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承钢炼铁厂实行低[Si+Ti]冶炼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初步实现了低[Si+Ti]冶炼,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
高炉生产过程中铁水[Ti]含量与[Si]含量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生产对[Ti]含量有特殊要求的钢种时必须将铁水[Si]含量控制在0.3%以下.由于长期冶炼低硅生铁需要有良好的原燃料条件和较高的操作水平作为保障,一般高炉很难达到.实验证明,使用10~30kg/t轧钢铁鳞作为脱硅剂,采用投撒法在铁沟内进行脱硅的同时,脱[Ti]效率可以达到20%~50%.该方法在铁水[Si]原始含量大于0.4%时也能生产出特种钢要求的低[Ti]铁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降低生铁[Si]、[Ti]含量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降低生铁[Si Ti]含量的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并在承钢特殊的钒钛矿冶炼条件下,通过控制硅源、制定合理的高炉制作制度、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等几个方面降低生铁中[Si Ti]含量,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在承德钢铁厂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条件下,针对硅、钛还原过程的差异,分析了炉料结构、软融带结构、炉渣组成与生铁中[Si]/[Ti]值之间的定性关系,导出了[Si]/[Ti]值与炉渣碱度、(MgO)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本文可供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稳定造渣及炉缸热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天钢铁第三炼钢厂帘线钢LX72A生产实际,通过控制铁水[Si]、[Ti]等含量和实施转炉"双渣留渣"冶炼技术,实现了转炉出钢高拉碳、低[P]和低[Ti]的要求,减少了脱氧产物和Ti夹杂物。调整精炼渣系碱度和优化中间包流场,使盘条夹杂物达到CaO-Al_2O_3-SiO_2系相图塑性化控制目标,铸坯夹杂物尺寸由最大48μm降低到20μm以内。  相似文献   

6.
冶炼铸造铁时,在炉缸周壁上有大量石墨碳沉积使炉缸受侵蚀不多,因而能维护炉缸.当冶炼制钢铁,由于在[Si]<1%时,[Si]对石墨化程度的影响不大,此时炉缸的维护主要不是靠石墨碳的析出,而主要取决于铁液中固相包含物(TiC、TiN等)的性质和数量,在有强烈冷却条件下能形成保护层对炉缸维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长期冶炼钢钢铁的高炉有必要把长期加入含钛炉料列为延长炉缸寿命的技术措施.对低硅生铁的冶炼来说,降低[S]比提高[Si]的护炉作用更有效也更经济.从炉缸维护及最大经济效益出发,当炉缸受到较严重侵蚀时,认为下述制钢铁的平均成份是合适的:Si0.35,Mn<0.30,P<0.050,S≤0.025,Ti0.1~0.15.  相似文献   

7.
长钢9号高炉进行低硅冶炼操作,对生铁w[Si]稳定率(即铁水w[Si]在0.30%~0.50%的铁量与总铁量的比值)进行攻关。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控,探究合理的操作制度,提高富氧、高风温技术,增强炉顶压力等措施,生铁w[Si]稳定率达到了70.2%。这对降低吨铁能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分析高炉生产数据及铁渣复杂化学反应热力学,分析了铁水[Si]、炉渣碱度、炉渣中MgO含量、钛还原率等因素与铁水[Ti]的关系,结果表明,铁水中[Si]和[Ti]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提高碱度利于渣中CaO与TiO_2反应,降低炉渣中MgO的含量有利于降低[Ti]的还原率。要控制钛较低的还原率,必须进行低硅操作。  相似文献   

9.
《炼铁》2016,(2)
通过热力学计算与京唐两座5500m~3高炉低硅冶炼实践,分析了实现低硅冶炼的途径,讨论了影响[Si]的各个因素,结果表明:低硅冶炼必须在保证铁水质量的前提下,将[Si]控制在0.20%~0.50%。由于大型高炉具有风压高、富氧率高等特点,大型高炉炉腹煤气中CO分压高于小型高炉,从而更加易于实现低硅冶炼,同时焦炭和煤粉中的灰分是高炉内SiO_2的主要来源,通过喷煤降焦可以减少入炉的硅量,为实现低硅冶炼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唐钢4号高炉炉缸侧壁炭砖温度升高(最高达到557℃)的现象,除采取加长风口、钛球护炉、加强冷却强度、改善出铁组织等措施外,主要通过活跃炉缸,减轻铁水环流来达到护炉效果,而不过分依靠提高铁水[Ti]含量.其操作要点是,在未降低冶炼强度的情况下,将[Ti]控制在0.06%~0.08%、[Si]控制在0.35%~0.45...  相似文献   

11.
钱俞霖 《铁合金》1993,(3):11-15
本文在前人锰铁脱磷工作的基础上,基于[Si]与[C]、[P]之间的特殊规律,提出了技术上可行,经济效益较大的冶炼微碳低磷低硅硅锰合金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高炉操作者最经常的任务是保持炉况的长期稳定顺行和稳定的炉温。为了稳定好炉温,须对[Si]的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人们已习惯地认为[Si]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很少有人提出过异议。但生产实践特别是优质低硅低硫炼钢生铁的冶炼表明:[Si]的分布往往偏离正态分布而出现“一头沉”的现象,即在冶炼低硅铁时,在低温侧特别是靠近其控制下限(例如0.2%)处,其频数比按正态分布理论计算值低;而在高温侧(例如[Si]>0.5%)却相反。同时,与频数极大值相对应的[Si]值较其均值偏低,好象频数分布的“重心”向低温侧偏移,不再对称于其均值了。在冶炼高温铸造铁时,我们有意识地控制[Si]不超过某一上限(例如不允许出Z_(30)),此时,也会出现频数分布“重心”向控制的高温侧偏移的情况,也就是说[Si]的实际频率分布对正态分布而言产生了“畸变”(见附图)。  相似文献   

13.
莱钢1#750 m3高炉从2007年2月19日开始炉缸二段水温差、炉皮温度异常升高,通过采取降低冶炼强度,提高铁水[Si]、[Ti]含量,控制水温差参数,对局部温度升高部位进行灌浆处理,风口喂线等一系列护炉措施,有效控制了炉缸部位水温差,安全生产到2007年8月14日停炉大修,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装料制度是当前高炉炼铁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也是影响高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承钢4#高炉为了改善经济技术指标,改变了原有的"中心加焦"布料制度,率先在全国钒钛矿冶炼高炉中优化"平台+漏斗"装料制度,实行"大α角、大矿角、矿焦同角、大角差、大矿批"技术。并探索了相匹配的送风制度和低[Si+Ti]冶炼优化措施。实施后,有效提高了煤气利用率,降低了燃料消耗。  相似文献   

15.
以承钢一作业区高炉生产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强入炉原燃料的管理、上部装料制度与下部送风制度相结合、优化热制度、造渣制度、炉前出渣出铁制度等措施,达到了高炉煤气流稳定、操作炉型合理的目的。坚持"低硅钛"冶炼的技术方针,铁水中的[Si+Ti]控制为(0.4±0.1)%,铁水温度为(1 470±15)℃,在保证炉缸热量充足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炉渣黏稠的问题,实现了高炉钒钛矿强化冶炼,经济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喷煤高炉的实际情况,进行热力学计算并分析了高炉铁水[Si]还原的机理。同时,根据现场统计数据,论证了对低硅冶炼影响的条件;并得到了高炉大喷煤及其相关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低钛生铁的高炉冶炼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生铁中的钛源,生铁降钛途径及林钢高炉冶炼条件下钛的还原情况,介绍了冶炼低钛生铁([Ti]≤0.03%)采取的精料,低硅操作,高风温,合理造渣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三铜炼铁厂4号高炉低硅冶炼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创新操作理念,优化渣相,完善上、下部操作制度、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月平均[Si]最低降低到0.23%,并长期稳定在0.25%左右,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燃料比降低到500kg/t以下,为集团公司的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炼铁厂推广低硅冶炼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波  王建 《钢铁钒钛》1992,13(4):13-19
研究了深还原工艺影响Si,Ti过还原的因素,提出了抑制Si,Ti过还原的措施。研究表明:终点温度、渣中(FeO)含量、工艺操作制度和熔炼时间是影响Si,Ti过还原的主要因素;要使[V]/[Si+Ti]>0.5且钒还原率ηv>70%,必须保持终点温度1610~1650℃,渣中熔清(FeO)2%~4%,且在还原后期加入氧化溶剂以提高氧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研究超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35W230冶炼过程中[Ti]的来源和变化趋势,确定了冶炼过程中[Ti]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即渣中(TiO2)还原成为[Ti]进入钢水,和硅铁合金中杂质Ti元素进入钢水。同时确定了影响渣中(TiO2)含量的主要因素,即铁水[Ti]含量和转炉铁矾土加入量。通过选择[Ti]质量分数约为0.02%的低钛铁水,并降低转炉铁矾土加入量至300 kg/炉,与铁水[Ti]质量分数约为0.04%、铁矾土用量约600 kg/炉相比,成品[Ti]质量分数从0.004 43%降低到0.002 5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RH铝脱氧工艺,钢水脱碳时,加铝预脱氧至0.02%~0.03%,加入硅铁进行脱氧和合金化,利用钢水中的氧去除硅铁合金带中的[Ti],再加入铝丸和电解锰,最终使钢水中的[Ti]质量分数达到了0.002 10%。铸坯全氧质量分数试验炉次为0.001 1%,与正常炉次0.001 0%相差不大。性能上铁损P15/50降低了约0.07 W/kg,磁感J5000提高了0.004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