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可控的以GMA为主单体的二元共聚物交联微球PGMA.考察了分散剂用量、搅拌速度、水油相比例、交联剂用量、NaCl用量等因素对成球性能、微球粒径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成球最佳条件.采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微球的化学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微球的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介质中加入电解质NaCl,采用悬浮聚合法并通过控制各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球形度极好、粒径在60~180μm范围内的交联微球PGMA.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主要单体,聚乙烯醇为分散剂,利用悬浮聚合方法制备出了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对微球的形貌、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油水比、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球呈多分散状态,中空结构良好,内、外壁光滑;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是控制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当油水比〉1:1.5时,成球性能受到影响,同时油水比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也有影响;引发剂用量为0.6%时有最高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分散聚合制备大粒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大小均一的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单体、稳定剂、引发剂及溶剂比对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外观形态进行了表征。当单体质量分数为29.52%,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质量分数为3.94%,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质量分数为2.36%,溶剂为乙醇时,制备得到平均粒径达到10.06μm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大小均一的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单体、稳定剂、引发剂及溶剂比对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外观形态进行了表征。当单体质量分数为29.52%,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质量分数为3.94%,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质量分数为2.36%,溶剂为乙醇时,制备得到平均粒径达到10.06μm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微球功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醚多元醇(635)及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为原料,在液体石蜡和CaCO3中进行反相悬浮聚合,制成了聚氨酯微球。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异氰酸酯与羟基的比例、聚合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成球的影响。用DSC法测定了微球的Tg、Td,测定了200℃下的失重率。通过BET法测定了微球的压碎强度、耐酸碱性及耐溶剂性。证明了用本法所合成的PU微球有较好的抗耐笥,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好的吸性能。  相似文献   

6.
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成孔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孔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以聚醚多元醇(635)及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为原料,在液体石蜡和CaCO3中进行反相悬浮聚合,制成了聚氨酯微球。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异氰酸酯与羟基的比例、聚合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成球的影响。用DSC法测定了微球的Tg、Td,测定了200℃下的失重率。通过BET法测定了微球的压碎强度、耐酸碱性及耐溶剂性。证明了用本法所合成的PU微球有较好的抗耐性,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9,(2):143-148
为制备大粒径(接近20μm)、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PS种子微球,再经过多步种子溶胀策略实现制备目标。讨论了多步溶胀过程中稳定剂聚乙烯醇(PVA)浓度对PS微球的粒径和单分散性Cv的影响,以及阻聚剂NaNO_2对聚合过程中二次核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PS微球粒径为(3. 15±0. 13)μm,在种子溶胀过程中,随着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加入NaNO_2可有效抑制二次核心生成;经三步种子溶胀最终制得平均粒径为18. 76μm、变异系数为0. 209的PS微球。  相似文献   

9.
磁性PF微球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缩合聚合法制备出PF凝胶,并在此基础上以共沉淀法合成出磁性PF微球,该微球呈珠状,平均粒径为10-20nm,具有较大的蛋白质固载量,可作为载体对多种酶及蛋白质加以固定。结果表明:当PF凝胶的制备条件为:对笨二酚11.1g、甲醛30mL和盐酸4mL时,所制PF凝胶的蛋白固载量最大;当磁性PF微球的制备条件为:PF凝胶添加量2g,pH值在3—4之间,固定时间2h,磁性PF微球能取得最高的蛋白固载量,同时研究了磁性PF微球的磁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将天然纤维素溶于离子液体中,制成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并以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为原料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纤维素微球.讨论了纤维素种类和质量分数、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与导热油体积比、搅拌速度和制备温度对纤维素微球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的棉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以导热油为分散相,V(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  相似文献   

11.
在微分隔区内可形成均分散颗粒的观点指导下,设计了在胶束溶液中制备尺寸为微米级的CaCO3均分散颗粒的新方法。探讨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及金属离子浓度对沉淀形貌的影响,并给出方形及球形均分散颗粒的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一步法和预处理法用硅烷偶联剂处理SiO2粒子,并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二氧化硅/聚苯乙烯复合粒子,对其接枝率、包覆率、形貌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测试表征.预处理法制得样品的接枝率和包覆率高于一步法,两种方法制得的复合粒子尺寸相近,直径大约在2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偶氮对2-脒基丙烷盐酸盐(V-50)为引发剂通过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尺寸均一的阳离子聚甲基苯乙烯(PMS)胶乳粒子。详细讨论聚合条件,如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离子强度、搅拌速度对聚合速率、粒子尺寸及分布的影响。最终获得制备单分散无乳化剂阳离子型聚甲基苯乙烯乳粒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草酸氧钛锶均分散胶体的形成条件,对影响颗粒形貌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找出了形成均分散胶体的条件范围并优选出较佳制备条件。对于这种均分散胶体的工业化生产工艺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5.
以天然二氧化硅粉体为原料,采用氧气-乙炔火焰球化法制备球形二氧化硅。实验中选取燃烧气体参数:乙炔流量0.6~0.9m3/h,氧气流量0.8~1.2m3/h。借助XRD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球形化前后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原料粒度、送粉速率对球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实验设备和工艺路线可以制备出球化率95%以上的球形二氧化硅,送粉速率越小,原料颗粒粒径越小且粒度分布越均匀(≤10μm),所制备产品的球化率和熔融度越高。  相似文献   

16.
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苯乙烯为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尺寸可控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的制备工艺,分析了乳化剂、引发剂、单体的用量,醇水比和搅拌速度对产物粒径分布的影响。所得产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仪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备出的聚苯乙烯(PS)微球粒径均匀且呈单分散性,并制得了粒径为100~800 nm的聚苯乙烯微球。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聚苯乙烯微球的荧光激发峰在390 nm处,与微球粒径大小无关。同时借助Langmiur-Blodgett(LB)技术对PS微球进行了自组装。  相似文献   

17.
考察常压状态和加压状态下单质硅溶解法制备硅溶胶的工艺条件,探索加压状态下的大粒径硅溶胶的制备。结果表明:常压状态下,硅溶胶制备的较佳工艺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8 h,200 mL蒸馏水中加入10 g硅粉和0.3 g氢氧化钠,所得硅溶胶粒径在30 nm左右;加压状态下,硅溶胶制备的较佳反应条件:压力2 MPa,温度150℃,反应时间8 h,200 mL蒸馏水中加入10 g硅粉和0.3 g氢氧化钠,可制得粒径在100 nm以上,单分散状态良好的大粒径硅溶胶。  相似文献   

18.
均分散体系形成原理与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均分散体系形成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设计制备方法的原则。提出了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个计算悬浮大粒子群(πd/λ≥0,d为粒子平均直径,λ为波长)的辐射特性的物理模型。模型中假定粒子为球形,具有扩散表面,并且分布均匀。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与投影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后者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延滞对胶体颗粒间的vanderWaals作用的影响。对求算球型胶体颗粒延滞范德华相互吸引能的公式,应用改进Derjaguin法校正,并由此得出简单的解析表达式。对球颗粒吸引能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法在颗粒半径大于50nm时与精确解相当吻合,和Vincent的短程公式配合使用,可以替代复杂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