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冉倩  齐羚  崔岳晨  常碧云   《中国园林》2021,37(12):104
以天津市西井峪村为例,在前期微气候实地观测和 数值模拟的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以山水格局特征与微气候 舒适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及适应性设计机理为基础的参数因子指 标,进一步结合舒适度评价和选取控制性形态参数因子,与参 数化的形态生成算法耦合,利用Grasshopper和R语言编程 设计工具来编写交互推演的山水格局逻辑建构过程,通过设定 传统村落山水格局目标环境优化值,迭代计算输出符合要求的 形态关系组合图谱,通过Rhino建模平台进行图谱表达,并 初步构建交互平台,提出参数化辅助优化设计流程,为传统村 落保护改造和城市中的山水理想格局设计提供优化辅助设计策 略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山—水—城”的滨水立面天际线对感知滨水城市魅力,彰显城市历史风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无锡蠡湖湾滨水区总体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依托于GIS技术平台,以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城市天际线进行分段与分层提取,依此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与评估。通过多维度对比,从天际线轮廓线形状、平均转折点数、建筑高度的变化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城市天际线的量化评价及形态调控优化,为城市天际线定量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其他山水城市高度体系建构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水骨架是东方山水城市的空间结构基底,山水骨架建构是其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摆脱景观趋同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东方城市山水骨架的内涵及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应当凝练区域山水形态及城市山水格局特征,明确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然后进行城市山水骨架意象研究及建构探索。最后以山水资源丰富的蚌埠市为案例城市,探讨在总体景观规划阶段,如何理性与艺术相结合地建构城市山水骨架,提升山水城市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5.
山水城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门户既是城市的主要对外交通通道之一,又是城市的窗口地段,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结合江西省永新县城仰山地区的规划设计实践对山水城市门户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山水城市门户设计必须注重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将人工建筑与山水环境相呼应,并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信息,体现城市的特色与内涵;同时还应满足城市流通中多样化的功能要求,并借助山、水自然元素的引导,营造层次丰富、动态多样的城市节点空间.  相似文献   

6.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汪洋  赵万民 《中国园林》2007,23(10):54-56
生态空间控制是城市总体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以重庆长寿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探讨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敏感空间信息图谱的建构方法。以城市生态敏感空间识别与评价为前提,探讨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评价指标的选择、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等内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敏感空间信息图谱的构建方法并叙述了详细过程。结果表明可以借助GIS和RS进行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识别并构造其信息图谱,借助该图谱我们可以辅助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方向性拓展决策。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先生数年来对中国城市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颇有启发,并切中时弊,推动我们的城市研究。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和认识: 一、关于“山水城市” 先从“山水城市”谈起,我认为“山水城市”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城市是与山林水网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引领的新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城市设计过程之中,绿色城市设计在保持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呈现出全链条的数字化技术转型趋势,直面本土问题、探索方法创新的案例在各地设计实践中不断涌现。阐述了绿色城市设计的内在需求与诉求特征,在大量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凝练绿色城市设计的多维数字化模式,逐层递进地建构绿色城市设计的数字化方法体系,具体包括: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发展基础的安全设计方法,通过生态容量控制、雨洪安全等技术手段,谋求城市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城市环境友好发展格局的生态设计方法,主要采用生境网络、水生态处理等技术手段,营造城市生态发展的空间脉络;提升城市环境美丽发展体系的健康设计方法,采取对城市热、风、声等物理环境的优化、对植物群落的配置等手段与措施,塑造城市品质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探索绿色城市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反馈,并对其未来提升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复杂的城市空间现象,类型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本文以山水城市空间为载体,引入类型学研究方法,分析山水城市意象要素,从实用性空间、结构性空间和审美性空间三个层面探讨了山水城市空间类型及其形式表达,为现代山水城市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偏重于空间场所物质设计不同,空间叙事方法论更注重人的空间体验与感知过程。文章以山水要素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叙事方法论,分析山水要素在城市空间叙事中的角色与定位,探索山水要素在城市空间场域营造中的表达形式与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2.
在探讨城市滨湖地区水文特征的基础上,以水环境分析为脉络,从多层级视角建构水环境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适应性策略。强调从宏观山水流域、中观水网格局、微观水体优化3个层面对水环境进行分析,借助GIS、DEM、MIKE 21、物理环境模拟和三维建模分析等数字化方法的应用辅助城市设计,进而对滨湖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支撑。以杭州湘湖地区绿色城市设计为例,阐述了水环境适应性导向绿色城市设计的实际应用场景,旨在探索以水环境量化模拟为脉络,从定量分析视角出发寻求绿色城市设计的水环境适应性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顾力天  胡玲  高艳 《中国园林》2022,(S1):75-80
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景区是在清退的铁路采石厂、水泥工业和棚户区棕地上建设起来的,具有城市开放空间功能的景区,旧工业腾退出的城市棕地空间需要转变为回馈城市和市民的绿色生态空间。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选取古文、诗词、传说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南山山水风貌,充分利用模拟自然的堆山理水手法,修复了被工业破坏的山水脉络格局,由此建立起城市与风景区之间和谐的空间关系,让城市重回自然,再现镇江千年古城的山水脉络。  相似文献   

14.
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与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道建设与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多集中在区域绿道层面,缺乏对中心城区绿道的研究.中心城区是山水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研究山水城市视角下的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水城市与绿道网构建 (一)山水城市内涵 “山水城市”概念由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与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书信来往中提出的随着山水城市理论的不断发展,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山水城市做出诠释.  相似文献   

15.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城市设计的技术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变革不断演进.通过梳理城市设计时间线、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演化中的大事件、城市设计技术相关著作及期刊文献,自下而上地总结出120余个不同时期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并通过知识图谱将城市设计技术知识域矢量化,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演替关系,提出城市设计技术的基本分类.将八类城市设计技术的演化按照时间和技术迭代进行"纵切"解析,发现存在"八脉并行"的特征,每条脉络都经历多种技术方法的层层迭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集成、改良、分化、创新,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脉络特征,并得到"三阶迭代"的演进特征,即古典美学阶段、空间计量阶段、数字智能阶段.最后,在"三阶迭代"与"八脉并行"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市设计技术演进趋势展望.  相似文献   

16.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城市生态修复研究的时间发展与知识脉络,探寻城市生态修复研究时间的发展脉络,绘制了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分为3个阶段:2004年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景观、城市生态等;2005~2013年间,研究热点有物理活动行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等;2014年后,研究热点集中于人类福利、环境修复、气候变化、污染等。研究热点整理归类为4个方面:保护与管理、城市休闲与福利、河流演变、环境与人类。以期更好把握城市生态修复领域学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8,(10)
海岛型城镇作为山水城市的一种特殊类型,拥有独具海岛特色的山水空间环境。山、海等山水要素承载并见证着海岛型城镇数百年来的空间演替和文明起落,是海岛型城镇空间特色的重要来源。文章针对近年来海岛型城镇空间同质化、特色彰显不足等现实问题,以福建省东山县双东湖片区为例,在梳理现状山水要素与城镇空间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宏观尺度建构山—城—海秩序、中观尺度营造山水景观环境及微观尺度彰显山海人文内涵的海岛型城镇山水空间营造思路,并以城市设计为手段,从山海定势、山水营局、山水构景和山海创境四个方面提出海岛型城镇山水空间特色营造的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镇的山水空间特色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