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7)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教学体系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够适应当前专业发展的特点。该文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商业思维模式等几个方面诠释了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
在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下,视觉传达设计水平也不断提升。在新媒体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要利用优势,抓住机会,发展自身。基于此,该文深入分析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和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新媒体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要素、新媒体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5)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途径以表达感情、储存记忆,这些努力使视觉传达符号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后,视觉符号设计有了更大的艺术平台和长足的发展,但人类依然努力探寻更好的视觉传达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平面设计要面向科技领域,空间范围由原来的二维转到三维,传达效果由平面、静态转到动态、综合等虚拟效果的展示。平面设计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改变,并借助媒体介质实现多样性。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变革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平面设计透过视觉符号传达清晰的信息和秩序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如期而至,视觉传达设计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的高校相继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当前,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成为高校比较热门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更好发展,该文旨在探索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设计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腾飞。当今的网络发展尤为迅速,并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很大改变。新媒体艺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突出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所以说,在新媒体艺术飞速发展过程中,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巨大创新和突破。这篇文章首先介绍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然后再介绍新媒体艺术设计给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探讨在新媒体艺术设计影响下,如何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
在新媒体背景下,该文分析了视觉传达动态化设计的来源、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动态,并以视觉传达由"静"到"动"的发展趋势为出发点,不仅进行了动画技术、视听语言的研究,而且基于平面设计的美学设计原则进行了优质动态设计的研究,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在多种媒体平台下的商品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7)
南京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多元化市场需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革,分为基础专业能力训练、平面图形设计能力训练、立体图形设计能力训练、新媒体设计能力训练四大模块。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加强各类专项设计技能的训练,同时强调各项技能之间的递进性和关联性,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再孤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新媒体是数字时代的媒体形式,以往固化、单一的媒介传播方式正向多元化、多维度、跨媒体的趋势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背景下有更加多样的传达渠道,多样的视觉信息体验方式正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该文论述了新媒体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已无法满足信息传达的需求。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新媒体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有了更具时代感、多元化、创作虚拟化、互动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2)
新媒体的发展对以往的媒体形式发出了挑战,同时对各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科技、艺术、设计、传媒等。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产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该文以视觉传达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了大量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该文以九江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应用型高校通过革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拓展产学研合作形式、探索专业办学特色,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以期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6)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变化,而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基于此,该文在借鉴国外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试图从三个方面探索该专业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21)
该文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传统作用领域——印刷传媒业当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当下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并沿着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用于新产业背景下形成的人才需求,提出了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22)
视觉传达设计离不开媒介的传播,新媒体传播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纸媒体的成熟使视觉传达来到全媒体时代,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阅读方式,也给中国民间美术的普及、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基于视觉传达的特征和传播媒介的优势,分析当今民间美术发展面临的困境,从视觉传播的角度论述民间美术的自觉传承和创新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5)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人们"传递、获取、分析"信息的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准确把握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二者内涵、关系等,将新媒体巧妙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各环节,促使设计的作品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实时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中新媒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0)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起到传播和推广的作用,其教学模式与基础文化学科存在差别,最佳模式是工作室教学。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如何创建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力求不断改革并完善专业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找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工作室教学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21)
文章以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提升学生的设计核心能力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基础知识和设计实践的交叉与渗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采用课题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组建课题组教学团队,利用"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形成具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的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8.
鲁珂 《现代装饰》2015,(4):154-155
在当今充满数字的时代,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使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我们有了更多艺术表现载体去表现我们的设计作品。视觉传达设计也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二维空间延展到三维甚至多维空间。视觉传达设计已经突破了平面的限制,使受众在接收所要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参与了互动,增加了趣味性,新媒体新材料的出现使传统静态的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转为了动态。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2)
当今是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全方位的设计人才越来越受到设计领域的重视。如何多层次、多元化地对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以顺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下各高校视觉传达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视觉传达专业历史和学习国外视觉传达教育的经验可以发现,设立工作室制度来培养学生,能有效地解决高校视觉传达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对推动视觉传达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5)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毕业设计展作为艺术专业教学必备的重要环节,既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四年艺术积累的精彩检阅,也是各院校展示自身学科特色和教学成果的舞台,同时还是建立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它更是一个学校与社会的交接仪式。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仍然坚持以展示教学成果为主的模式,更像是艺术专业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文章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现状出发,从多个角度探索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毕业设计展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