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营养源对茶薪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五种碳源、五种氮源在四种不同浓度下对茶薪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的浓度为0.03g/mL时,葡萄糖为最好碳源,其次是蔗糖和淀粉,甘油和乳酸均不能用作碳源,当碳源的浓度为0.05g/mL,0.07g/mL,0.09g/mL时,淀粉为最好的碳源,在四种氮源的浓度梯度下,蛋白胨为最好的氮源,其次为硝酸钠、硝酸铵、硫酸铵,尿素用作氮源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2.
以蛹虫草CM2品种为供试菌株,蛹虫草子实体的产量及虫草素含量为指标,以麦粒为基础培养基,添加5种不同碳氮源,观察对蛹虫草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种碳氮源中蔗糖和蛋白胨最有利于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子实体在100g培养料中产量分别为57g和55.67g.虫草素含量分别高达15.76mg/g和14.32mg/g. 相似文献
3.
利用间歇实验对不同碳源、氮源及碳氮质量比值对产氢细菌RF-9的发酵产氢行为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葡萄糖和玉米浆+酵母膏复合物是产氢菌RF-9发酵产氢较理想的碳源和氮源.碳/氮(mC/mN)质量比值对菌株RF-9的生长发酵产氢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mC/mN比值的逐渐加大,菌株RF-9的生长及发酵产氢性能也逐渐提高,当mC/mN为5.5时,葡萄糖利用率最大93.3%,产氢菌株RF-9的释氢量和生长量也达到最大,分别为135.9 mmol/L和0.723 g/L,发酵液相末端产物总量相应地达到最高5 850.8 mg/L,其中乙醇和乙酸是主要的可溶性代谢产物,pH降为最低3.36.当mC/mN>5.5,随着mC/mN比值的继续增加,菌株RF-9的生长发育及代谢性能表现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进顶空法批量试验, 分别对比铵态氮、 硝态氮及混合氮源在有无碳源共同处理时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 与无碳源处理相比, 碳源共施处理促进含沉水植物的微宇宙对不同氮源的净化效果, 有碳源处理的TN 去除率分别较无碳源处理提高了53. 07%(铵态氮)、 39. 66%(硝态氮)、 50. 57%(混合氮源)。促进植物对氮源的吸收是外碳源强化微宇宙对氮源净化效果的主要机理之一。与氮源单独处理相比, 碳源氮源共施处理植物氮吸收量分别增加了56. 26 mg/ g(铵态氮)、 48. 58 mg/ g(硝态氮)、 35. 80 mg/ g(混合氮源)。改变环境条件从而影响氮源的迁移转化, 是碳源影响氮源去除效果的另一机理。因此, 改变水质、 改变迁移转化途径、 促进植物吸收是外碳源促进氮去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前体物质和碳氮源补加策略对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SYAN7发酵生产L-精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24h后添加前体物质谷氨酸,以初始硫酸铵质量浓度20g/L,分别于24、48h补加20g/L硫酸铵的补氮方式,和以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100g/L,分别于24、48、72h均匀添加葡萄糖,使总糖质量浓度达175g/L的补碳方式,摇瓶发酵96h后,L-精氨酸产量最高达37.8g/L。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在羊乳中添加酪蛋白、乳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等物质对LactobacillusPlantarumL69发酵羊奶过程中的酸度、pH、活菌数及产ACE抑制肽的影响,确定了4种物质的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酪蛋白、乳糖、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的添加量分别为0.2%、0.7%、O.9%、0.5%时,发酵乳中ACE抑制肽的抑制率分别达74.5%、76.36%、89.12%、88.709/6;酸度和pH是呈负相关性,而活菌数和ACE抑制率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检测天然冬虫夏草和人工培养菌丝体的多糖含量,以及振荡培养和氮源对菌丝重量、多糖的影响,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天然冬虫夏草和菌丝体中多糖含量,菌丝干燥后直接称重,结果发现菌丝体中多糖的含量高于天然冬虫夏草,但差异不明显,振荡培养在一定时间内使菌丝重量增加,却使菌丝多糖减少,不同氮源对菌丝重量和多糖均产生影响,较适宜的氮源为硝酸铵。因此,为保证多糖的含量,应控制振荡培养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氮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整培养基中氮源的含量,利用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coporium和Trametes versicolor对杨木木片处理28 d,分析了木片的质量得率及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酵母浸出粉的用量为1 g.L-1时白腐菌对原料中的木素降解率最高,在氮源用量相同的情况下,白腐菌Phanerochaete chryscoporium比Tranetes versicolor降解木素的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离子辅助热丝化学气相沉积(PAHFCVD)装置,分别用甲烷和乙醇为碳源进行了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并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手段对沉积的金刚石薄膜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用乙醇制备的金刚石薄膜比甲烷制得的金刚石薄膜的生长率要高,膜的缺陷少、颗粒均匀。 相似文献
10.
11.
菌渣和牛粪联合堆肥中的氮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食用菌渣和牛粪为主要原料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不同原料比例、腐熟堆肥和外源菌剂的添加对食用菌渣堆肥中各种形态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各处理铵态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硝态氮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堆肥结束时,铵态氮的下降幅度随菌渣含量减少而减小,硝态氮的增加幅度随菌渣含量增加而增大.有机氮变化与总氮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菌渣比例增加,有机氮与总氮损失增大.与无添加剂的处理相比,堆肥结束时添加腐熟堆肥和纤维素降解菌的处理有机氮分别增加了35%和47%,总氮分别增加了28%和41%,表明腐熟堆肥和纤维素降解菌剂能够增加食用菌渣堆肥的有机氮含量,具有一定的氮素固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碳源对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碳源对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采用“两级UASB-缺氧-好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晚期渗滤液.系统进水COD质量浓度为4.3g/L左右,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2.8 g/L,故COD与氨氮质量浓度之比很低,为1.5左右.首先在UASB1中实现同时反硝化与产甲烷反应,一部分COD在UASB2中进一步去除,在A/O反应器中利用残余COD进行反硝化以及NH4+-N的彻底硝化.试验结果表明,未投外加碳源时,原水中可降解COD几乎全部作为一级UASB的反硝化碳源被利用,A/O池缺氧段反硝化碳源不足.在A/O池的A段投加相当于1 g/L COD质量浓度的无水乙酸钠作为电子供体促进反硝化后,由于反硝化产生大量的碱度,补充了硝化所消耗的碱度,使pH值维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可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亚硝态氮累积率由未投加碳源时的20%提高到87%,系统出水氨氮质量浓度为0.01 g/L左右,氨氮的去除率也由未投加碳源时的92%提高到99.6%.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方法在Si(100)片上沉积200nm的ZnO薄层作为籽晶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常压下在籽晶层上生长ZnO晶体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合晶体生长机理讨论和分析影响ZnO微纳结构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源气氛浓度是影响ZnO形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LiFePO4表面碳包覆方法中碳源的碳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热重分析(TG-DT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磷酸铁锂碳包覆工艺中不同碳源的碳化过程以及碳化产物的形貌特征.实验选取了抗坏血酸、蔗糖、葡萄糖、醋酸纤维、环糊精,以及酚醛树脂等几种有机物作为碳源,根据测试结果结合不同类型碳源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了不同类型碳源的碳化过程及其碳化产物的形成.围绕磷酸铁锂的电极过程的需要,对碳源的选择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主要研究了非蛋白氮对选育的山芋淀粉渣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生长的影响。采用选育的扣囊拟内孢霉 K991株、产朊假丝酵母 C986株、绿色木霉 T995株混合发酵山芋渣生产单细胞蛋白 ,结果表明适宜的非蛋白氮可有效促进不同发酵方式中菌株的生长。尿素添加量在质量分数为 2 .5 %时对扣囊拟内孢霉 K991单菌株生长有利 (7.7× 1 0 8个 /g) ,在质量分数 2 %对产朊假丝酵母 C986单菌株生长较好 (1 .2× 1 0 7个 /g)。多菌株混菌发酵好于单菌株发酵 ,尿素或硫酸铵添加量均在质量分数为 2 .0 % ,产朊假丝酵母 C986菌数和产品蛋白含量较高 ,分别为 7.0× 1 0 7个 /g和 2 5 .82 %。 相似文献
17.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廉翔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25(1):41-43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节能、环保型的新型空调系统,但此项技术的应用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对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提出了减少影响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纯铁,T_8钢、45~#钢氮离子注入层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纯铁和T_8钢的显微硬度值均随氮离子注入剂量的提高而提高,纯铁和T_8钢中铁素体的点阵常数均随氮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大而增大.淬火马氏体组织的45~#钢的显微硬度则随氮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下降,并且有ε-F_(243)(C.N)化合物析出.离子注入使残余奥氏体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ρ(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的质量浓度.除此之外,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OC和EC的来源及其来源贡献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暖期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0.69±61.86)μg/m3,其中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91±12.02)、(5.03±2.58)μg/m3,分别占PM2.5的24.16%和5.55%;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37±6.05)μg/m3,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浓度的37.27%.PM2.5中OC和EC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它们来源相同,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量达44.70%,成为OC、EC的重要来源.因此,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将成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