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明末江南第一名园——弇山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始名园实体消逝的问题,通过王世贞的《弇山园记》还原了弇山园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深入剖析了弇山园的精湛的造园艺术,洞悉弇山园的造园精髓。  相似文献   

2.
陈昱珊 《风景园林》2017,24(4):122-128
研究了晚明时期王世贞地位、生平、人生经历,分析其个人品性与主观欲求,对比研究了其早年园林作品离薋园和晚年弇山园,通过分析二者在造园初意、建造过程、总体布局、空间序列、细节特点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总结王世贞造园实践的风格特点,探究其与人物生平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王世贞作为园主人在园林建造中的地位和贡献,最终归纳这些造园实践所体现出的王世贞园林思想中山水观、建筑观、园林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栾河淞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2,29(5):135-140
明代太仓弇山园是王世贞的私家园林,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在前人有关弇山园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弇山园复原的可能性方案。基于对相关史料更全面深入的发掘,以游观视角梳理园林文学,以图像学方法解析园图,二者结合以确保结论的可靠,并运用数字技术对复原成果加以完善,在景象复原的基础上对景意进行再现,并在现有复原研究的基础上,对园林的空间布局、节点数量与分布、建筑形制与朝向、要素间相对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推进。通过对复原模型的意匠分析,印证明代中晚期园林更加注重动态游观体验的特点,以及弇山园中蕴含的“人巧”与“天趣”的造园意匠。  相似文献   

4.
崔陇鹏  马文慧 《园林》2024,(2):79-85
弇山园是晚明第一名园,其园林空间营造具有模块化、组团化的特征。先对王世贞《弇山园记》中的意象单元进行提取并完成空间单元的图示化转译,以求更清晰地展现每个意象单元所呈现的具体空间特征及意境营造。其次运用“解离—重构”的研究方法,完成“意象单元、空间单元、空间组团”这一园林系统的建构,进而实现对弇山园意象单元结构关系及空间营造的研究。该研究对于明代园林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亦为古典园林空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112-116
后殖民叙事是叙事学和后殖民的有机结合,促成二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是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把意识形态与叙事技巧结合起来分析文本,探讨叙事技巧如何协助传播殖民和被殖民思想是后殖民叙事的主要特征和策略。后殖民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挖掘视角中的帝国意识,凸显多声部叙事声音中的后殖民声音,着重分析叙事语言中的殖民话语,关注少数族裔作家作品以及非主流文学等方面。后殖民叙事策略的运用不仅深化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后殖民时期残存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丰富的园林意境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成为架构园林设计的核心导向。以往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体系的解读大多基于造园元素和手法的分析,而与意境营造的设计核心脱离开来。本文旨在应用"模块化"视角,通过对"印象单元"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一系列变化方式的引入而完成"印象园林"的建构,从而构建"模组理论"的创作方法,以利于情感因素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充分地贯彻。  相似文献   

7.
戴文翼  顾凯 《中国园林》2021,37(4):139-144
弇山园是晚明的江南名园,以山景营造为重要特点。该园的主体建设延亘数年,3座不同时期营建的假山具有各异的叠山意象,分别可概括为壶中天地、山水再现和天然意趣,此三者均为园林叠山的重要主题。旨在通过对"三弇"的分析,揭示出此3种叠山意象在晚明江南园林中是如何借由具体营造实现的,这些意象的历史脉络又是如何发端、延续和变迁的,从而在传统叠山的意象与营造两者间架设桥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57-60
西非豪萨语虚构叙事作品诞生于殖民文化机制和压迫性政治语境,既受殖民建制的规约,又具有事物发生于逆境时所独有的特征。豪萨文学在殖民语境中实现了从口头传统向再书面化的转变。北尼日利亚作家阿布巴卡尔·伊芒所著的民间故事集《非洲夜谈》是证实这一转化过程的散文体叙事作品。本文拟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叙事分析,旨在揭示早期豪萨虚构文学的文本特征与结构特性,从一个侧面勾陈非洲语言现代文学在殖民语境中的生发轨迹,并解释早期的豪萨文学创作与殖民权力的互动关系,同时旁及非洲语言文学在当代非洲文学批评中的边缘境况。  相似文献   

9.
人们谈论建筑时,最为津津乐道的往往少不了空间流动似梦似幻的变化,或是建筑大师们鬼斧神工般演绎创作方案,又或是风起云涌的建筑思潮等等。然而,笔者对此最为深刻的感受即是在缤纷的建筑世界里"指点江山"之后,那加速下降砰然落地时的快感——建筑有其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建筑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与实践相脱离的一元化的“宏大叙事”方式进行了批判 ,同时提出了应当采取多元化的“私人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珍重历史遗存的传统,以“古迹”为核心形成了本土遗产话语。本文基于方志、图像等史料,重构了古代传统“古迹”语境下杭州西湖苏堤的历史叙事:苏堤至迟在南宋中叶被列为古迹,并经循环阐释凝练成“苏堤春晓”一景,后又借由清康乾题名、立碑建亭促成景物焦点转移。揭示了中国古代“源流并重”“地以人胜”的古迹观念,重视古迹记录建档、阐释传播的保护行为。阐释了在此观念影响下,苏堤的历史价值,以人物纪念、社会教化为主的社会价值,以“叠晕之美”为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开创的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了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而尤以在文学和建筑等领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该文探讨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思想与建筑的结合及其诸多表现,追溯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构思及对解构建筑的深远影响,将德里达与埃森曼和屈米等建筑师的合作具体化。德里达引领了建筑走向解构的时代,打开了建筑师创作的崭新空间,重新解读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对建筑空间、建筑审美走向多元化和通俗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今建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独树一帜。广西现存3座古典园林中最具岭南特色的古典名园——雁山园,对其进行研究可充分了解岭南园林的特征。本文从《园冶》的屋宇、借景两个方面来分析雁山园的造园。其独特的布局:宅居和庭园相对独立,各自成区,用洞门花墙、廊亭小院、花木池水相隔,充分体现出三分工匠,七分主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地方主义语境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林事务所在设计中关注地方语境,本文介绍了其在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弗吉尼亚曾经是一片森林,早春时节树下生长着茂盛的草本植物。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气候宜人,只有夏季炎热。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在这里遮荫是必要的,并主张栽种树木以遮阳。欧林事务所的园林设计受其启发,种植了当地的郁金香树以遮蔽骄阳,并模仿森林中花草在树下绽放的景观,在郁金香树下种有常青草本植物。此外,草本植物栽种布局再现了弗吉尼亚古老园林的几何构图。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5)
加工制造型的生产方式在当下失去了优势,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必备手段。文章论述了产业结构升级使企业更好地认识设计,从而发挥设计创新的力量;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不仅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且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创新形式,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佳途径;企业应将设计创新提升到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6.
17.
目前,建筑表皮设计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当今时代背景下表皮设计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趋势,提出表皮设计应当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域环境,从表皮的形、技、意进行整体思考,探索表皮建构的路径,对实现地域物质和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从生态学角度看,近年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不足。通过道路平面设计方式、铺装选择、植物搭配三个方面来论述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方法。探索道路作为生态语境中的一种特殊廊道,如何在设计师的努力下既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同时又实现道路用地中各种自然要素良好的自我循环及演替,从而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田挚媛 《山西建筑》2007,33(20):49-50
文中探讨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和中国建筑的趋同和多元化现象的分析,引发对中国未来建筑如何发展的思考,并深入探索保持传统和走向世界的合理途径,以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婺源博物馆工程设计为例,在场地设计、建筑空间、单元空间和细部处理手法上探索乡土建筑的现代诠释,并希望通过徽文化圈下乡土建筑的启示,当代博物馆设计与传统建筑语汇的矛盾,给博物馆创作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