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盛琥 《电子科技》2005,(8):47-48,54
介绍了一种利用单片机实现红外通信接口的方法,只需在外部搭少量电路,就可实现单片机系统的红外通信,而单片机的通信程序则与一般串口通信完全一样.此方法克服了使用专用芯片要对芯片熟悉的过程,或自己编写编码、解码程序的麻烦,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应用红外通信方式实现了一个基于单片机红外光通信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发射与接收系统。模拟发射部分采用PWM脉宽调制技术发射语音信号。接收部分采用带有滤波的光电三极管,解调出输入的语音信号。数字发射部分以AVR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发射温度信号,采用单片机的输入捕捉功能还原出温度信号,再显示当前温度。系统具有硬件电路简单、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高速可靠、较高的集成性、性价比较高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单片机系统中的红外通信接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复费率电能表中红外通信的设计实例,介绍了单片机系统中红外通信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电路原理图和通信源程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用双音多频(DTMF),通过拨号实现单片机的远程通信技术。分析了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单片机与PC之间串口通信的软件仿真,涉及到的软件有Proteus、Keil、虚拟串口软件VSPD和串口调试助手SSCOM3.2软件。  相似文献   

6.
DSP与单片机之间串行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给出了AT89C5 1单片机系统和TMS32 0F2 4 0DSP系统之间的进行实时交互通信的硬件接口电路、串行通信口的初始化设置及软件实现方法。通信双方均以查询方式进行收发。考虑到通信双方既是发送方又是接收方 ,为保证通信时序紧密配合 ,通信协议采用了“发送一个数据 ,等待接收到确认信号 ,再发送下一个数据”的方式。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该协议的通信系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红外通信的传输规范及基本设计特点,设计一种基于MSP430F1222型单片机的用于PC之间通信的红外收发器,给出硬件电路和部分软件程序.  相似文献   

8.
用单片机的串行口实现异步多机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在通信领域里 ,一对一的通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设计的需要 ,多机通信已经成为通信控制领域的主流通信形式。通过对MCS - 5 1系列单片机串行口的研究 ,简要阐述了单片机通信方式及串行接口的原理。通过实例 ,介绍了单片机串行口的异步多机通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RS232串行通信协议,阐述了一种PC机与AVR系列单片机Atmega128之间串行通信的实现方式,实现了PC机与单片机间数据的双向传输。其中PC机为主发送端,单片机为主接收端。硬件上,简单介绍了利用MAX232E芯片解决PC机与单片机电气规范不一致的方法。软件上,PC机端通信程序采用C语言嫡程,运用Turbo C库函数bios.h中提供的调用BIOS软中断的函数bioscom()实现;单片机端通信程序采用C51嫡程,使用UART接收结束中断、UART发送结束中断。本文提供了相关C语言和C51源程序。  相似文献   

10.
用V B实现计算机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给出了使用VB控件,实现PC机与8031单片机之间串行通信的编程方法,并给出了个用VB实现PC机同8031通信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
刘勇  王昆林  徐卫华 《电子世界》2013,(21):148-149
本文使用集成运放TDA2822M、红外对管作为收发器件,设计并制作出了红外载波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实现了有限距离的红外光通信。该装置能够实现在3.0m距离范围内,接收端可接收不失真的音频信号,同时,通过监测电路可实时监测到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信号情况,便于将电路调整到最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2.
应用红外通信方式,实现了遥控发射/接收多路控制系统的设计。多路控制系统的红外发射部分通过按键发送不同的遥控"指令",使红外接收及控制部分根据发射端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该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控制可靠准确,故障率低,调试简单的优点,便于大规模生产,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IrDA标准的红外无线数字通信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静波 《信息技术》2005,29(3):46-48
概述了红外无线通信的概念,介绍了IrDA通信协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通用红外通信接口模块,它支持IrDA协议,采用串行输入输出,可以做为附加通信模块方便地集成到各种设备和仪器仪表中。  相似文献   

14.
红外通信接口在单片机系统中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刘忠艳 《信息技术》2003,27(7):85-87
在许多基于单片机的应用系统中 ,系统需要实现遥控功能 ,而红外通信则是被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针对市场上的遥控器协议简单、保密性不强、抗干扰能力较弱等缺点 ,设计一种基于字节传输的红外遥控系统 ,可以适合于各种复杂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15.
With recent developments of deep ultraviolet(DUV)light-emitting diodes and solar-blind detectors,UV communica-tion(UVC)shows great potential in replacing tradi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more and more scenarios.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scattering of UV radiation,UVC has gain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its non-line-of-sight ability,omn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links and low background noise.These advantages make UVC an ideal option for covert secure communica-tion,especially for military communication.In this review,we present the history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UVC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its light sources and detectors.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nd application of its light sources and detectors are provide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We further discuss the future application and outlook of UVC.Hopefully,this review will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VC.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基于转发机制的点对多点红外线通信协议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采用轮询方式实现一个主控节点和多个从节点无线通信,当主控节点与某个从节点不能直接通信时,主控节点会选择一个能与之双方直接通信的第三方节点,通过第三方节点转发数据实现二者通信。数据传输时,节点与节点之间采用发送确认帧和超时重发策略。实验并在智能家居系统中验证了该协议能实现半径30m范围无线传感器节点数据可靠传输。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非视线激光大气散射通信,根据米氏散射理论,建立了非视线通信链路模型,研究了1.06m激光的大气散射通信技术,分析了激光接收功率、激光发射功率、激光发散角、接收视场、探测器灵敏度、发射机倾角、接收机倾角、大气衰减和通信距离的关系,并搭建了试验原理系统,进行了1km距离的散射通信试验,获得了激光散射信号。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波长为1.06m的红外激光进行信号传输,有望实现远距离的大气散射通信。  相似文献   

18.
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通信的点对点通信的技术.设备间的红外线通信具有方便快捷、无需额外硬件支持等特点.基于对OBEX协议的研究,本文在Visual Studio.net Compact框架下,设计并实现了两个独立设备利用红外接口进行信息传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短波红外成像技术及其军事应用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短波红外可以提供可见光、微光夜视、中波、长波红外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实现短波红外成像,填补微光夜视和中波红外成像之间的光谱空缺,实现在三个大气红外透射窗口的“无缝隙探测”,对在红外波段全面获取目标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可应用于夜视、侦察与监视、遥感、遥感系统、红外成像制导、光电对抗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以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MC9S12DG128B系列MCU为核心,设计智能车的系统框架,软件和硬件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电源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