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恒  李俐 《重庆建筑》2007,(8):53-56
本文从泉州民居多元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泉州民居中呈现的几种文化构成——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探讨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泉州民居的文化整合根源,给国际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新地域性建筑的生存与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回顾以往,从空间形制、建筑结构、建造民俗、建筑美学等角度对泉州民居的研究不胜枚举,总体上是就泉州民居的某一方面进行片段研究。本文则主要关注泉州民居建造的关系逻辑,以建构文化为视角,从民居墙体材料建构特点出发,以一点窥全貌的方式考察民居中墙体材料建造特点与地理气候环境、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分析泉州民居中不同材料构成的编织与置换的建造技艺与观念,并发现生土、红砖、白石及牡蛎壳等墙体材料在建造技艺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层面上的编织结构是民居风貌丰富多变和多元文化特征的内因,为当代新乡土建筑,乃至乡村建设,找寻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民居建筑的构成形态,是影响民居建筑形制和室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特征集合体,它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本文对川西民居建筑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文化环境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川西民居建筑室内外设计的社会及文化理论研究,为当代地域性建筑室内外设计给予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度分析“融侨”与民居形态之间的联系,发现“血缘”对民居形态具有历时性上的影响;“地缘”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商缘”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将海外建筑文化引入国内,改变本土的建筑文化;“文缘”通过主体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民居形态。研究结果以期为福清传统民居研究与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助益。  相似文献   

5.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傣族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建筑文化特征,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文化,是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达。本文以云南地区傣族传统民居为实例,通过对比其所在不同地域的建筑空间形态构成,进而分析这些传统民居所展示的地域民族审美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居中,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可谓别具风格,自成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散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各民族民居异彩纷呈,人数最多的汉族在不同的地区居住形态也千差万别。这些民居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内涵精深。它不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 民居在它的漫长发展历史中,繁衍出各色各样的建筑类型,一切建筑追根溯源都会在住居中寻找到它的基因。同时,民居的形成也孕育并深刻  相似文献   

8.
潘华 《华中建筑》2003,21(4):103-105
宋元日寸期,泉州是著名的东方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蕃汉杂居,蕃坊里出现了异国情调的民居和寺院等。外域文化的输入,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对泉州建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尚能从遗址中找到它们的历史痕迹。伊斯兰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为其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和陵墓建筑上。本文将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见证之一的伊斯兰建筑遗址的概况及特征进行简述和探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畲族典型聚居区的实地调研,从村落和民居建筑入手,对畲族聚落与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畲族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畲族民族文化的深层关系,进而探讨在当代发掘和保护畲族民居建筑遗产的必要途径和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惠州传统客家民居为例,从文化的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阐述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民居建筑形式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探讨传统民居的构筑语言及建筑文化对现代城市居住建筑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陕南的地理区位、文化特征及其民居建筑形态的研究与叙述,以期建立起对陕南民居的整体把握,同时也希望能从陕南的地理区位以及文化特征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陕南民居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泉州华侨民居是体现泉州华侨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居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融汇西方的美学和工艺,展现出该时期华侨的审美情趣,对中西文化交融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华侨文化为视角,通过实地调研泉州西街宋宅以及阅读相关文献,探析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加深对华侨民居广度及深度上的理解,促进华侨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3.
铺宅建设是一类特殊的泉州传统居住建筑,是泉州传统居住建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特别是在泉州城的鼎盛时期,更是泉州城普遍存在一类居住建筑,并形成了泉州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的铺宅建筑形式——“手巾寮”,而沿袭至近现代。这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是罕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却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一种生活或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居住空间形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意识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居住空间形态;另一方面,空间形态反映文化特质。文章从自然环境和建筑内外空间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在暖泉镇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把风水文化、宗法礼制、人文历史与民居的空间联系起来,解读蕴藏在暖泉镇传统民居内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赵冶  熊伟  谢小英 《华中建筑》2012,(5):146-152
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是决定壮族人居文化呈区域性分布的关键因素。自然条件对聚落人居的选址、规模以及外观形态等影响较大,而人文环境则对于聚落人居的空间组织秩序、民居内部的空间序列关系、建筑结构等起决定作用。基于这些因素,以聚落形态、民居平面型制与构架形式作为依据,该文将广西壮族人居建筑分为桂西北干栏区、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桂中西部次生干栏区与桂东汉化地居区等四个分区,并从聚落、民居平面、构架形式等方面比较其异同。最后,就广西建筑文化分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建筑文化分区并不等同于文化分区、族群分区以及方言分区,而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在该地区自然条件作用下和历史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回顾福建和台湾学术界对传统民居研究的概况,本文从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历史文化的相关性出发,提出了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的可比性。并以传统合院式民居泉州的杨阿苗故居和台北的林安泰古厝作为典例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建筑造型和空间形态上的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7.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历史文化”的郡府级城市,约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因曾经辉煌而名闻世界,也曾因人文荟萃而被誉为“海滨邹鲁”;并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泉州传统民居”。“府第”,是泉州传统时期一类非严格意义的“民居”,但却在泉州传统时期占有一定的份量,故仍在习惯的“传统民居”称谓的讨论范畴中论之。  相似文献   

18.
以传统民居入口处理做契机,力争从文化深层探究中西建筑不同的特征形态。  相似文献   

19.
风水文化与泉州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源于古代确立城市的外部环境和人们选择住宅建筑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综合评判的一种学说。它形成的风水文化对泉州传统建筑影响深远。具体反映在建筑择址和布局中的朝向,中轴线,造门,附属设施及装饰等方面,体现了泉州传统建筑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今天,我们探索风水文化与泉州建筑的关系,对加快泉州城市建设和丰富“泉州学”研究有较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洪澎 《城市建筑》2011,(10):15-16
说起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建筑的地域性问题。受到广泛认同的建筑地域性的含义是“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即强调建筑与特定时期地域文化的关系而非建筑或是其特定文化环境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展视域.从更宏观、更整体和更动态的视角研究建筑的地域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