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某型3缸汽油发动机运用声全息技术进行发动机噪声源识别。首先在台架上对发动机进行1m声压级瞬态测试,由此确认进气侧的噪声辐射最大。然后在进气侧进行声全息试验,通过分析声压云图和噪声频谱,识别出该发动机进气侧的主要噪声源位于发电机处,噪声峰值频带为1 000 Hz~2 500 Hz。为了确定噪声源具体位置,结合近场声压法和表面振动法,在声全息识别出的主要噪声源位置进行补测试验,发现发电机的振动和近场噪声峰值频带均与1 000 Hz~2 500 Hz重合,由此可以确定该发动机进气侧的主要噪声源是发电机。综合运用声全息技术和传统的噪声源识别方法对发动机进行噪声源识别试验,不仅可以提高传统识别方法的效率,还可以弥补声全息技术精度不高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机器噪声源的定位和识别是机器低噪声设计的基础。本以真空行业广为使用的ZJ-150A型罗茨真空泵为对象,采用先进的声强测量技术,对罗茨真空泵各主要部件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分离和排队,找出了主要声源辐射噪声声功率的优势频率。并通过对主要声源的主要噪声辐射部位的定位研究,找出优势频率辐射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进行噪声源机理研究和低噪声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声强法测量本公司某型号涡旋压缩机的声功率,计算各1/3倍频程频段声功率的贡献量,确定影响总声功率的主要频段;运用声强近场测量方法,得到各主要频段在压缩机包络面面上的等声强云图,然后识别这些频段的噪声源位置或部件,为改善压缩机噪声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复声强分析系统在车外表面辐射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复声强测量基本原理,提出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自行开发复声强分析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及声强分析软件对某型轻型卡车进行声强测量和声场分析,给出车外辐射表面的3D声貌图、等声强图,方便地对该表面辐射噪声源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识别,提出控制车外噪声的相应策略,并作遮蔽发动机噪声的模拟试验,最终结果使车外加速噪声降低3.8dB(A).对降低该型卡车车外噪声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汽车噪声源识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强测试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噪声源识别和声场分析方法。依据声强法的原理,对某型汽车的车外辐射噪声进行声强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车的主要噪声源进行识别和研究,为降低该型汽车的表面辐射噪声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声强测试原理,应用B&K 3560C便携式振动与噪声测试系统中的声强测试模块,对4190型柴油机的表面辐射噪声源进行识别。绘制了三维声强图,找出了该发动机的各个辐射面上的主要噪声源,并对其进行了排序,分析了这些噪声源的产生根源。提出了控制主要噪声源的一些建议,以便于进一步降低该柴油机的噪声水平。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声强法、消去法和选择性声强法进行摩托车怠速异响噪声源识别试验,分析异响的产生机理及传播途径,结果表明:异响的频率范围为891~2 239 Hz,排气消声器隔热板辐射噪声是主要噪声源,排气气流冲击消声器内部隔板是其根本原因。增大消声器内部隔板与壳体连接刚度能够有效消除怠速异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频谱分析的电机噪声源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机噪声源的识别及控制已成为目前电机行业的一项重要研究。介绍了电机噪声源的分类,并对现阶段常用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重点分析了利用频谱分析法识别噪声源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现。实验表明,频谱分析法可以有效地识别电机噪声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GSM机柜噪声源识别,介绍声强技术用于噪声源定位的原理方法及工程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声强法进行噪声源识别及定位精度高,结果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样车开发阶段怠速工况出现的怠速车内异常噪声(简称异响),基于心理声学的分析方法对此异响进行声品质的客观量评价,定量地反映了正常噪声与异常噪声的主观感受差别;运用频谱分析技术初步确定怠速异响噪声的主要频谱范围在200~400 Hz;对异常噪声在200~400 Hz进行衰减滤波并进行声学回放与听觉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怠速异响的频率范围;采用声强测试得出发动机舱内声场分布,快速准确地确定了发动机正时轮系是引起怠速异响的主要来源,通过控制发动机悬置动刚度能够有效消除怠速异响。  相似文献   

11.
偏相干分析识别噪声源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主要介绍了偏向干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以及在Matlab中编程计算。给出了偏相干函数的循环迭代的 计算方法,计算了各个噪声源的偏相干函数,并应用于机车司机室噪声源识别。表明用Matlab编写的计算程序有 效可靠,偏相干方法能有效识别相干声源。  相似文献   

12.
采用CFD方法对15种不同送风角度的办公室房间的室内速度场、温度场、PPD值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送风角度,室内温度分布差异很大:垂直方向,随着送风角度的增大,工作区温度升高;水平方向,送风角度过大,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计算了不同送风角度下的PPD.值,结果表明,不同送风角度,人员不满意度区别明显,对室内热舒适性影响很大.综合比较得出向上15°、向右15°的送风角度为最佳送风角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控制旋转机械噪声,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对整机或部件进行噪声源识别是十分必要的,噪声源准确识别可以为故障诊断和结构优化提供依据。首先论述建立均匀线性近场声阵列模型以获得空间声场数据的方法。其次,在传统波束形成结果基础上,利用反卷积法从中提取所需声场信息以实现对声源面可视化重构。接着,在所搭建转子噪声试验台上,利用近场声阵列提取各种工况下噪声信号,并识别出轴承以及盘轴连接处为转子主要噪声源,验证了基于声源成像反卷积法均匀线性近场声阵列在旋转机械噪声源识别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声阵列技术的汽车噪声源识别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声阵列技术通过多个传声器获取声场信息,使用波束形成原理对声场信号进行处理,能对宽带声源进行有效识别。利用基于波束形成的声阵列噪声源分析技术,研究了汽车辐射噪声的频率特性和能量分布特性,通过与光学图像的自动重叠,获得了汽车整车最大噪声源的频率、空间位置及产生来源。试验结果表明,声阵列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噪声源诊断和声源空间定位,为汽车的噪声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简要回顾了噪声源识别的传统方法和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阐述了可视化声源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利用各种重建算法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声场重构并将结果用图形表示出来。按噪声信号采集方式、重建算法和结果表示方式对该技术进行了分类。对常用的三类重建算法Fourier方法、Helmholtz-Kirchhoff积分方程法和等效源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重点分析了等效源法,指出它目前存在的研究困难。给出了一种应用可视化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驾驶员舒适度的日益关注,以及噪声辐射法规持续趋于严格,工程机械的噪声控制水平已经成为其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提高某工程机械驾驶室的舒适性,针对驾驶室内部噪声、外部近场噪声和噪声源近场噪声,运用数种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传递路径法、频谱分析法和分别运转法;识别出驾驶室内部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和传播途径。根据测量数据和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降噪措施,降低了此型机械驾驶室的内部噪声,提升了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综述当前国内外噪声源识别理论与方法及其特点,分析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识别法和信号分析的不足之处。而可视化的声源识别技术则能较完善地取得声源的特性和形象化的直观显示,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型载货汽车怠速异响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某载货汽车怠速时出现的异常噪声,综合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声学互动滤波技术、选择性声强法表面声源识别技术、基于消去法的物理声源识别技术,分析确定了噪声来源,并揭示了其传播及辐射机理,结果表明:怠速异响的频率范围为274 Hz~330 Hz;进气系统的进气口和空气滤清器壳体表面是其表面噪声辐射源,而空压机进气噪声是其根本来源,控制空压机进气噪声能够有效消除怠速异响.  相似文献   

19.
偏相干分析在燃料电池轿车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与传统内燃发动机汽车相比,由于燃料电池车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控制和运转部件的振动特性,使得降低车内噪声成了当务之急。由于燃料电池车的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需要利用偏相干方法进行噪声识别。将偏相干分析应用于Matlab软件编程中,实现了对多个噪声信号独立贡献量的计算分析,得出了车内主要噪声源在不同频段的贡献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从而对燃料电池车的噪声源进行有效的识别。  相似文献   

20.
李峰 《中国科技博览》2012,(33):206-206
针对某载货汽车怠速时出现的异常噪声,综合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声学互动滤波技术、选择性声强法表面声源识别技术、基于消去法的物理声源识别技术,分析确定了噪声来源,并揭示了其传播及辐射机理,结果表明:怠速异响的频率范围为274Hz-330Hz;进气系统的进气口和空气滤清器壳体表面是其表面噪声辐射源,而空压机进气噪声是其根本来源,控制空压机进气噪声能够有效消除怠速异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