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电网公司日前发布并开始实施《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等五项技术标准。这五项技术标准是我国1000kV特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的主要设计技术原则。  相似文献   

2.
特高压输电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交流特高压输电在大容量,远距离,限制短路电流方面所具有优越性,分析了特高压输电在线路建设成本,输电成本及占地费用等方面的优势,并指出我国电力系统在21世纪上特高压输电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高,空间电场容易造成附近居民生活空间的暂态电击现象,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和电网环保性。其中,民房金属晾衣架处暂态电击现象频发,是居民投诉的重点。为此,建立了1 000 kV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线路和金属晾衣架模型,分析了金属晾衣架上感应电势和感应电场的大小,并定量讨论了多种屏蔽线架设方式对晾衣架上感应电的降低水平和改善效果。研究表明:屏蔽线对改善线下金属物的感应电现象效果显著,最大降低72%;屏蔽线架设根数、与晾衣架的水平距离对改善效果影响较大。考虑施工和经济性影响,也提出了相应场景下屏蔽线架设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一次能源分布不均需解决能源长距离可靠经济输送问题,从我国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在湖北等省投运3年以来的设备运行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入手,论证了我国发展特高压工程技术的重要意义,并指出1 000 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可实现长距离跨区域稳定经济送电5 000 MW以上负荷,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能源长距离大功率经济输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电力与能源》2013,(5):475-477
锦苏±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苏州站投运过程中,发生失谐保护频繁发信事件,通过对失谐保护原理、保护逻辑、动作过程等深度分析,指出6次谐波分量的影响是主要原因。提出在建设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时,需要吸取失谐保护频繁发信事件的教训,实时检测交流系统谐波电压状况,紧密监视直流偏磁对电网的影响,排查隐患消除缺陷。建议针对失谐保护频繁发信案例,深入研究换流变充电励磁涌流对交流系统谐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经济、环境及电力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论证了在我国建设以1000kV特高压电压等级为主网架的大容量、远距离输变电工程,对实现我国电网发展规划“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总体目标,改善电网结构,增强电网技术含量,节约输电通道资源,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在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中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论证了在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影响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电磁环境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以及可听噪声等因素的产生原因和分布特性,并归纳了如GIS技术、站内布局优化等控制电磁环境影响的措施.将特高压变电站的电磁环境限值标准、实测数据与超高压变电站进行比较,得出了特高压变电站电磁环境与超高压变电站基本相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特高压输电线路与超高压输电线路平行架设及交叉跨越情况下的工频电场特性,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平行架设及交叉跨越时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平行架设时输电线路的间距、对地高度以及相序对工频电场分布特性的影响;交叉跨越时输电线路的交叉角度、对地高度以及相序对于工频电场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以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导线对地高度对工频电场影响较大,随着交叉角度及线路间距的增大,两种架设情况下导线下方工频电场幅值逐渐减小,错序排列时线路下方高场强区域较少。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采用合闸电阻的必要性和合闸电阻阻值的选择问题。结果表明,特高压交流系统由于限制要求的提高,必需采用合闸电阻限制过电压;合闸电阻阻值应选择在1~2倍线路波阻抗范围内,且较长线路采用较低阻值而较短线路采用较高阻值的合闸电阻,更有利于过电压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特高压输电线路下方工频电磁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前苏联特高压输电线路为模型,利用CDEGS软件包对影响线路下方地面以上的工频电场的对地高度、相间距离、分裂导线的根数、分裂间距、子导线直径等各种因素进行了仿真,得出升高相导线对地高度、减小相间距离、减少分裂根数、缩短分裂间距、选择小截面子导线均可以减小地面场强,其中提高输电线路对地高度的效果最明显。另外,还提出在相导线与地面之间安装屏蔽线的方法,并对架设2、3、5和7根屏蔽线的情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安装屏蔽线能明显地减小地面场强。  相似文献   

11.
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线下电场强度改善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杆塔高度,即提高导线对地高度,是控制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地面电场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特高压线路跨越距离长,若大范罔地提高杆塔高度,将会较大地增加工程成本。特别是在某些环境敏感区域,当杆塔高度降低以后,由于导线对地距离减小,地面电场强度增大,有可能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因此研究降低线路地面场强的措施,如架设接地屏蔽线等方法.是交流特高压工程中急需考虑的技术问题。主要针对屏蔽线的不同架设方式对线路地面电场进行计算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屏蔽线架设方案下的场强水平,提出最优的屏蔽线架设方案。  相似文献   

12.
特高压电网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建设特高压电网已成为解决电网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而限制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过电压水平,合理选择绝缘水平是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关键课题。从工频过电压、潜供电流、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和绝缘配合这几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特高压交流电网的过电压与绝缘配合问题。分析认为,特高压交流输电在过电压及绝缘配合具有特殊性,但通过合理配置相关设备、优化线路和变电站设计可以满足要求,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内燃机车新型交流辅助传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采用变频驱动的内燃机车新型交流辅助传动系统方案 ,并结合该方案的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结论是 :采用变频驱动的内燃机车新型交流辅助传动系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值得大力推广。最后 ,结合开发过程的体会 ,指出内燃机车辅助传动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实现内燃机车交流辅助传动的几种方案,并分别就DF7E型调车机车、NJ1型交流传动机车、DF5改进型调车机车及6000马力(4300kW)交流传动机车的交流辅助传动系统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一种采用逆变器驱动的新型交流辅助传动方案。  相似文献   

15.
陈轩  陈颖 《能源工程》2010,(4):14-17,22
利用matlab软件对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进行了详细的仿真研究,分别介绍了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程序的具体模块,并采用算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避雷线对输电线周围电磁场没有太大影响,而导线对地高度越高,地面附近的电场强度越弱。由此结果可见,采用增加导线对地高度等措施可以减小输电线路下的工频电场。仿真结果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凭借其在远距离输电上的优势而成为我国特高压发展的重要方向。局部地区电力走廊紧缺,使交直流同塔架设输电线路成为必然。当交直流导线同塔架设时,将在导线间产生很强的电磁耦合。主要研究特高压直流线路故障对同塔架设交流线路过电压的影响。根据规划中的锡盟—上海交直流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相关数据,采用电磁暂态程序建立了详细的直流换流站模型以及交直流同塔架设输电线路模型,研究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对同塔架设的超高压交流线路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故障类型、运行工况、耦合段线路长度、耦合段位置等因素对交流感应过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流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幅值在交流线路绝缘水平允许范围内;直流发生接地故障时,交流线路通过耦合作用在直流故障弧道产生潜供电流。分析了交流线路不同换位方式对直流线路潜供电流的影响,并对限制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DF8CJ型交流传动货运机车辅助传动系统的四种方案进行了全面比选 ,最终确定了最合理的方案 ,并据此进行了施工设计。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ast 20 years, China's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 but so has the country's power industry.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grids, which include HVAC and HVDC transmissions, regional power grids and grid interconnections, several important operational issues, e.g., stability problems that China's power grids face, new technologies for increasing transmission capacity, and stabilizing the grids, and so on. Under the constructed UHVAC and UHVDC, some pilot projects and planned future development of UHVAC and UHVDC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 also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