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变色涤纶仿麻织物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新型产品,根据涤纶仿麻织物的特点,从原料、捻度、经纬密度、组织、上机工艺等方面进行设计,配合相应的后整理技术,使得织物具有湿热传递快、透气性好、穿着凉爽、肤触柔软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涤纶双面麻织物的后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5.
涤纶长丝为主原料的仿毛仿丝仿麻织物的开发(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涤纶长丝织物织造生产工艺的比较目前全国各地涤纶长丝织物的生产,采取了不同的织造设备和工艺路线,各有所长,效果亦异.现将国内一般采用的设备和工艺(以仿毛织物为例)列于表1.对表1所列的各类设备和工艺对比说明如下.3.1 第一类传统的棉型轴经整经机、并轴式浆纱机其生产难度最大.原因是棉型的浆纱工艺系并轴与上浆同时进行.轴与轴间的纱片张力不匀是先天形成的;上浆过程中经纱必有滚绞、重叠和排列不匀.加上原丝是无捻的复丝,热缩性大,易生静电,故上浆中经丝粘连,分绞困难.浆膜受损,张力、排列又不匀,使浆纱大量断头,绞头严重,质量、车速皆难于提高.实践证明,该工艺已属落后.  相似文献   

6.
阐述以涤纶长丝为主原料的仿毛、仿丝、仿麻织物的开发前景、开发途径和动向,比较了各种织造生产工艺,介绍了简易有效的国产化织造工艺和染整工艺。  相似文献   

7.
8.
涤纶双面麻织物的后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卫 《印染》1999,25(4):32-33
介绍涤纶仿麻织物--双面麻的后整理工过程,并对起绉、碱减量、成品定形几道关键工序进行了重点总结。  相似文献   

9.
10.
陈香云  张毅 《新纺织》2005,(1):21-23
本文从原料选配、组织结构设计、密度紧度设计及后整理方面介绍了涤纶仿麻织物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结子线信纺麻产品的规格,特征及主要生产工艺技术,为长丝织造厂的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涤纶仿麻新产品珍珠麻绸的产品规格和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涤纶网络丝仿麻织物的摩擦性能,分析了纤维、纱线、织物组织结构等因素对涤纶网络丝仿麻织物起毛起球性能、耐磨性能的影响,研究并制定了提高涤纶网络丝仿麻织物摩擦性能的树脂整理工艺。对树脂整理剂浓度、处理液温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柔软剂浓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涤纶网络丝仿麻织物最佳整理工艺为树脂整理剂质量浓度50 g/L,处理液温度40 ℃,焙烘温度100 ℃,焙烘时间4 min,柔软剂质量浓度3 g/L;经最佳工艺整理后的织物在40 000次摩擦后的质量损失率由未整理时的12.13%下降到 5.34%,织物起毛起球等级由未整理时的1级提升到3~4级,并能基本保持织物原有的手感。  相似文献   

14.
冯伟英  费飞 《丝绸》1993,(8):41-43
从原料的选配和制作、组织的设定、捻度和经纬密度的选择及织物后处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仿麻织物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在实验遥基础上对涤纶长丝仿麻织物的精炼,预定,碱减量,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由此确定了的生产工艺赋予了仿麻织物良好的悬垂性及吸湿透气性,提高了织物的服用性能,达到了仿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庆  李茂松 《丝绸技术》1998,6(3):1-6,15
本文通过模糊数学以及多元统计的方法,对18块涤纶仿麻织物在KES织物风格仪上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数学分析,找出其规律性,从而对涤纶仿麻织物的风格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定。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异染型涤纶竹节丝与普通涤纶丝合股交织而成的偏麻织物的后整理工艺流程。讨论了异染原理,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异染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结子线仿麻产品的规格,特征及主要生产技术,为长丝织造厂的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姜波 《棉纺织技术》1999,27(12):27-28
衬衫面料在服装面料市场中占有很大比例 ,随着市场的发展 ,人们对衬衫面料的外观和服用性能都有了较高要求。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衬衫面料穿着舒适、手感柔软、透气性和吸湿性好 ,但保形性差、易起皱、不耐汗渍 ;以合成纤维为原料的衬衫面料具有强度高、色牢度高、不易起皱等优点 ,但是有手感硬、光泽似金属、透气性和吸湿性差、穿着不舒适、静电荷大易吸附灰尘以及吸附染料性能差等缺点。因此设计生产一种综合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优点的衬衫面料成为必要 ,仿麻衬衫面料的设计生产符合了这种趋势。1 织物设计1 .1 原料仿麻衬衫面料要求有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