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3.
超滤技术在赖氨酸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文在要用超滤膜技术直接处理赖氨酸的发酵夜。实验结果表明,所用的超滤系统能够一步截留未经过任何处理的赖氨酸发酵液中的菌体蛋白,固体颗粒等杂质,赖氨酸有效成分的损失率可以控制在3%以内,即超滤的收率可达97%以上。滤渣的量约为原料体积的10%,而同等量的发酵液经过离子交换后,浓废水量约为该滤渣的20倍,所以大大减少了后续污物处理的压力。膜通量的衰减幅度较小,膜设备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超滤技术应用于三聚氰胺生产中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运行参数.与原装置过滤器相比,超滤技术具有省时省力、应变能力强、环保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0 前言
在化肥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低位能余热,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需消耗很多循环冷却水把将这部分低位能余热移走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如尿素装置吸收系统的甲铵反应余热、变换装置冷塔前的变换气余热、甲醇装置水冷前的甲醇余热等。而另一方面,在夏季化肥生产中,又需要许多冷量对工艺介质冷却,如压缩机一段入口半水煤气的冷却、CO2脱碳塔人口原料气的冷却、铜洗塔人口铜氨液的冷却降温等,并且对夏季生产来说,冷量更加可贵。如果采用一种手段,用余热制取冷量对需降温的工艺介质进行冷却,不仅可减少循环冷却水的用量,而且可减少冰机负荷,综合表现为降低电耗。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就能胜任这项任务。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生产的速度也持续加快,化工工艺生产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成就。然而,随着化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夹带微小液滴和油雾无法有效分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而油雾的存在对于化工设备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热率降低,生产阻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超滤技术的运用就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超滤技术在化工工艺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介绍了超滤技术在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聚氰胺生产中的应用,比较了两种三聚氰胺工艺废水处理方式的优缺点,对超滤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超滤工艺不仅使得OAT悬浮液得到回收,而且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使工艺废水完全回收并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超滤作为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超滤技术的原理、四大有机高分子膜材料和相转化制膜中常用的浸没沉淀法和溶剂蒸发法,然后简述了超滤膜的优点、四大领域的应用、三大污染物质及防治措施,并把超滤膜技术多年后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前景总结出来。指出超滤膜具有在水处理净化、食品提纯和中药分离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接下来在广泛总结颗粒物、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污染类别,遴选出高效的处理措施,并且能够显著提升超滤膜的抗菌抗污染性能,从而为超滤膜发展和实践运用提供可能。文中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将是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绿色化的超滤膜,并与其他膜分离技术协同作用于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3.
超滤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超滤技术在废水净化及废水再生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超滤技术在重金属废水、食品工业废水、纺织印染工业废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及其它领域中的研究概况,展示了该技术在相应废水处理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复混肥装置生产工艺的选择及原料的配比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复混肥各种生产规模、造粒方式及烘干工艺进行介绍,分析其优缺点,同时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已定成品养分含量下所需各种原料的最优配比(指原料成本最低)进行计算,以赢得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从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生产技术、化工生产过程、企业安全技术措施、化工生产事故原因等多角度,强调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清洁生产是促进经济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既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又可从源头削减污染物(如氮、磷)的排放量,减轻末端治理负荷。以化肥行业为例介绍了国内化工企业氮、磷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在太湖流域推广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膜分离技术处理大豆乳清蛋白废水的效能及其运行特征,采用再生纤维膜(RC)和聚醚砜膜(PES)进行试验,每种膜的截留分子量(MWCO)分别选定为5000、10000和30000。试验考察了各种膜的渗透通量、膜衰减系数、蛋白截留率、总糖透过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为10000的RC超滤膜,在渗透通量、蛋白截留率、总糖透过率、膜衰减系数等方面皆优于其他超滤膜。超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0kPa、pH值9、浓缩比3∶1、温度20℃,膜渗透通量31.2 L·m-2·h-1,蛋白截留率78.46%,蛋白含量51.37%。在曲线拟合和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条件下膜渗透通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基于曲线拟合和BP神经网络建立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