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传统营城思想对于城池的空间格局、街区的空间形态以及所孕育的居住生活中的健康与活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当今的城市环境中依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值得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的视角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究,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不断挖掘和演绎。结合生态健康视角下的"生根""固本""滋养"和"活力"作用机理,以中国传统营城理念的分析为基础,对北京老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发展中的营城智慧加以解析。同时面向生态健康导向下的现代城市生活和历史空间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出北京老城的3个城市设计策略,即多维健康步道构建、人本尺度场所空间营造,以及系统化公共区域品质修复。此外,建议加强综合构建人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生态性能评价指标工作,从动态和多维的视角,结合各个层次的空间要素,有选择、有重点地展开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健康测度研究,积极反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白雪 《城市住宅》2021,28(4):96-99
滨河区域占据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滨河空间在保证水利工程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被寄予修复滨河生态、带动土地升值、提升人居环境的期望.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良性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城市滨河空间的诉求,提出"安全、生态夯基础""特色、合作创价值""风貌、功能塑情怀"3个方面的设计思路.比较开封护城河与新乡凤泉湖项目中景观主导滨河建设的实践情况,通过强调景观专业"后来居上"意识的重要性,推动多专业合作模式优化,为城市滨河空间探寻更健康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引领的新技术越来越深地介入城市设计过程之中,绿色城市设计在保持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呈现出全链条的数字化技术转型趋势,直面本土问题、探索方法创新的案例在各地设计实践中不断涌现。阐述了绿色城市设计的内在需求与诉求特征,在大量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凝练绿色城市设计的多维数字化模式,逐层递进地建构绿色城市设计的数字化方法体系,具体包括: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发展基础的安全设计方法,通过生态容量控制、雨洪安全等技术手段,谋求城市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城市环境友好发展格局的生态设计方法,主要采用生境网络、水生态处理等技术手段,营造城市生态发展的空间脉络;提升城市环境美丽发展体系的健康设计方法,采取对城市热、风、声等物理环境的优化、对植物群落的配置等手段与措施,塑造城市品质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探索绿色城市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反馈,并对其未来提升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障城市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了当前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决定着这个城市是否呈现出健康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保持城市物质文化力量,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依的解决办法,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未来城市发展将是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服务于公共健康的城市韧性建设。以光谷生态大走廊景观规划为例,从生态健康视角出发,让设计下沉诠释超级廊道生境,凝练出底线管控思维模式下景观设计三大设计智慧——构建"水道、绿道和空轨"于一体的三道共生、营造具备文化承载力和生命力的景感空间共享、形成物质空间与运营管理的数据共融,赋能城市服务效能升级,使城市逐渐回归到她原本的理想状态,为未来的城市智慧设计找到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它不仅是时代的烙印,还随着城市的演进而变化。无论何时人类文明总是寻求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最佳表现。城市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的活动空间的一种,是城市文明的精华和本质,它具有蓬勃个性的生长空间,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求。在当今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如何能适应人们高品质生活追求,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人类一直以来对美独有情钟,美的空间能给人留下回忆;我们关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人居环境应该向何种表现方式发展,向何种存在形式演变,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城市生活,与时俱进,美化城市空间,创造出一系列形式适宜的集群整体。在城市生态人居环境中赋予一种人文艺术思想,犹如赋予物质世界中的精神火花,对美化环境表现建筑丰富景观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通过概念及意义的分析研究来深化对城市环境建设中人文艺术思想概念的理解,并对当代环境设计工作中如何精确运用人文艺术思想方法进行相应的探索,以提升当代艺术设计思想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诺 《城市住宅》2021,28(10):158-159,16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会空间不断转型与重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特色风貌丧失、"千城一面"等一系列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城市形象是从城市环境中提炼出来的象征城市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的一种符号,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具有吸引力和美誉度的城市形象对于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升居民对于城市的满意度至关重要.以重庆市为例,探讨当地居民对于城市形象感知的内容及过程.  相似文献   

8.
郭小仪  戴彦 《城市住宅》2021,28(4):66-69
"公园城市"理念旨在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和转型,建设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目前,景城关系的发展逐渐成为部分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城市建设进程中景城空间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的机遇与挑战.以达州市犀牛山景城融合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为例,从物质供给、生态安全、风貌传承等角度,提出区域联赢——空间与功能一体化、生态引领——保护犀牛山特色与基底、文景交织——建构犀牛山特色景观体系的景城融合发展策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期为新时代新理念下景城空间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由追求"规模扩张"向关注"品质提升"的转变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空间品质也因此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廊坊市香河县运河新城城市设计基于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结合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提出"定形态、筑路网、保生态、定业态、促实施"的设计思路,通过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以期改善新城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对环境品质提升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将58个城市作为"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并明确了城市设计与城市双修对于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引作用。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部分内容。针对自然环境变迁以及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城市环境负面影响,城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冬季友好"的宜居寒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和阐明气候特征对寒地城市宜居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冬季友好"的理念对于提升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从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如生态容量、城市形态、公共交通、生态绿化,中观层面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以及微观层面如场地、小品等提出以"冬季友好"为目标的宜居寒地城市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2.
粗犷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以及大街区规划理念催生了我国城市独特的空间格局,加之城市空间环境的内涵建设滞后,诱发城市犯罪的病态环境问题凸显。基于CPTED理念,文章构建新城市格局下建筑外环境防卫安全设计的理论模型,围绕防卫安全设计研究和实践的主导框架,即"一媒介、二目标、三理论、四区域、五空间、六策略"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建筑外环境设计实践时运用适宜的CPTED策略,能够创造"不易、不敢、不能、不想"犯罪的物质空间环境,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减小人们被害恐惧感,增加环境参与者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1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存量优化发展转变,城市品质建设正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新焦点。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各地城市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的规划实践工作,将品质提升规划分为民生改善型、宜居环境型和彰显特色型三大类,并总结出我国对城市品质提升规划的主要探索:在不同层次规划中引入城市品质提升内容、依托大事件大项目编制实施城市品质系列规划及引入"微空间、微改造"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为提升城市活力、城市宜居性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对维护城市系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较多关注交通、能源、建筑等维度的绿色人工环境塑造,而较少涉及城市生物生境系统的营造和修复。本文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视角,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征,归纳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剖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机制,提出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需要从"提高生物基层质量"和"减缓人工环境干扰"两维度优化建成环境的路径,从生态用地、植被格局、开发强度、人类活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关键优化指标,为通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空间的扩张却忽视城市品质提升的问题。生态城市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具体体现。本文基于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提出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并探讨赣州市蓉江新区生态规划建设的策略,为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前,健康社区营造在已有的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中,较为注重物质空间的提升,对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引导有限,对运营维护体系探讨较浅。场景理论在城市研究、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注重物质环境,更关注社会组织形态。健康社区是健康城市的“细胞工程”,更是健康场景营造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因此,借助场景理论的新视角,尊重既有标准、指南,探讨健康社区的营造,以期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设计实践。分析国内健康社区研究的现状,总结国内外健康社区内涵与发展历程,针对国际上前沿的健康社区关注内容、研究单位、内涵构成等方面进行对比。基于场景理论,对健康社区的物质环境与健康社区中人群的行为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借助场景理论工具,提出健康社区的五个要素(居民与合作者、社区物质空间、健康服务设施、健康活动、社区价值观念),九个子场景(健康环境、健康居住、健康交通、健康服务、健康设施、健康卫生、健康活动、健康社会、健康政策)。同时,对国内外健康社区典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国内外健康社区营造内容进行差异性补充,用以完善健康社区的内容、运营体系。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21,(3)
"花园城市"建设是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对建成环境空间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在明确城市建设对既有生态和生活方式造成威胁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成环境建设更适于人们生活的城市形态。舟山虽具有营建"海上花园城市"的独特优势,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制约了城市的改造和提升,如何对现状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将其转化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条件、实现"建成环境—生态资源"协同发展的路径是构建"海上花园城市"的关键。文章提出在建成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构建促进景观环境感知提升的"海上花园城市"生态化建设框架,探索从夯实生态本底到提升景观感知体验的规划路径,以期制定适应自然生态过程、"让自然做功"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策略,促进舟山"海上花园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8.
魏华洁  王岩 《中州建设》2008,(19):44-44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净化环境的重要功能。由于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成为目前社会环境热点。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园林》2017,(9)
<正>引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是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既缓解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又是展示城市形象与面貌的窗口。对于控制城市增长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承载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与场所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真正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和实现城市生态网络安全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公共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为建成环境设计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促进健康行为~1。儿童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生活群体之一,社会各界越来越认同《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最大利益优先"这一原则。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居住会议中,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城市的规划建设~2。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当前国内外学者多关注法制建设~3、空间规划~4、景观设计~5等,缺少基于健康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的关注。城市规划作为公众政策,应当致力于为所有儿童提供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在历史街区的儿童相比居住在现代社区的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