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广州轨道交通一~三号线交通衔接规划为例,从轨道交通客流吸引范围特性、站点交通功能等级划分以及站点交通衔接规划等方面,系统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小汽车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相似文献   

2.
城市铁路客运站交通衔接评价方法与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合成"的数学方法,兼顾"功能性"与"均衡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模型;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利用离散仿真软件Arena对城市铁路客运枢纽交通换乘过程进行可视化仿真评价研究;并以武汉市汉口火车站为研究算例,基于Arena自行设计了5个功能模块,搭建了可视化仿真平台,其仿真结果与汉口火车站的实际运营情况十分相符.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可缩短换乘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出行中的时空消耗,使居民自觉地选择绿色交通方式作为出行交通工具,改变我国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比例,从而实现未来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最优平均站间距在实际布设站点时指导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优化模型与算法.首先定义了城市半径,然后将城市分为3种形态,线路分为两类,分别建立基于城市规模的轨道交通平均站间距模型,并进行了求解.根据线路途经区域能否建设站点,将线路分为障碍区、连接区和可行区,确定可行域.根据站点客流量及线路途径区域的功能布局将站点分为3个等级,建立求解站点位置模型.最后以长春轻轨4号线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求解最优平均站间距,并确定每个站点的布设位置.与既有站点比较分析,模型求解的站点分布将轻轨4号线高峰小时运能提高了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交通控制器理论和流体力学理论,改进了描述交通密度变化的模型,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交通控制理论提供了较好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条件下,为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实现高效运营,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全网衔接优化模型。该模型以全网所有换乘站各个方向上的旅客换乘平均候车时间最小为目标,以列车发车条件和换乘可行性为主要约束条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混合种群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成都1、2、7地铁线网为例进行仿真,将优化前后的运营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减少全网换乘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价地铁站点火灾风险状态,基于系统理论的致因分析方法(causal analysis based on systems theory,CAST)阐述了地铁站点火灾的发生机理,并描述了风险事件之间的因果连锁关系.通过构建模糊Petri网(fuzzy Petri net,FPN)对安全风险传播过程进行图示描述,结合云...  相似文献   

8.
模糊聚类分析在地铁站点标定和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成为解决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的理想方式,本文就路网规划中的换乘站点选取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探索性的方法--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用实例证明了这种科学的决策方法应用于交通规划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学者刘金在2010年第6期《城市交通》上发表题为《苏南地区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战略研究》一文,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内外交通衔接不畅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六大问题:一是区域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快于城市交通设施,衔接布局亟待调整;二是区域运输通道集约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的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站点急剧增多,站点换乘成为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的关键因素.目前,在轨道站点与其“两端”的交通方式衔接过程中,存在换乘设施不足、换乘时间长、无秩序、不方便等状况.因此分析轨道站点周边换乘交通组织特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促进出行方式调整的重要一环.采用SAS对北京市核心区内一般站点的换乘现状属性进行分类,然后结合现场调研对每类站点再分级,归纳出每级站点的换乘交通组织特征.最后得到站点不同类型特征,并用于挑选深入研究的典型站点,旨在为轨道交通一般站点周边换乘设施规划、布局、换乘交通组织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建筑空间人员安全疏散性状预测平台,实现对火灾安全疏散的性能化分析.方法利用人员疏散路径优化算法对人员疏散路径进行优化,在路径优化基础上,利用C—SGEM模型对火灾状态下人员疏散行动的时间进行计算,探讨该平台对深埋地铁火灾安全疏散性能化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扶梯运行情况对人员疏散安全性的影响.结果在路径优化基础上建立的应急疏散方案能满足地铁安全疏散的要求并且使扶梯保持上行时疏散安全性最佳.结论人员安全疏散性状预测平台可以实现对大型复杂公共建筑物安全疏散的性能化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合肥市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建立未使用隔震支座和使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箱型地铁车站模型,输入调幅后的El-centro地震波作为地震作用进行数值模拟。比较2种模型情况下车站中柱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使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作为局部减震措施对于改变结构自振频率影响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小车站中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起到减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XX地铁施工过程中车站与区间的配合问题,选取该站实际工程资料,运用Midas-GTS软件建立模型,模拟盾构区间与PBA车站配合施工过程中的不同施工方案,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得出最优施工方案,以确保车站结构及围护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4.
首次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来模拟计算地铁车站热负荷,编制了工程实用软件,分别采用美国SES程序和自编程序对国内两条地铁线路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神经网络方法简捷、快速,所编制的软件正确、可靠。本研究为地铁早期计划阶段环控热负荷计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风险分析与评价在施工管理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针对明挖车站施工风险评价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具体的工程对风险源发生的可能性和该风险源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量化处理后得到该风险源的风险值,根据风险值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通过对四类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统计、数据拟合找到风险评价函数。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了该明挖车站顺利完工。研究结果对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明挖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辨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被广泛应用于多准则决策分析中.但是,采用AHP方法构造出的判断矩阵(comparison matrix,CM)不容易满足一致性的要求.本文采用改进的AHP对元素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赋值来构造CM.通过对明挖地铁车站的风险源进行辨识,利用改进的AHP能有效地提取信息,方便快捷地构造判断矩阵,提高风险辨识的准确性.该方法计算出的风险源分布情况和已有的统计调查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7.
结合某正在规划中的相互穿越地铁车站结构,考虑单个地铁车站和两个交叉地铁车站的情形,分别建立各自的计算模型,计算在该地区人工地震波作用下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分析交叉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规律以及两交叉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的相互影响规律。计算分析表明:该交叉地铁车站满足该地区的抗震要求;浅层地铁车站的相对变形要大于深埋地铁车站;下层地铁车站的相对变形较小,柱端弯矩较小,但由于埋深大,其底板弯矩较大;下层地铁车站的存在为上层地铁车站起到了一定的隔震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地下相互穿越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天津地铁某交通枢纽工程为例,对目前地铁车站混凝土接缝防水处理的方法进行总结,提出接缝防水处理的新做法、要点和地铁车站防水处理的一些建议,以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9.
倪红  左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7(11):1692-1698
通过Davidenkov动力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动塑性损伤模型模拟混凝土的动力特性,建立土-地铁地下车站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演化规律和能量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地震动特性对地铁车站结构的能量反应特征有明显影响,地铁车站结构的阻尼耗能和滞回耗能逐步增加;通过滞回耗能密度衡量各构件滞回能量耗散的集中效应,发现中柱的滞回能量最为集中,说明地震动作用下中柱的动力反应最大;通过对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过程研究,发现局部和整体损伤指数时程变化规律一致,在变形累积效应下表现出递增特性.  相似文献   

20.
层次分析法在中心城区客运站场选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运站场的选址问题是客运场站建设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本文采用新的标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天津市中心城区11个客运站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西站为最佳的选址,为下一步建设客运枢纽的选址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