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苏北永安高精度三维工区地表及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而存在低降速带的永安地区地震资料并不适合高程静校正的应用,无法提高静校正计算的精度。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适应复杂的地表情况,通过建模准确地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该技术在永安工区的应用,消除了三洋河流域近地表静校正量的影响,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渤海CF过渡带勘探区块海底电缆地震资料的特点,分析了资料处理中存在的双检合并、静校正、子波一致性和复杂断裂系统准确成像等难点,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处理关键技术对策。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效果表明:利用交叉鬼波化双检合并技术可以解决复杂过渡带水检与陆检地震资料的合并问题,较好地消除鬼波对地震资料的影响;运用野外静校正、中波长静校正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等技术可以增强复杂过渡带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和信噪比;利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串联反褶积和相位一致性处理技术可以消除复杂过渡带地震子波在振幅、频率、相位等方面的差别;运用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可以解决复杂断裂系统的成像问题,取得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3.
复杂山地地区表层结构模型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导致地震处理成像质量差,地下构造形态难以准确落实。针对复杂山地的静校正问题,采取综合静校正的处理思路,首先应用多种近地表建模方法对低降速带结构模型进行研究试验,结合实际地表地质资料对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分别计算静校正量,然后从单炮、叠加剖面的应用效果上进行质量控制和方法优选,达到基本消除低频静校正量保证真实构造形态的目的,再进一步综合应用多种剩余静校正技术解决剩余的中高频静校正量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6):36-37,41
新疆垭肯-阳霞工区地表及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较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该地区的地震资料并不适合高程静校正的应用,无法提高静校正计算的精度.弯曲射线模型的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可适应复杂的地表情况,在建立地表模型后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该技术在新疆垭肯-阳霞工区的应用,消除了地表起伏对静校正的影响,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地表条件复杂、数据信噪比低的地区,静校正问题对高精度地震成像的影响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静校正综合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应用试验和效果对比分析,总结出一套逐步解决低信噪比数据静校正问题的可行方案。首先通过评价应用效果确定最佳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如层析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然后发挥不同剩余静校正方法的优势,应用迭代逐步解决沟谷和侵蚀区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该综合静校正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地震成像精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火焰山三维层速度模型与成像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地表条件和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主要表现为静校正和成像,而这两者均与速度模型有关。本文分析了表层模型、近地表模型和层速度模型对静校正和成像问题的影响,研究了静校正和地震成像以及速度模型在资料处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速度模型里包含地表高程和近地表模型的叠前深度偏移实现方法,合理地解决了地表高程、地表风化层、近地表地层对静校正和地震成像的综合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表层数据库模型约束的组合静校正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地表时间问题严重困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质量,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圈闭识别和储层物性研究,可见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对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油气藏研究意义重大.以松辽盆地塔112三维地震工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为例,研究出一种基于表层数据库模型约束的组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分析了地震资料处理中现有静校正技术的不足,阐述了应用微测井资料建立近地表模型的过程,剖析了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在实际应用中造成其低频分量不准确的原因,给出了应用表层数据库模型静校正量低频成分与初至折射波静校正量高频成分组合来解决近地表时间问题的技术策略.该技术在塔112三维地震工区应用取得满意效果,与单纯使用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相比,不仅消除了假构造现象,而且剖面叠加质量较高,有助于精细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8.
三种反射剩余静校正方法对比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波  徐天吉  唐建明  潘树林 《石油物探》2012,51(2):172-177,105
在沙漠、山地和黄土塬等复杂地表地区的地震勘探中,由于地表起伏大、低速带厚度大且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基准面静校正计算不准确,因而对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剩余静校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共地面点法、Satan算法和最大能量法等3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从模型道构建方法和构造项影响的角度详细分析了3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性,指出在能消除构造项影响的情况下,共地面点法和Satan算法可以生成质量更高的模型道和计算大剩余静校正量,处理效果更好;但在构造项影响无法消除的情况下,由于最大能量法不受构造项影响,因而更加适用。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验证了3种剩余静校正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对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是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表起伏大、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地下构造复杂是制约该地区地震成像的三大难题,三者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但核心因素是地表的起伏。对起伏地表作叠前深度偏移是公认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时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探索静校正和深度域成像一体化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基于起伏地表的剩余静校正和从地表出发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是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中至关重要。在中国西部地区,地表起伏剧烈,表层低速带横向速度变化较大,静校正问题严重。传统的野外静校正和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准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通过非线性算法反演出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求出准确的静校正量。给出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包括射线追踪和联立迭代重构法反演。通过在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的实际应用,明显改善了地震叠加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是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关键技术。文中对该区静校正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低、降速带的分层,浮动基准面的建立,静校正中高频分量的处理方法以及剩余静校正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用分偏移距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解决该区剩余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在塔里木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是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关键技术。文中对该区静校正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低、降速带的分层,浮动基准面的建立,静校正中高频分量的处理方法以及剩余静校正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用分偏移距地表一致性伤剩余静校正方法解决该区剩余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川东南地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利用现有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对静校正、叠前噪音衰减、速度模型的建立、叠前偏移成像等制约川东南地表和地下"双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的关键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在层析静校正、多域组合噪音衰减、处理解释一体化速度建模方面,通过不断探索新技术应用,建立了适合于川东南区域"双复杂"资料的配套处理技术体系,攻克了影响复杂山地成像的技术瓶颈。利用研究成果对NC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在剩余静校正量较小的情况下,采用线性方法求解能够较好地解决静校正问 题。对于复杂地表结构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经常规静校正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剩余静校正量,传统的反 射波剩余静校正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出现“周期跳跃”现象。快速模拟退火静校正技术能够解决大的剩余 静校正量问题,特别适用于表层构造复杂地区及低信噪比地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震勘探进入四川盆地周边大山区以及盆地内低、降速带极其严重的复杂近地表区,即便是采用最佳拟合的浮动基准面来处理,其剩余动校正量也足以破坏浅、中层数据叠加成像。研究动校时差理论发现,动校正量客观地存在于野外采集记录中,它不仅与炮检距有关,而且还与近地表、地下速度结构紧密相关,而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结果则无关。因此,动、静校正应该是相互独立而有序的两件事,不应该把两者混在一起,更不应该先作静校正、后作动校正。这是近些年来在研究浮动基准面所没有触及的实质性问题。为此,在分析大山区复杂近地表数据受剩余动校正量的实际影响之后,提出了把动、静校正分开,先作动校正、后作静校正处理,视浮动基准面为静校正中一个概念的一套真地表动校叠加技术。该技术方案既适应复杂近地表情况,又满足了各种复杂条件的要求,处理的地震资料浅、中层成像普遍得到改善,也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为后续的深度偏移处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芮拥军  石林光 《石油物探》2007,46(2):181-186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地表大部分被沙漠、戈壁砾石覆盖,地震勘探分辨率较低。在对各勘探区块实际资料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和处理的技术难点,并总结了提高分辨率处理的思路和技术措施。主要包括:①消除近地表因素对资料采集的影响,包括静校正和噪音压制技术等;②叠前拓宽地震资料频带,包括振幅补偿和叠前反褶积技术等;③借助高精度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和高次项NMO技术,通过多次覆盖叠加,消除资料中随机噪声干扰,提高资料信噪比,尤其是高频端反射信息的信噪比,改善高频反射和弱反射信号信噪比,提高“高频反射死亡线”;④叠后有限反射频带识别、抬高优势频率等。利用上述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从而提高了与钻井资料的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现有静校正方法的应用存在一些局限,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结构地区的静校正问题。为此,研究了基于有限差分算子的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技术。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实现该方法的具体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雷琼地区徐闻区块丘陵地区的地震数据处理。单炮记录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还可以较好地压制噪声。对经过野外静校正、初至层析静校正和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处理的叠加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能够较好地消除复杂近地表结构的影响,提供更高精度的成像剖面。  相似文献   

18.
�Ľ��ۻ�����ʣ�ྲУ���е�Ӧ���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大能量法的剩余静校正由于采用互相关函数计算时间延迟,在处理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得到的低信噪比或含有相关高斯噪声以及大剩余静校正量的地震资料时,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文章提出了采用地震信号的高阶(四阶)累积量估计子函数代替互相关函数来进行时间延迟估计,针对高阶统计量对高斯噪声的盲目性特点,对常规的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得到了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时间延迟估计的剩余静校正处理方法。该计算法可以通过FFT变换实现其快速算法,与互相关函数时间延迟估计算法计算速度相当。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抑制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处理中的相关高斯噪声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处理复杂近地表资料中相对较大的剩余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19.
丁茜 《石化技术》2023,(3):108-110
剩余静校正属于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为了全面提高剩余静校正工作的开展质量,本次研究对静校正技术的原理以及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研究,为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在进行地震勘探作业的过程中,由于获取的地震资料中干扰因素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对地震资料进行静校正工作,尽管一次静校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震资料的应用效果,但是地震资料中仍然含有大量的高频信息,剩余静校正工作主要是对数据资料中的高频信息进行处理。在对地震资料进行剩余静校正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地震资料叠前去噪以及偏移成像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进而全面提高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解决基础静校正后,通常还需要利用剩余静校正方法消除中短波长对成像的影响,但单一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理论,采用空变多时窗融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建立空变的模型道,采用多尺度分频剩余静校正方法消除了频率对模型道的影响,在成像道集上,采用基于共成像点(CIP)道集的时变剩余静校正方法,将这3种剩余静校正方案组成了一套高精度的组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在复杂构造区"两宽一高"地震数据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兼顾了计算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计算精度。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低信噪比、复杂构造区的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