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年前,在面对小灵通赞誉声潮时,阚教授提出了小灵通必死论,一时舆论哗然,到了今天,随着固网电信运营商对小灵通投入的减少,他的预言似乎快要实现。对于中国上马3G,阚教授也一直持反对态度,“我是国内对于大规模推广3G最坚定的反对人之一,在很多公共媒体上发表了这个观点。”为说明用户对3G业务的“不感冒”,阚教授拿出联通C网的例子。他说,如果消费者现在希望用3G的服务,可以去找联通,联通的CDMA1X网络基本上拥有3G所有的业务。它上面可以看见12路的电视和电影,另外还有其它很多宽带业务。就现在而言,直正在使用上述业务的人,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在全国13亿人口里面,恐怕是微乎其微。为什么?很简单,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认为它没有用,即使有些消费者出于好奇,用一两天也没有用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使用它太贵。如果说CDMA1X的业务没多少人用,那么,同样的业务,把它放到3G网络上,难道就有人需要了吗?同样没有人用,中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相继攻破北京、上海最后两个堡垒之后,小灵通真正走上了舞台。它不但以低资费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而且给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移动通信资费最高的北京,小灵通的到来的确搅起了不少风浪,与最近通信市场流行的高调作风不同,小灵通在北京市场上悄然度过百万用户的大关。从“买100送15”回馈老用户的措施,到北京通信副总经理韩颖登门回访第一百万个用户等举措,不难看出,在跨过百万大关之后,低调、稳健和服务成为小灵通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小灵通用户过百万既是奇迹也是对北京通信的压力,所谓压力;正是如何突破服务这一关。  相似文献   

3.
近日,电信专家阚凯力教授再度表明个人立场,一如既往地认为小灵通活命不多,大不了再苦撑3年。作为通信界的老专家,阚凯力不会说出随便之言。但在考虑到通信市场风云的一日千变,人们不禁对小灵通的“3年活命”之说产生些许疑问。如果单纯按照阚教授给出的技术理由,何必展望3年后,即便当下,小灵通也毫无优越可言。小灵通语音传输的时断时续和音调的枯涩失真,让人揶揄为:远看像练功,近看在打小灵通。话虽如此,但小灵通居然突破政策约束切入京、沪、穗3大中心城  相似文献   

4.
张诚  郭毅  何先刚 《数字通信》2010,37(2):11-12
4月12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作为重庆邮电大学客座教授应邀到重庆邮电大学访问,《数字通信》记者就“3G与电信业未来”专访了阚教授。访谈中,阚教授就电信业的发展历史,我国电信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阐述了他的认识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与最近通信市场流行的高调作风不同,小灵通在北京市场上悄然度过百万用户的大关。从“买100送15”回馈老用户的措施,到北京通信副总经理韩颖登门回访第一百万个用户等举措,不难看出,在跨过百万大关之后,低调、稳健和服务成为小灵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从事营销工作的孙先生最近准备休假。他决定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可是临出发时,一个小问题难住了他:自己是“双机族”,小灵通是自己和客户最重要的联络工具,出发到外地,小灵通通话可以转移动手机,可是客户要是给自己的小灵通发短信怎么才能收到呢?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北邮MBA新年论坛上,今年的气氛格外热烈。除了高朋满座,阚凯力教授PK众嘉宾也是热点。面对转型这样的重大问题,阚教授向运营企业提出:你们心目中的转型是为什么转型,是为解决现代技术带来的空前生产力而转型,还是为企业的生存而转型?现在电信运营商面临着全新的生产力、生产技术的时候,为什么而转型?是不是马车该给汽车让路的时候就让让路?作为一个学者,阚教授的直率赢得了不少掌声。面对阚教授的质疑,中国电信副总张继平先生的从容回答,显示了企业家的责任。他认为企业不应该空喊为消费者利益服务,而是应该用切实的技术和产品来为消费者服务,不仅要提出问题,也要解决问题:一个老企业要在利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李普曼在其传世之作《舆论学》中开篇就用一个比喻讲述了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一群囚徒在岩洞中,他们只能正面对着岩壁而不能转身,在他们身后是真实的世界,还有一堆火,火光把他们的背影投射在岩壁上,而他们也就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李普曼揭示了新闻媒介真实反映世界的难度,同时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难度,其实,每个人都是环境的囚徒,他只能够从他所处的位置来看问题,来想问题,所以说,在很多情况下人是在用“屁股”想问题,而不是用“脑袋”想问题——屁股坐在什么位置,思想就从这个位置来考虑问题。围绕着小灵通问题的是是非非展开的争论近几个月来随着小灵通的脚步加快热度急升,热得烫手。本刊上期刊发的对阚凯力教授的专访也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所以本期的封面故事对小灵通问题做了更进一步的探求和思考,中国电信是否挟  相似文献   

9.
《电子科技》2003,(14):33-34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移动和联通“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北京通信小灵通7月中旬“高调”入市。经常有人问我,小灵通好不好,有没有必要买?今天选编一篇来自北京通信内部员工所写的文章,从理性的角度对小灵通加以分析,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小灵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判断小灵通是否适合你自己。大约5年前,一个诨号为“小灵通”的家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悄然出世,几年间,她的兄弟姐妹们就遍布大江南北,把那个叫“GSM"(泛指移动通信)的江湖老大挤兑的就差改“单向收费”了。小灵通一出世,就像头上长了“刺儿”一样,专往移动的心…  相似文献   

10.
前几日,阚凯力教授在“中国3G与经济论坛”上断言3G必死。阚教授演讲原文是这样的:“现在3G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就是一个倒置的价值链。再怎么说也没用,所以我觉得3G这个‘孩子’很可能是要死的。”阚教授因此建议国外制造商“回家”,等到“李嘉诚赚钱以后”再来中国上3G。  相似文献   

11.
3月12日,中国网通集团旗下的北京通信正式在京郊怀柔放号,开通“小灵通”业务,至此,神通广大的“小灵通”终于攻下全国最后一个“堡垒”,在全国遍地开花。与在广州、上海一样,北京的“小灵通”也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据来自北京通信的消息说,5月,“小灵通”将进军北京市区。翻看过去两年的黄历,不难发现,任何一地只要“小灵通”一开通,电信价格大战就会接踵而至。就在前不久,重庆开通“小灵通”后,就上演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价格战,致使监管者怒言:“资费我们不管了。”点击一下近期的电信“关键词”,除了“小灵通”、“动感地带”外,…  相似文献   

12.
《通信世界》2003,(23):65-65
自年初小灵通业务在更多的大中城市开通以来,小灵通一直深得用户喜爱,发展势头呈现不断加速的态势。广州仅用一个月的时间用户就超过10万,北京、上海等地也陆续开通了小灵通业务。但也有人士质疑小灵通的生命力,认为小灵通业务仅局限于语音业务,并且认为当移动通信资费降低后,小灵通就会退出市场。因此,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由此而生,小灵通除了语音业务,还能提供更多业务吗?在日后通信服务更为多样化的竞争时代,小灵通还能保持当前的发展吗?  相似文献   

13.
近日来,近8000万用户的小灵通的去留问题备受业界关注。在“3G时代小灵通的发展前景”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明确表示:“小灵通已经应运而生,应该顺势而退。”而“中国小灵通之父”徐福新则认为,小灵通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4.
李琦 《IT时代周刊》2005,(14):24-29
中国3G又一次风云突变!牵扯着众多明显的、隐藏的、可见的、暗含的利益,中国3G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焦点。政府、企业、运营商、专家围成的圈子里,每天都在为了同样的问题而争论——中国3G到底何时启动?有人支持“立刻”,有人看好“稳健”,有人叫嚷“放弃”……众多态度鲜明的观念里,众多利益纠纷也搅得不亦乐乎。而这其中,阚凯力教授因其“勇猛的大炮风格、辛辣的语言特色”成为一方代言,而反对他的人,也多是背景雄厚,学识渊博,让人深信不疑的专家学者。曾经,阚教授看准了小灵通的灰暗结果,猜到了ISDN的晦涩命运,更将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前进步伐分析得头头是道。而这一次,这门大炮能准确地炸响中国3G这座暗流涌动的堡垒吗?被人冠以“中国移动枪手”身份的他在中国3G进程最为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小灵通的情况最近不妙。首先,日本的村田制作所宣布自去年5月以后就没有接到过小灵通元件的订单。接着,把在日本早已破败的小灵通贩运到中国来发财的UT斯达康宣布巨额亏损。在小灵通的发源地日本,DOCOM0更是因巨额亏损而停止该业务。与此同时,国内各种媒体关于“小灵通还能灵多久”、“小灵通前途未卜”、  相似文献   

16.
黄松飞 《通信世界》2003,(22):18-19
自从阚凯力教授在《面对面》“炮轰”小灵通以来,倍受争议的小灵通“生死辩”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多方人士立马站出来反驳,首先是小灵通的大东家之一中国电信总工韦乐平,其次是国内最大的卖家UT斯达康总裁吴鹰。  相似文献   

17.
陆伍 《数字通信》2003,(16):83-83
最近,小灵通正在紧锣密鼓完成对北京“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布局,虽然推进得相当低调,但为城八区大规模放号准备的发射装置据说已经随处可见。小灵通进入国内最后一块“高移动资费的市场”,  相似文献   

18.
小灵通终于从呆了两年的媳妇位置上熬成了婆婆!近日,中国联通宣布与小灵通短信互通,表明这个从出生之日起就饱受各种非议的小灵通终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两年的时间,小灵通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压制下,能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确实也是个奇迹。这次,中国联通宣布与小灵通短信互通,虽然他心里多少有些不痛快,但这也表明着小灵通从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套一句俗话,小灵通现在也算是一角儿了!两年前的春天,小灵通降生,电信市场上的霸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就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将其扼杀在摇篮中。怨恨信产部怎么拿不住中国电信和中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记者张南)3月5日上午,应新浪科技频道之邀,本刊社长、总编项立刚及北邮教授阚凯力作客该网站嘉宾聊天室,就小灵通、普遍服务等人们关心的问题回答了网友们的提问,并对目前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态势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针对网友们关心的小灵通在中国的前途问题,阚凯力言辞十分激烈,他说,小灵通技术落后,价格是其唯一优势,小灵通的出现是中国电信对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反攻倒算”。项立刚则认为小灵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不是说移动、联通的话费降下来后小灵通立刻就会出局了,因为它现在已经有1000万用户,而且它的数据业务比…  相似文献   

20.
黄松飞 《通信世界》2003,(33):13-13
徐福新南行,2003年8月份,人称“小灵通之父”的徐福新来到北京,参加《通信世界》周刊举办的小灵通研讨会,这个现已年近花甲的中国小灵通业务创始人一露面,就得到了所有参会的热烈欢迎并收到各种邀请,其中包括深圳高科和中国网通集团老科协PHS手机发展研讨会的邀请,而高科这家名不经传的民营企业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徐福新多大注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