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高位拱式转换层结构分别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研究了这种新型转换层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结构的自振周期随转换层位置的上移,变化较小。转换层位置的改变,并没有引起结构振型曲线显著变化。转换层上、下部结构楼层剪力随着转换层位置的上移,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转换层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层间位移角并没有随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发生突变。转换层下部楼层的层间位移角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拱式转换层结构多遇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拱式转换层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由于转换层上、下部刚度突变,引起了该结构地震剧烈反应,本文针对这种新型转换层形式,分析了上、下部等效侧向刚度比对多遇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而提出设计建议,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拱式转换层上、下部刚度比对结构多遇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应力拱式转换层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由于转换层上下部刚度突变,因此在地震作用下,其地震反应会发生突变。本文针对这种新型转换层形式,分析了其上下部刚度比对多遇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而提出了设计建议,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偏心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多层偏心结构及弹塑性分析的特点给出空间的简化模型,并提出基于该模型的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编制了程序ZZC,可进行各种偏心结构及考虑楼板变形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 相似文献
5.
由混凝土柱、预应力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组成的横向排架结构是常见的横向受力体系。通过在混凝土柱顶屋架支座处放入隔震器可使混凝土柱的地震反应减小。输入天然地震波对普通结构和隔震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隔震结构混凝土柱的水平位移和内力可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6.
拱式转换层结构竖向受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常用转换层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拱式转换层结构,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该转换层的受力性能,由此提出应适当控制上、下弦杆线刚度比及拱高跨比,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震动的多维性,建立了结构在多维地震动下的动力平衡方程,并引用Prager随动强化准则模拟了结构的开裂与屈服后的性能,得出了结构在考虑多维地震作用下和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的一些差异,而且使得计算过程也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根据典型的东西和南北错层结构,分别建立了不同错层高度的错层框架和标准框架结构的三维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计算这些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经过对比得到了一些错层框架的受力规律,与理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拱式转换层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拱式转换层结构能有效地满足大跨度要求,并具备较好的延性性能,能避免脆性破坏;下弦杆施加预应力不仅可以提高下弦杆的抗裂能力,还可以抵消转换层斜腹杆对转换层下部产生的水平推力,改善该转换层结构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超高层高位转换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阐述了该类超限工程的性能设计、抗震措施等设计流程,对同类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曹洪涛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2)
偏心支撑框架与纯框架相比,有更大的抗侧移刚度及极限承载力,与中心支撑框架相比,可有效地降低地震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偏心支撑性能做了较多研究,但实际工程中鲜有应用,我国现有钢结构建筑大多为中心支撑框架或纯框架,结合一工程实例,对高层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具有楼板集中质量和层间墙体分布质量的剪力墙结构,考虑层间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采用频域分析方法,在层局部坐标系中建立运动微分方程,运用铁木辛柯梁的场传递矩阵和点传递矩阵,建立频域内水平地面运动与结构反应的关系,进而结合傅氏变换求出结构地震反应。算例表明,该方法考虑了结构的实际质量分布,适用于分析质量或结构刚度沿高度有变化的剪力墙结构,而且符合实际情况,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换乘地铁车站结构由于其显著的空间效应以及其在地下交通线网中的重要性,其抗震性能值得关注。基于某十字换乘车站结构,建立其三维计算分析模型。其中将其简化为两方向相同长度和结构形式的地下框架结构,采用等价线性化模型Davidenkov模型考虑土体非线性。计算分析了不同地震动类型和幅值作用下换乘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同时,将换乘站地震响应与典型的单体车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空间效应及抗震性能。基于本文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文中计算分析案例而言,由于换乘站端墙的影响,其空间效应比单体车站强,层间相对变形较小,因此其整体抗震性能优于单体车站。另外,由于换乘站平面尺寸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地震波的传播,因而换乘站降低了土体地表响应,而单体车站则放大了土体地表响应。论文研究成果对换乘车站的抗震设计与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