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下伏采空区的反倾山体变形破坏过程影响因素复杂\稳定性难以预判等问题,通过对采空区引发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现状归纳和工程地质分析,研究了反倾山体变形破坏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反倾山体采空变形破坏的形成机理,即反倾山体采空破坏效应可分为反倾坡体变形、采动荷载响应、采空应力调整、山体破裂演进和山体失稳破坏5个阶段。根据工程地质分析结果,建立反倾山体地质-力学模型,采用基于悬臂梁理论的极限平衡法,推导出反倾山体的采空失稳判据,并通过UDEC数值模拟软件,利用离散元方法,分析该类山体变形破坏特征,验证了反倾山体采空失稳判据的正确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道路交通开发的地质环境及可行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上论述了我国西部道路交通开发中地质环境基本特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可行性,并着重指出,地形复杂、地壳强活动、滑坡泥石流、冻土和风沙等灾害构成了交通开发中施工、养护的突出问题,部分干旱区源匮管矛盾尤为突出,但工程地质环境仍具可选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平坦地基上山区高填方路堤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地形地貌多变,地基条件复杂,高填方路堤的不均匀变形和失稳破坏时有发生.针对山区高路堤的基本特点,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平坦地基上高填方路堤的工程特性及不同填方高度、软弱地基厚度、填筑速率、压实度下山区高路堤的弹塑性固结问题,得出山区高路堤变形与破坏问题的规律.利用此规律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山区高路堤的变形与破坏形态,有效地指导实际施工.  相似文献   

4.
根据昆明某地特殊的地质环境、破坏性的工程活动及房屋建造开裂变形后进行勘察所获得的丰富翔实的工程地质资料,对该处房屋建筑变机理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从工程地质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出发,认为现代工程地质学是该学科发展的新阶段,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3次重大飞跃,形成了环境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学、城市工程地质学、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预测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从而构建了现代工程地质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系统分析方法、反馈—控制方法、模型方法等现代工程地质学技术方法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数字工程地质、随机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现代工程地质学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和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工程地质自身的特征及应用系统工程地质(SEG)研究岩土工程的基本原则,探讨了SEG在工程地质勘探方面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室内围岩物化分析和力学试验,深入研究了围岩变形力学机制和破坏机理.根据新奥法施工原理,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将围岩复杂的变形力学机制转化为单一的变形力学机制,使该工程得到了有效治理.取得的技术经验推广应用于该矿井其它失稳破坏工程,均获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
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室内围岩物化分析和力学试验 ,深入研究了围岩变形力学机制和破坏机理 .根据新奥法施工原理 ,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 ,将围岩复杂的变形力学机制转化为单一的变形力学机制 ,使该工程得到了有效治理 .取得的技术经验推广应用于该矿井其它失稳破坏工程 ,均获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岩溶隧道施工地质工作方法,给出了岩溶隧道施工地质工作的程序和内容:根据各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因素对隧道施工影响程度及诱发环境问题的程度等,将岩溶隧道复杂程度分为A级、B级、C级进行管理;针对不同复杂程度的分级、不同类型的地质问题,将超前预报工作分为A级、B级、C级3个等级,并选择不同的预报方法和手段进行预报;最后根据预报结果,进行灾害评估,提出灾害预警和工程措施的建议意见,供岩溶隧道优化设计和施工参考.该方法体系在宜万铁路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掌握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沿线区域工程地质环境,查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建设施工和通车运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归纳总结各阶段勘察设计、科研专题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工程地质环境,系统分析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铁路减灾选线原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工程对策建议,施工和运营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研究重点。研究结论表明:1)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具有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敏感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侯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等六大工程环境特征,也是面临的六大挑战。具有工程建设环境极其恶劣、铁路长大坡度前所未有、超长深埋隧道最为集中、山地灾害防范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五大工程建设难题。具有高原高山峡谷区地理数据快速准确获取难、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评估难、超级工程与物流保障难、生态环境风险大、重大工程建设及防控风险大等“三难两大”风险。2)研究区域属大型滑坡、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山地灾害的集中区和易发区,并且各类灾害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易形成链生性灾害;研究区域内的活动断裂与高烈度地震、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压涌突水等多场耦合下的深埋隧道重大不良地质发育,影响和制约铁路工程选线及工程建设;3)采用“空天地”综合勘察手段,查明研究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通过采用隧道穿越方式绕避大型复杂的浅表地质灾害、采用减少埋深、缩短长度、傍山靠河、走行于相对低温廊道、避开长大水平径流区等针对性工程措施,可有效应对浅表层及隧道不良地质问题。4)本研究成果可指导川藏铁路建设施工运营,也可为滇藏、中尼等铁路的勘察设计及建设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环境工程地球物理技术含重力勘测、磁法勘测、电法勘测、电磁法勘测、浅层地震勘测、面波勘测、探地雷达勘测等,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遥测系统)亦可视为广义的地球物理技术,这些技术建立在位场、波动场、电磁感应及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其仪器软硬件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已成功地应用在环境岩土工程、灾害地质调查与监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测、矿山隧道及洞穴调查、海洋与冰雪层调查等各类土木工程的勘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上瑞国道主干线邵阳--芷江段高速公路工程选线过程中,初步查清了工程沿线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定性和模糊数学定量评价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北、中、南线等3种路线方案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优劣及其对工程选线的影响,结合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综合因素分析评价,以南线方案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最优,道路工程效益及社会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已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灾害意识和防灾技术水平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独特的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等条件,中国西部地区一直是水灾害频发的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传承和创新了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在应对高坝泄洪与防洪安全、高坝工程结构安全、山洪泥沙灾害与滑坡防治、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山区水灾害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有:1)开发细观实验与模拟技术,揭示了高坝水力学复杂水流现象的细观机理,建立了更加可靠的判别准则和计算方法,形成系统的细观水力学体系,并创新地提出了多级泄洪原理与技术;2)原创性地提出了地质力学模型破坏模拟与综合法试验新技术,揭示了高坝工程整体结构安全响应机制,建立了能够准确反映受复杂地质环境及超标洪水等因素影响下高坝-坝基-库水整体结构安全评价体系;3)揭示了山洪与泥沙共同作用下“小水大灾”机制,提出了特大山洪泥沙灾害“降阶防控”技术,将山洪泥沙灾害致灾不确定性降到可防控范围;4)引入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设备与技术实现了滑坡变形监测从“点、线、面”拓展到三维空间整体,提升了水动力型滑坡的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以及灾害应急响应能力;5)针对滑坡-堰塞坝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变异性大的问题,提出了滑坡-堰塞湖分类应急处置与综合治理技术;6)针对西南地区地理、生态与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需水配置和过鱼、梯级水库水温预测成套方法和低温水控制、高坝泄水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的预测与调控等一整套维护水生生物生境的关键技术,将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从工程局部及单一水环境领域,拓展到山区流域整体系统并形成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科学技术体系。最后,针对中国西部山区河流水灾害的特点以及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需求,提出了变化环境下的水灾害形成与演化、耦合致灾机理与临界判据、水灾害动力灾变机制与演化过程、突变河流的生境-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灾变河流的生态演变机制和新平衡态、水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基础大数据库与云平台、水灾害流域协同管理与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山区水灾害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技术问题,有助于促进下一步防灾减灾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已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灾害意识和防灾技术水平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独特的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等条件,中国西部地区一直是水灾害频发的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传承和创新了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在应对高坝泄洪与防洪安全、高坝工程结构安全、山洪泥沙灾害与滑坡防治、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山区水灾害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有:1)开发细观实验与模拟技术,揭示了高坝水力学复杂水流现象的细观机理,建立了更加可靠的判别准则和计算方法,形成系统的细观水力学体系,并创新地提出了多级泄洪原理与技术;2)原创性地提出了地质力学模型破坏模拟与综合法试验新技术,揭示了高坝工程整体结构安全响应机制,建立了能够准确反映受复杂地质环境及超标洪水等因素影响下高坝-坝基-库水整体结构安全评价体系;3)揭示了山洪与泥沙共同作用下"小水大灾"机制,提出了特大山洪泥沙灾害"降阶防控"技术,将山洪泥沙灾害致灾不确定性降到可防控范围;4)引入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设备与技术实现了滑坡变形监测从"点、线、面"拓展到三维空间整体,提升了水动力型滑坡的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以及灾害应急响应能力;5)针对滑坡-堰塞坝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变异性大的问题,提出了滑坡-堰塞湖分类应急处置与综合治理技术;6)针对西南地区地理、生态与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需水配置和过鱼、梯级水库水温预测成套方法和低温水控制、高坝泄水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的预测与调控等一整套维护水生生物生境的关键技术,将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从工程局部及单一水环境领域,拓展到山区流域整体系统并形成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科学技术体系。最后,针对中国西部山区河流水灾害的特点以及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需求,提出了变化环境下的水灾害形成与演化、耦合致灾机理与临界判据、水灾害动力灾变机制与演化过程、突变河流的生境-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灾变河流的生态演变机制和新平衡态、水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基础大数据库与云平台、水灾害流域协同管理与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山区水灾害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技术问题,有助于促进下一步防灾减灾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萝卜岗隧道为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库区公路复建工程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开挖过程中遇到浅埋段变形、岩体破碎带、地下水、岩爆等多种地质问题,极大地增加了隧道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影响了施工进度及施工安全。针对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采用了适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技术,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制定相应的施工预案,较好地解决了隧道存在的复杂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某综合楼工程为例,对拟建场地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勘察研究,并结合工程的上部结构设计要求,对拟建场地桩基持力层的选择和承栽力的确定中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软土地基条件下的高层建筑桩基础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工程范例。  相似文献   

17.
深基坑开挖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基坑开挖引发许多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降水形成局部漏斗,造成不均匀地面沉降;开挖导致基坑壁侧向位移,使周围建筑物发生整体倾斜或局部拉裂。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支护体和周边建筑等,对深基坑开挖的影响。提出了在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影响因素众多的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原始数据等基础资料为基础,对某城市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将工程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作为划分适宜性分区的依据。分析可知,此地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砂土液化、软土震陷、沉降变形、渗透变形、地基稳定、基坑稳定和围岩稳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工程地质问题赋权重,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适宜性评价分区图,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划分为 4个等级: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差与适宜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地质勘察阐述了拟建的索河渡槽及退水闸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其工程地质条件做出了评价,提出了施工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原有勘察的基础上,根据施工所揭露地层的实际情况,对工区进行了施工阶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围岩分类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根据其地质条件、水文、建筑物性质对各建筑物区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对施工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测,提出了解决其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及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