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滨海平原河网地区由于河道淤积造成引水、排水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河道不断恶化,因此骨干河道的规划整治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南通市滨海平原河网特性的基础上,考虑感潮河网的特点,对所涉及范围内的河道进行概化分析,提出了基于河网概化的滨海平原河网地区骨干河道排涝复核计算方法。该方法实现了河网水力计算的自动化分析处理,增加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为水质模型、水环境模型及骨干河道排涝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平台。  相似文献   

2.
平原河网纳污能力核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太湖流域河网为研究对象,在水功能区概化的基础上,建立河网水量水质模型,提出了大尺度河网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并针对河网的特点设计了"虚拟点源"复核成果。  相似文献   

3.
荆江-洞庭湖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复杂的荆江-洞庭湖水系进行概化的基础上,根据其中各节点和湖泊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对整个荆江-洞庭湖水系进行模拟计算的复杂河网水沙数学模型。采用1996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本文对荆江-洞庭湖复杂边界条件的概化,特别是对湖泊调蓄作用的处理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可以模拟边界条件复杂的河网。运用该模型,可以计算出整个荆江-洞庭湖区域的洪水演进、泥沙淤积和河床变形情况,可供防洪调度以及江湖治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河网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太湖流域河网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TAIHUDSS)将数据库、水量模型、水质模型、污染负荷模型、河网概化和图形动态显示软件、案例分析工具等从资料到模型至计算结果的图形动态显示集合于一体 ,该系统使用的水量、水质模型经过 1987年 ,1988年 ,1994年 ,1995年 4年实测资料的率定与验证 ,计算结果的逐日变化可在电子地图上动态显示 ,为决策提供直观、科学的技术支持。TAIHUDSS所有的工作程序均可通过人机对话完成 ,提高了复杂河网系统水质管理决策的速度、实效和精度。  相似文献   

5.
引水改善城市河网水质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水仍是目前改善城市河网水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引水对河网水质改善的整体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构建了一维河网水质模型,模拟了不同的引水水量和水源水质方案下河网水质改善情况;利用水质改善率、类别变化指数和浓度变化指数分析了引水对河网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引水水量对河网水质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随着引水水量的增大,河网水质改善幅度逐渐变小;水源水质的提升对河网水质提高有明显效果,且改善幅度随水质的提升而提高,是影响引水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河湖水系连通是流域及区域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现有的基于水流阻力与图论的水系连通性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连通性受闸门工程调度影响较大的平原河网区,为此提出了改进的水系连通性评价方法,不仅考虑河网中不同类型河道的实际输水能力,还考虑了闸门启闭的开启度。以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为例,运用太湖流域水量水质模型中的概化河网绘制河网图,结合模型计算出各河道水位及闸门开启度,构建出加权邻边矩阵,并利用MATLAB编程算出每个节点连通性,进行了平原河网区典型年时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总体评价结论为太湖流域平原区总体水系连通性较高,但各水利分区的连通性有一定差异,其中阳澄淀泖区和太湖区水系连通性较高。评价结论符合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的实际情况,和前期研究方法的结论基本一致。该方法实现了受闸门调度影响较大河网水系的连通性定量化评价,可用于河网水系连通性变化评估、改善水系连通工程设计等领域。  相似文献   

7.
在天然河道治理规划中,必须对河道断面进行排涝复核。以南通市为例,对平原河网地区的排涝复核计算方法作了探讨,介绍了河网概化、排涝流量计算、水面线推求以及水位平差等技术问题,可为类似地区的河道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荆江—洞庭湖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复杂的荆江—洞庭湖水系进行概化的基础上,根据其中各节点和湖泊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对整个荆江—洞庭湖水系进行模拟计算的复杂河网水沙数学模型。采用1996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本文对荆江—洞庭湖复杂边界条件的概化,特别是对湖泊调蓄作用的处理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型可以模拟边界条件复杂的河网。运用该模型,可以计算出整个荆江—洞庭湖区域的洪水演进、泥沙淤积和河床变形情况,可供防洪调度以及江湖治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网地区水环境规划中的污染源控制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龙喜  朱党生 《水利学报》2001,32(10):0028-0032
河网地区不同环境功能的水体,具有不同的水质要求。在进行水环境规划时,需据此水质要求确定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本文从反问题的角度,构造了带约束条件的污染源项控制反问题,并给出在满足水质约束情况下,求解污染源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生态需水量的基本原理,从水盐平衡的角度探讨了滨海平原地区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文章以南通地区为例,在建立河网水量水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长江潮汐水流的稀释容量来动态调节水质的综合治理方案,据此计算了维持南通地区河网水盐平衡的生态需水量,并根据生态需水基流量对骨干河道的现状断面进行复核,验证了南通市骨干河道整治的必要性,为骨干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提供了生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汾河断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汾河的古代历史谈起,阐述了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高,30年代起,汾 了定量观测资料。从掌握的实测资料看,汾河最早出现断流的时间为1958年,但没有出现过全河性的断流,断流最严重的河段在中游的义堂水站,1958-1994年37a中,该站有29a发生过断流现象。汾河断流除使沿河取用水陷入困境外,给水环境、防汛也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2.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3.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桑干河河道特征及水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干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治理规划,目前河道行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本文通过对桑干河逆州段河道特征及水文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进行系统的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山西省治河历程和经验,就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河道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即:推动和促进工程建设与依法治水协调发展;建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统筹规划,全面推动河道工作向法制化转轨;抓好水政监察队伍的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9.
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思路,通过分析珠江流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指导思想及内涵,阐明了"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点依托两大抓手,通过三大途径,完成四大任务,逐步建设"洪涝无恙、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管理无虞"的珠江.  相似文献   

20.
台湾近年河川管理观念已转变为要求提升河川之环境质量、资源利用及环境生态之永续发展,将加强河川环境管理列为重要措施。依据台湾河川管理办法第27条规定,管理机关依据河川治理计划,并参考所辖河川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河川沿岸土地发展及其相关情况,制订河川环境管理计划。通过评估现今台湾头前溪干流使用行为与管理作为,朝维护水流正常功能、确保水资源永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及促进河川区域内土地整合使用等目标迈进。针对头前溪固有特色及当地民众需求,据以完成河川环境管理规划,再依河川治理计划及施政方针制订河川环境管理计划,从事有计划的河川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