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协调控制系统的非线性、耦合、燃料大惯性特性,首先建立协调控制系统非线性模型,然后对此模型在3个工况点下进行线性化,设计了与之对应的多变量动态解耦PID控制器,并进行了现场投运。实际调试结果证明了这种新型协调控制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一种经济型非线性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这种控制器由专家形式的智能协调控制器、模糊预估控制器、模糊前馈控制器以及非线性控制器组成,并简要说明了以此控制器构成的集散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用于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新方法-等效频率特性法。新方法将分析设计线性系统的频率法直接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这既简化了计算,又有直观地表示出非线性特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态负载仿真系统中非线性因素的分析和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动态负载仿真中非线性因素对系统静态和动态性能的影响,通过数字仿真指出了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非线性因素,从控制系统设计角度讨论了主要非线性的抑制,最后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倾斜转弯(BTT)导弹控制和制导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快时变性和模型不确定性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模糊T-S模型的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利用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滑模控制器,针对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部分利用模糊T-S模型逼近,采用李雅普诺夫方法证明了所设计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渐进稳定性,并推导出自适应律.对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跟踪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 BTT(倾斜转弯)导弹控制和制导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快时变性以及模型不确定性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模糊 T-S 模型的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利用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滑模控制器,针对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部分利用模糊 T-S 模型逼近,采用李亚普诺夫方法证明所设计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渐进稳定性并推导出自适应律,最后对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跟踪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用Fuzzy-Smith控制策略实现单元机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元机组协调控制对象的非线性、时变和纯迟延的特点,在Smith预测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模糊自整定方案,提出了一种单元机组协调控制设计的方法。对某500MW单元机组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控制方案不仅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而且具有较强鲁棒性和抗干扰性能,它显著提高了协调控制系统在机组负荷工况变化时的适应性和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8.
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对非线性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校正。根据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直接利用SIMULINK工具箱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这种方法可灵活改变系统结构、参数,使得对非线性系统性能的分析变得非常简单、方便;并且通过对系统响应曲线的分析,指出改善非线性控制系统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典型复杂热工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一直是电力行业研究的热点.从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和智能化方法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箱液位变化过程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采用传统的控制理论与方法很难获得较满意的动态性能和稳态响应;基于常规模糊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水箱液位的稳态控制,但常规模糊控制系统存在动态性能不足和稳态响应时间长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非对称模糊控制系统用于水箱液位的控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非对称模糊控制系统可获得良好的动态响应,同时在稳态收敛时间上优于常规的模糊控制系统,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主动隔振液压执行器线性化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及其相应的非线性系统理论,对实际柴油机台架液压执行器的非线性系统进行线性化控制,以达到减小乃至消除整个系统非线性成分的目的.从实际台架出发进行理论分析,为柴油机双层主动隔振系统的次级通道建立确切的非线性系统模型,进而采用预补偿模型参考自适应逆控制策略(PCMRAIC),在Matlab平台下实现对整个非线性系统线性化控制的数字仿真.数字仿真结果表明,柴油机主动隔振系统次级通道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非线性特性,采用预补偿模型参考自适应逆控制策略能够较理想地解决次级通道非线性特性.数字仿真对柴油机试验台架的实际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般模型控制是一种基于过程模型的控制算法 ,它将过程模型直接嵌入到控制器中 ,当模型出现误差时 ,一般模型控制已经表明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针对一类高阶非线性系统研究了采用一种非线性观测器的一般模型控制。应用非线性观测器来估计非线性状态 ,构成了非线性状态反馈 ,从而实现了高阶非线性系统的一般模型控制。该控制策略具有参数整定方便和使用方便等特点 ,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观测器能很好的估计系统的状态 ,控制系统具有优越的控制性能。它是一种有效的此类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非线性多变量离散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一种结构简单、参数整定方便的控制策略,研究了化工过程的一种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非线性多变量模型来近似化工过程的动态特性,并将一般模型控制算法(GMC)与非线性观测器结合,将被控对象模型直接嵌入到控制中,用非线性观测器来进行参数在线辨识,构成自适应控制系统。该非线性控制系统在控制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为一个线性伪二阶系统。控制器参数整定方便,其中非线性观测器整定参数只有一个。该系统用于压力容器的控制,实时控制表明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系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一种非最小相位系统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非最小相位系统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利用一种非线性函数对常规PID控制的三个控制项分别进行非线性修正,形成一种非线性PID控制器,并结合这一控制器的直观物理意义,在状态平面上通过旋转该控制器来改变闭环系统的负零点个数,以适应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控制需求。仿真结果表明,与线性PID控制器相比,本文方法在减小负调幅值的同时缩短了系统调节时间,较好地解决了非最小相位的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非线性状态PI控制能直接对非线性确定对象进行控制的特点,设计了发电机励磁、汽门电阻挚动的非线性状态PI协调控制器。该协调控制器先根据等面积法测设计出电阻挚动的控制策略。然后将电阻挚动的制作用视为发电机励磁与汽门协调控制的外部扰动,根据非线性状态PI控制器能将系统的外扰和不确定性等不确定因素进行实时补偿的特点,实现发电机励磁、汽门与电阻挚动的协调控制。仿真计算表明发电机励磁、汽门与电阻挚动的非线性状态PI协调器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0 INTRODUCTIONSinceanonlinearvariablestructurecontrolisinvarianttointerferenceanddisturbance,anditcangiveasystemvariousgoodperformanceandquality,itsuseinthepowergeneratingsystemisnowdrawingmoreandmoreattention.FromtheaccuratelylinearizedmodelderivedinR…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月球探测器飞行任务要求,推导三轴姿态稳定非线性预测控制器,以抑制反作用轮低速摩擦等对姿态的扰动,满足月球探测器高精度姿态稳定控制精度和稳定度的要求.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控制精度高,能有效抑制飞轮低速摩擦等对姿态的扰动.  相似文献   

18.
伺服系统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常规线性控制器无法获得高精度控制性能。该文通过在伺服控制系统的速度环中引入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补偿控制器,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模型参考补偿控制策略。该补偿控制器能够对系统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进行实时在线学习,对参数变化及扰动等因素进行实时补偿。仿真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控制策略降低了参数变化和外界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的影响,达到了较高的跟踪精度,提高了系统鲁棒性,即使在持续正弦信号干扰下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非线性系统模糊预测控制的结构原理和算法原理。推导了相应的模糊预测控制算法,提出了模糊模型的在线速推修正公式,并对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模糊预测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非线性系统模糊预测控制算法,具有软件实现简易、系统性能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模糊神经网络用于控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由于模糊神经网络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性,使得其能对变化的环境有自适应性,控制器也基本上不依赖于模型,针对一类非线性系统,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对系统进行建模提出一种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首先利用李雅普诺夫定理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闭环系统必能稳定,并证明这个条件即非线性函数f(x)中的x必落入某一紧集中成立,同时考虑其控制性能,选择鲁棒控制量,使跟踪误差达到要求的性能指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说明了该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