“他”总是对我所看上的衣服,习惯性地一推眼镜,重复地说着同一句“台词”:“还可以”。真希望有一天可以听到他的“实质性”的意见,哪怕是相反的意见。和学生时代的好友一起去,可大家又往往为某个小问题,比如丝巾的颜色,口袋的样式而争得面红耳赤。后来我诀定,星期六的下午我要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在最繁华的街道上做个快乐的“独行侠”。后来由于工作…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我为待在Google这样的公司感到高兴,所以我不会去”Google公司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近日表示,他不会担任奥巴马内阁的科技顾问。Schmidt在电视节目中表示:“我喜欢在Google工作,两且我为待在Googte这样的公司感到高兴,所以我不会去”。据悉,Schmidt是奥巴马竞选阶段最忠诚的支持者之一,他也是奥巴马的17人经济顾问团队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民间     
<正> 很有意思的管理故事(未名)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老头气愤地说: “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 这个人说: “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 这个人又说: “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 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被儿子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这件事打动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 “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  相似文献   

15.
电脑的感悟     
许永礼 《现代计算机》2009,(10):119-119
有一则流传在网上的小故事,看后让人忍俊不禁。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唉,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机箱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  相似文献   

16.
男朋友是纯洁的小男生一个。上次他要去游泳,正好那几天我不方便,就发短信给他说我大姨妈来了,不能去。他没回。之后接连几天没理我,问原因,他很气愤地对我喊道:“你根本就没有大姨妈!不想去游泳就直说!干嘛撒谎?”我……  相似文献   

17.
“他不但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 他平生最厌恶的就是寂寞,但是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 这不是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是在下我在.com工作的生动写照。在报社工作四年中,我是一个武林高手,任什么题材到我这里,通通拿下。可是自从被什么烂人鼓捣了两下,我从“夕阳”报纸跳进“朝阳”IT,就成了“独孤求败”的寂寞打字员。 “我,会打字(五笔,每分钟100),会网页制作,有良好的媒体关系和丰富的报业工作经验,善于与人沟通。”这是我去网站求职时的自荐书,要求的位置是网站内容总监,年薪20万(人民币)。呵呵,结…  相似文献   

18.
每逢周末,我总是窜到同事小王家中与他小酌共饮。这周小王新买了一台电脑,我自然要帮他测试一番。刚过三句,酒却没有了,小王口里说着要出去买酒,却面露难色,原来小王电脑中有一些公司的机密资料怕我翻看。嘿,还以为他是舍不得那两个酒钱,原来是这么回事?“快去吧,放心,我可没有偷窥的嗜好,买酒回来我教你两招,包管以后没人能偷看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一个平凡的“人”如何做出了惊人之举。他就是DOS下最不起眼的命令“dir”先生。关于这位dir,不了解他的朋友可以翻翻2005年“DOS快餐店”的第二集,今天讲的则是他另外一件鲜为人知的逸事:联手IE查病毒。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深受病毒之苦,相信dir此举一定能得到不少人的赞赏。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日益普及,在办公室、在家庭都避免不了敏感的私人资料该如何保密的问题。不知道别人的经历是不是和我一样,我把计算机中私人的东西能加密的都加密了,但是仍没有安全感,为什么?也许现代社会就是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还或许是潜意识里觉得隐私的吸引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我尽我的能力去“非礼勿视”,但是,别人能做到吗?想当年,一本《绝对隐私》发行了35万册,仅盗版就有19种,除了名作者的原因,更多的是冲着“隐私”这两个字去的。隐私、窥视,就像一对冤家,让我们生活在捍卫和偷窥中……” 人生总有许多感慨,但是这一种感慨多少有些无奈,我无法用语言来安慰他。小时候,我们就知道如何将日记紧锁在抽屉里。长大了,心里的秘密更是希望有一个安全的“家”。所以,总想:要有自己的小屋多好,要有自己的电脑多好,不用上锁不用加密,要的就是这份随意、自在、坦白、轻松……但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正患着“窥探隐私症”,狗仔队们也充分发扬“敬业精神”,制造和传播着那些令观者心跳加速的隐私故事。看看现在的病毒,在破坏系统时也不忘了将文件“顺便”散发。去年夏天,上海交大的学生在校园网中获得了一份教务处没有加密的文件,一时间令高考招生黑幕风风雨雨…… 你、我都是如此渴望隐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