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石油地质学正向常规油气地质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两大学科方向发展,常规油气地质学研究的核心是"圈闭是否成藏",重点评价"生、储、盖、运、圈、保"6要素匹配关系;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研究的核心是"储集层是否含油",重点评价"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性、烃源岩特性、应力各向异性"6性及其匹配关系。建立了不同喉径下限油气运聚模式和理论公式、非常规油气开采"L"型生产曲线与产量理论预测模型,揭示了非常规油气形成机理与开采规律。重点阐述了非常规油气的内涵、特征、潜力与技术,提出了鉴别非常规油气的两个关键标志:①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②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流不明显。全球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资源比例大约8∶2,其中非常规石油资源与常规石油大致相当,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约是常规天然气的8倍。中国非常规石油资源约240×108t,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约100×1012m3。近期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为致密油和致密气,要加大页岩气工业化试验区建设和页岩油探索力度,未来需要建立"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细粒沉积学、非常规储集层地质学、地球物理预测六性、水平井规模压裂、平台式工厂化开采、管理低成本与政策补贴、非常规人才培养"等非常规油气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聚集机理等方面明显不同。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成藏,目标是回答圈闭是否有油气;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储层,目标是回答储集有多少油气。非常规油气主要表现在连续分布、无自然工业产量。目前,常规油气面临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需要发展成新的"常规"。伴随技术的进步,非常规可向常规转化。常规油气聚集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以孤立的单体式或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展布,圈闭界限明显,储集体发育毫米级—微米级孔喉系统,浮力成藏。非常规油气聚集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致密碳酸盐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一般源储共生,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于盆地斜坡或中心,圈闭界限不明显,页岩系统储集体广泛发育纳米级孔喉,浮力作用受限,油气以原位滞留或短距离运移为主。以中国重点盆地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500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900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700nm。针对全球石油工业和纳米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纳米油气透视观测镜、纳米油气驱替剂、纳米油气开采机器人等换代技术,油气智能化时代将随之到来。  相似文献   

3.
王维民 《石油商技》2006,24(6):82-87
为打造节约、清洁、便捷的加工油站,在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系统是一个必然趋势。本文对目前的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建议加油站采用前端二次油气回收系统与后端油气封存冷凝系统组合使用,以取得最好的油气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河油田、普光气田的勘探开发为标志,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中国海相油气领域是一个充满前景,值得探索的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没有适用的勘探理论与现成的工程技术,勘探难度大,风险高,给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带来了难题。在总结前段探索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形成了集理论创新、技术攻关、优势团队组合于一体的集成管理理念。在理论上,海相油气理论与陆相油气理论有很大区别,中国海相油气理论与国外海相油气理论也有很大不同;在工程技术上,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变化大,地下构造受多期变形叠加而复杂多变,目的层埋藏深,给油气勘探带来了难题。因此在海相油气勘探实践中,既要大胆探索理论又要探索技术,但要注意普遍技术与特殊技术的问题,要重视基础研究;也要注重基础应用,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要做到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地质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攻关与管理相结合。有必要对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和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推动海相油气科技进步、加快海相油气勘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全球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1350亿t,天然气约140万亿咿,其中深水资源占此在30%左右。持续不断的深水油气发观促使国家和石油公司纷纷加强勘探开发力度,开发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其投资将在未来几年内超过浅水,深水油气产量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墨西哥湾、巴西沿海、西非沿岸为代表的“金三角”地区依然主导全球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和深水油气投资,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潜力也不容小觑。美国墨西哥湾和巴西深水产量已成为相应地区油气产量的首要来源,而安哥拉深水油气区块的陆续投产将助其达到下一次产量高峰。相比之下,中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6.
非常规油气有关概念、分类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尽管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其概念的理解目前还存在一定差异,对其分类也未见有系统讨论。根据对非常规油气地质及开采特征的分析,将非常规油气定义为在油气藏特征与成藏机理方面有别于常规油气藏、采用传统开采技术通常不能获得经济产量的油气矿藏。非常规油气的内涵比连续油气聚集的含义广,后者是非常规油气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系统的分类研究表明,非常规油气可按其赋存相态分为气、液、固3类;按储层类型分为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和煤层气;按油气分布特点或圈闭特征分为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按源-储关系分为源内型和源外型;按成因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初步分析认为,我国非常规石油原地资源量估计在720×108t左右,可采资源量约为210×108t(不包括致密油和页岩油),与常规石油资源量大体相当;非常规天然气原地资源量可能在320×1012m3左右,其中仅致密气、煤层气和页岩气3种主要非常规天然气的原地资源量可能高达175×1012m3左右,可采资源量估计在70×1012m3左右,相当于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的3~4倍。另外,根据油气资源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提出了新的资源三角图的概念,将油气资源分为不连续的常规油气、准连续的致密油气和连续型聚集的源内油气3级,据此预测在致密储层发育的含油气盆地,致密油气的资源量虽可能小于页岩油气和煤层气等烃源岩层内聚集的油气资源数量,但可能大于常规油气的资源量。由于致密油气资源潜力大,储层条件相对好于其他非常规油气,因此建议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首先应以致密油气为主攻目标,其次应加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同时积极开展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与先导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复合油气系统特征、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复合油气系统是同一区域内多个油气系统的复合与叠加,其范围内的不同油气系统一般不是独立的,储集层和盖层往往是共有的,所形成的油气藏为多油源混合的结果。准噶尔盆地发育包括16个油气系统的4个复合油气系统,一般具有多套烃源岩,具有多生烃期以及油气多源多期混合成藏的特点,同一复合油气系统内多个油气系统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演化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玛湖-盆1井西复合油气系统包括佳木河组油气系统、风城组油气系统和下乌尔禾组油气系统;昌吉复合油气系统由株罗系油气系统和中二叠统油气系统组成;东道海子-大井复合油气系统由石系油气系统和二叠系平地泉组油气系统组成。这3个复合油气系统含油气丰度高,应是目前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应坚持富油气系统内继承性正向构造单元及其斜坡区勘探,并应加强株罗系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广泛应用为油气储运中所涉及的管道构造、管道安全、油气储运生产运行分析及经济评价等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辅助手段和工具。本文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油气储运中的地位和作用,详细介绍了它在油气储运中的应用历史和现状,并结合当前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油气储运的实际,探讨了其在油气储运领域应用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正在向深水转移,深水钻井作业持续升温。在前不久结束的第45届休斯敦国际海洋油气技术大会上,与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水油气的勘探与生产大有可为,有助于改变世界能源发展前景。迈向深水,中国准备好了吗?中国的深水油气开发目前处于什么位置?面临哪些挑战?青年人才在深水油气开发中能够起什么作用?……本刊特约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博士。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分布规律,对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砂体孔隙、断裂和构造之间分布关系,对油气运移输导通道进行研究,找到了西斜坡区存在的4条主要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第1条由齐家凹陷经泰康至富拉尔基;第2条由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和阿拉新;第3条由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富拉尔基;第4条由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区内萨二、三油层组油气分布明显受油气运移通道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4条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上或附近;油气富集程度受运移输导量控制,油气输导量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1.
低电阻率油气藏成因、识别与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虎 《测井与射孔》2006,9(4):29-35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使得在电性上难以区分油气层与水层,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非常复杂,成因类型多,而且不同油气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存在差异,因此,系统了解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对利用测井等资料评价低阻油气层是很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常规电法测井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局限性,举例说明了应用新技术和数学方法来识别低阻油气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能源领域的最大变革当属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这场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及全球的能源格局,也为世界油气工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当前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提升国内油气生产能力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美国的经验证明,创新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以及管理效应是支撑页岩革命的三大支点。技术突破是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发展的"引擎"。多分段水力压裂技术及水平井技术的诞生、成熟及推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含油气系统演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柴达木盆地的中、新生界可划分出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三大含油气系统。其中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资源各占一半,第三系是以含油为主的含油气系统,第四系是以含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并对这三大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及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烃源岩及其生成油气的分布,划分出各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盆地北部,以北缘块断带为主的东西向展布的条带,向南可延至碱山、鸭湖、盐湖;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以盆地西部——茫崖坳陷为主,向东可延至一里沟、红三旱四号、船形丘及黄石构造一带;而第四系含油气系统以盆地中-东部的三湖坳陷为主。  相似文献   

14.
周东延 《中国石油勘探》2012,17(3):19-31,36
油气动态富集理论是关于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油气成藏及分布规律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体系,它建立在我国油气勘探实践特有的发展基础之上,继承性地将我国已有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成功勘探模式由"静态"向"动态"、由表象向成因及动力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油气动态富集的思想和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油气动态富集理论的3项基本原理(相互作用、相对性原理,油气资源及其时空分配控制原理,圈闭体系、充注体系协调匹配原理)及其新认识,并对其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含油气盆地动态综合评价及勘探一体化体系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发展历史及现状,综合评价了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风险构成及最优化目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施了内部重组改制,建立起了“油公司体制“,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进行这一重大调整的过程中,无论是油气勘探工作还是油气生产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业绩良好.会上听了各位青年石油勘探家的发言,深感人才辈出.   ……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与东非诸国油气合作前景、风险及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东非油气资源及产业化现状,并对其未来的油气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总体看来,非洲油气资源及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的"西重东轻"之特点,但是随着近年来东非地区接连不断地获得油气重大发现,非洲地区的油气版图正在发生改变:东非油气产业发展将呈现出苏丹、南苏丹领跑,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马达加斯加等新兴油气生产国快速跟进的特点。并据此分析了我国与东非有关国家的油气合作现状、前景、机遇与风险,提出了我国与东非开展深层次油气合作的若干设想与建议,具体包括积极争取与新兴天然气国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的天然气投资及贸易合作机会,投资东非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巩固与南苏丹和苏丹的石油合作,创建我国与东非油气合作的基地等方式。  相似文献   

17.
油气生产场所是有爆炸火灾的危险环境。从电气防火安全距离,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用电设计,电器设备选用、安装、维护保养,油气生产场所防雷、防静电、安全接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消除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油气生产场所用电、防雷、静电等可能的电火花,杜绝油气生产过程中电气火灾(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8.
从70年代末,地矿部石油地质实验室就开始注意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解决油气普查勘探中遇到的油气生成理论与实际问题。十多年来,围绕油气生成的机制与动力学、油气源岩评价、油气资源预测、油气与源岩相关性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模拟实验研究。为一些国家重点油气勘探科研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常规油气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前沿领域,拥有相应的新技术新方法。三维地震技术,地质导向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方法,三维地震技术用于勘探评价;地质导向技术用于钻进过程中的钻头的井眼轨迹控制。  相似文献   

20.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层位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东、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类型及对油气成藏作用存在差异性,西部主要为早期形成的断裂,对油气成藏起遮挡作用,东部主要为长期发育断裂,对油气成藏起运移输导作用;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存在着差异性,东部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较西部断裂高,东部油气分布层位多,西部油气分布层位少;油气运移方向和圈闭类型存在差异性,西部油气主要发生侧向运移,圈闭为断层遮挡、不整合遮挡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东部油气主要发生垂向运移,圈闭为断鼻圈闭;油气成藏模式明显不同,西部为油气侧向运移,在构造高部位的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遮挡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中聚集成藏,东部为油气垂向运移,在断层下盘断鼻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