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牛心坨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高凝稠油油田,先后经历天然能量开采和注水开发2个阶段.针对油藏治理前存在的开发矛盾和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动态分析及水淹规律、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采取注采结构调整、针对性措施挖潜及实施分层系调整等措施,提高了油藏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2.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36年,处于综合含水率达95%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采用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形及图像处理最新技术,建立了剩余油人布仿真模,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彩图11表1参31(孙焕泉摘)。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时.没有考埏油藏长期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和流雄参数的变化.采用不变的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导致模拟结果失真。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考虑了开发过程中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采用分阶段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开发实际情况。选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中的黑油模型,应用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以及PEBI网格划分技术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油藏进行高含水期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的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4.
本书集中反映了近几年科研技术人员对胜地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田开发及经营管理的研究成果。包括胜地油田特高含水期的滚动勘探开发、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监测、描述及挖潜、综合调整、堵水调剖、聚合物驱、井下作业、注采工艺、油气集输、计算机应用和油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厚油层内夹层分布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为原型建立了概念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夹层条件对韵律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夹层渗透性较差、平面分布区域较大、层间局部射孔不对应等条件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容易在靠近夹层底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夹层位于注采井之间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往往大于位于注入井或生产井附近;对于正韵律油藏,夹层的存在一般有利于开发,而对于反韵律油藏恰好相反。胜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考虑夹层的分布对历史拟合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牛心坨低渗裂缝性油藏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牛心坨油层长期采用一套井网注水开发.平面和纵向矛盾突出、层间动用差异大、措施挖潜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开展精细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基本摸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系开发、注水结构调整、有针对性措施挖潜及优化井下采油工艺技术等.实现了中高含水期油藏的高效开发,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其成功经验对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国内油田和海外开发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探索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油田高效、可持续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微观和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后认为,采取分层次、分规模剩余油分布研究策略有利于明确剩余油的优势潜力及挖潜技术方向,综合多学科定量化表征剩余油分布有利于降低预测的不确定性,为更精准表征剩余油需大力发展地震、测井及大型精细化数值模拟技术,微观上需建立更完善的仿真模型及更先进的饱和度测量方法,宏观上需加强天然能量驱动油藏及非常规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完善以多层状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为主导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改善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日成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36(10):170-172,11
目前大多数油藏的剩余油油藏数值模拟显示,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油田边部、渗透率较低的层以及井网不完善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的剩余油面积大,在大尺度粗化网格下也容易刻画;而在油藏中部剩余油富集量少、分布面积小,甚至不明显。研究首先通过对9种不同粗化算法对最终开发效果影响分析,认为线性流动边界算法误差最小。通过模拟网格的优化,选择采用剩余油面积的1/9作为网格大小进行剩余油模拟研究,该网格既可以满足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拟需要,又大大降低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9.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顶部富集型和夹层控制富集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上以侧缘微相富集型为主,纵向上多层油藏以非主力层富集型为主、厚层油藏以厚层顶部富集型为主。在矢量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胜坨油田开发实践,针对侧缘微相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平面相控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多层油藏非主力层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层系重组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厚层顶部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厚层协同矢量开发调整模式。矿场应用效果证实,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利用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进行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4%以上。  相似文献   

10.
胜坨油田潜力韵律层综合挖潜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翔 《试采技术》2006,27(1):11-14
胜坨油田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提高,剩余油分布越来越零散,潜力认识及措施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胜坨油田韵律层地质特点,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从储层研究、剩余油定量描述、井网调整、注采工艺配套等韵律层挖潜综合配套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西洼北部沉积体系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屯-海通集洼陷是东濮凹陷继承性发育的生油气洼陷之一,沉积了巨厚的下第三系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组合类型。该区多年勘探主要立足于洼陷周围的文留、刘庄、胡状集、庆祖集等主体构造,洼陷内仅发现局部出油气点。通过对该区沉积、构造演化史研究,并结合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认为下第三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浊流沉积体系、水下扇-盐湖沉积体系、冲积扇-盐湖沉积体系含油气性最佳。随着油田深化勘探及深层勘探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研究、总结柳屯-海通集洼陷内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的关系及其分布规律,并与圈闭分析相结合,对提高该区油气勘探效益,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吐哈油田中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吐哈油田3大主力油区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精细的储层预测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结合硼中子寿命、RST储层饱和度、CHFR过套管电阻率等先进测井技术和保压密闭取心等多项新技术求取井点及层内剩余油饱和度,并运用数值模拟和综合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剩余油在层内、层间、平面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韵律层内纵向上水驱油特征相近,扫油厚度系数都很高,水淹后挖潜余地很小;纵向上物性较差、吸水状况差的层,平面上非均质较强的区域以及同井之间区域,是现阶段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也是今后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储层、隔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沉积理论分析了河流-三角洲沉积砂体的平面非均质特点,总结出高含水期潜力层分布的沉积特征及5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原油中广泛分布,包含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综述了有机含硫化合物的分析测试,成岩作用阶段有机含硫化合物的生成,以及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油气中的来源和分布规律。有机含硫化合物在判识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的成熟度,示踪油气充注路径,应用于油源对比以及指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过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有机含硫化合物结构种类复杂,不同沉积环境和岩相以及成熟度的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组成有很大差异。油气形成和不同演化阶段中新有机含硫化合物结构的准确鉴定和单体有机硫同位素的测定,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及作用,建立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或指示剂。另外,不同地质条件下有机硫与无机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含硫化合物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桥口油田河道砂微相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桥口油田沉积微相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对河道砂微相储集层沉积特征包括岩性特征、粒度分布、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和储层非均质性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河道砂微相储集层在油田开发早期是主力油层,在目前油田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仍然是此类层,并提出剩余油分布的类型,以便为油田后期制定调整挖潜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辽河坳陷沉积体系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辽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很高的一个断陷,发育各种类型的沉积合体系和它们的组合类型,以缓坡瓣状河三角洲、陡坡扇三角洲和缓坡远岸水下扇、陡坡近岸水下扇含油性最佳;在各类沉积体系中,按含油丰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瓣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缓坡水下扇、陡坡水下扇,曲流河三角洲,滩坝和河流,该坳陷经过30年的勘探,开发,已建成中国第三大油田。80年代以来,在其淮海地区,陡上各凹陷的深层和古潜山的油气勘  相似文献   

17.
滨海斜坡区沙一段砂体发育模式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骅坳陷滨海斜坡区由于受到多物源影响,存在沉积亚相类型多、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预测困难等特点。通过对该区开展地震地质精细预测研究,明确了古物源、水下低隆起和沉积相带对海域地区砂体发育程度的影响。以沉积古背景为研究基础,依据地震响应特征并结合地震多属性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地质模型,预测了砂体的发育模式。钻探结果表明,预测与实际吻合较好,证实该模式对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渐新世涠三段是该凹陷最主要的储集层,因此对其沉积体系发育规律的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研究区钻井岩心精细描述入手,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地震属性特征,确定了涠三段的沉积相并建立了断陷湖盆背景下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碟状—席状反射、前积反射、水道充填反射是涠三段最富砂的地震相。涠三段发育滨浅湖相、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4种沉积相类型。在滨浅湖背景下,受控于南缓北陡的半地堑湖盆结构,海中凹陷整体呈现出南北分异的沉积特征,表现为在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在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同时坡折带、断裂样式、沟渠古地貌等因素控制着来自三大不同方向物源的三角洲,南部企西隆起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并受坡折带控制在平面上划分出平原与前缘,中部涠西南低凸起物源受断裂控制在西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西北部万山隆起物源的沉积物通过远距离搬运在研究区西北侧湖盆边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19.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针对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提出了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方法。从露头,井剖面及地震层序分析入手,以沉积层序与生储盖的形成,演化及分布为主线,探讨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寻找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以渤海湾盆地和吐哈盆为实例,对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和河流环境中的层序地层学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于特低渗透储层剩余油的研究,多数采用核磁共振方法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对微观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定量分析的较少。为了确定扶杨储层不同开发阶段微观剩余油分布类型和状态,采用激光共聚焦以及光刻玻璃模型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方法研究扶杨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采用光刻玻璃模型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研究扶杨油层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成因,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研究扶杨储层天然岩心不同开发阶段各类剩余油分布数量,并研究了不同挖潜措施对各类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结果表明,扶杨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以簇状为主,占60%以上,随着岩心含水率的升高,部分簇状剩余油被注入水驱替,变为分布更加零散的柱状、油滴状、膜状和盲端状。改变驱替方向、周期性注入方式使簇状和柱状剩余油得到动用;增大驱替压差可以使簇状和油滴状剩余油得到动用;增大驱替液黏度能够使这五种类型微观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