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Planning》2015,(1)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产生,便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实质是隐逸传统,山水画与隐逸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审美和创作中隐逸的精神实质从未在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中消失,画家通过山水画艺术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以追求尚意的"象外之境"的艺术审美特征,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4)
当代著名风景画家洪凌的油画呈现出中国山水画与油画的交融特征。洪凌以油画为载体,寄情于山水,提高了风景油画的审美品格。他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审美追求融合在山水油画的创作中,呈现出写意的山水油画风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3)
隐逸文化在中国山水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的隐逸之美,笔者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人性思维是极富审美价值的。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识形态,在隐逸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山水画的隐逸情感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探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感与精神追求,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呈现中国山水画的隐逸之美。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8)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意境是一种追求,也是各种艺术形式的价值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意境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山水画代表了中国画的最高成就,创作者运用水墨淡彩通过各种方式传达思想和情感。该文分析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探究意境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受画意造园原则确立的影响,"远"成为晚明以来古典园林营造及欣赏的重要特征。尝试考察"远"的语义,阐发山水画理论中"远"的内涵,进而分析古典园林中"远"境形成的深层原因。从山水画"远"论的视角,将园林中的"远"境欣赏分为深远、高远、平远,以及与平远有关的阔远、迷远、幽远等类型。总结概括不同类型"远"境审美欣赏的方式与特征,并阐释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9)
在世界范围内的各门类艺术创作中,中国山水画都是独树一帜的,它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建立了自身独有的一套审美体系。文章对宋元时期文人山水画从发展到兴盛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就道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山水画中意境美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1)
在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具体来说,儒家思想追求和谐统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佛家思想追求追本溯源的精神,可以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充分展现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文章将具体结合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之间的关系,探索中国山水画蕴含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4)
本文借助"浑""淡""逸"三个概念对《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在精神意蕴上的会通作出大致的梳理。在《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之中,"浑"主要表现为时空复合、广远无限的艺术宇宙意识和有刚有柔、浑融和谐的审美风格";淡"显示了在形式表现上发纤秾于素淡,在内涵追求上出深幽于淡远的艺术理想;"逸"体现出对高洁超然的文人情怀和丰富多样的精神品格的审美追求。这三者既构成了《诗品》诗歌美学内在的精神意脉,同时也勾勒出了宋人山水画及其画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3)
中国传统绘画从萌芽到发展,不断被新的思想流派和历史浪潮冲击,产生了很多种不同的审美取向。笔者在这些审美取向中选择了诗意的取向,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的角度加以阐述。虽然朝代不同、绘画的题材不同,但"诗意"始终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表达的含蓄婉转的美是中国传统绘画共同的追求,它几乎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
多元化是当今时代背景下被人们提及较多的一个词汇,它是指不同学科的综合,通常可以被应用到教育、思维、情感等各个方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也渐趋成熟。当代中国山水画中,优秀的作品不仅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且能更大程度地呈现其他学科的多元化元素,从而不断升华作品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能符合当下山水画的审美背景。唐代以后,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式逐渐以写意为主,即要求作品不仅能体现风景、民俗,更要烘托出意境之美。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化、更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标准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在当代中国山水画中,许多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六法"的审美标准,又借鉴了西方先进、科学的绘画理念,不断充实、创造,从而使当下中国山水画在审美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该文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在审美多元化语境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2):101-104
随着山水画在当代呈现多元化的繁荣发展,其引发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失落,需要我们去反思,中国山水画古典审美内涵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精髓的载体,在山水画千百年的发展中带有普遍性、延续性、本质性特征,同时又是深刻的、一贯的、稳定的范畴,从而规定着它在绘画中的属性和方向。本文从当代山水画所应具有的古典审美因素对当代山水画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现和创新途径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阐明当代山水画创作中文化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8)
山水画的构图与形式与山水画的生命力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作者理念、立意、修养、情感等在画中的直接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下,中国画家看山水是"万物皆备于我",自然物象在他们眼中充满无限的生机。这也使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构图上采用的是一种"以大观小""与物推移""自由组合"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物我两融",注重主观意识和真实情感。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体现了典型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3.
江南私家园林与传统山水画在创作者、创作心理、目标追求等方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画家对画面的构图,造园者对庭园的布局有着相同的创作标准和审美标准。该文从构图艺术在山水画和园林布局中的共通性分析入手,通过动态、景深、虚实、曲折四种构图形式的深入比较分析,从山水画境营造的视角解读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境中的构图艺术手法,进一步探讨山水画与造园在创作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与审美两个角度阐述了明清山水画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明清山水画的布局手法,探讨了明清时期园林美学观在文人山水画中的体现,总结了明清山水画中的园林美学思想,对传承与发展中国的绘画艺术及园林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21)
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质、心理,在世界画苑中别具风格。山水画也是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往的山水画教学过于注重绘画技法的教授,较少关注山水画的审美教育,且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问题,不利于山水画的日常教学。学校要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7)
文章探讨了江南园林对吴门画派山水画的影响,认为江南园林不仅深受文人的审美观的影响,同时也对文人的审美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姚亦锋 《城市规划》2019,43(11):120-127
乡村景观审美的深层次观念是人地关系,而非表层的"好看",深刻地联系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乡村与山水画意境同脉同源,乡村审美空间有对应山水画的特质、结构和哲学目标,具有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历史源远流长。本文以山水画作为基点审视乡村景观的诗意栖居结构体系,分析乡村审美多尺度空间的关系以及脉络过程。现代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发展,许多乡村传统的审美空间面临解构和重构,传统人文理念丧失。中国山水画是探索乡村审美传统以及现代空间构建的重要途径,希望以艺术的视角规划实现地区人类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运行。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4)
文徵明作为明中期吴门画派中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文氏山水图式。文徵明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是与魏晋玄学崇尚的主体精神密不可分的。文章阐述文徵明山水画中对魏晋玄学主体精神的隔空探幽,揭示魏晋玄学对文徵明绘画审美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研究中国山水画与文人园林发展脉络入手,通过分析山水画画论之于文人园林的意义、山水画创作与园林营造的同质化追求以及中国园林史上不同时代园林艺术家的实迹,阐明了中国文人园林与山水画的密切关系,希冀对当代园林艺术创作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9)
空间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空间表现是否得当,更是对整个画面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十分独特的表现意识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使作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风貌。鉴于此,文章概述了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的发展历程,并就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