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适用、经济、美观"--全社会应当共守的建筑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德侬 《建筑学报》2004,(12):74-75
中国的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的时期,在规模举世无双的建筑设计市场上,几乎什么样式都可以设计,什么设计都可以盖得起来,什么话都可以在媒体上说。为数不算很少的一些建筑师,或因自身的原因,或因业主和长官业外指导的压力,正在滥用这种建筑创作自由,忽视适用,不管经济,异化美观,搞出一些既背离建筑创作基本理论,又伤害建筑经济和建筑文化的“作品”来;一些外国建筑师也看出了这个建筑设计市场的“门道”,弃置建筑设计的经济原则,把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当成在本土难以实现的先锋形式的域外试验场。建筑创作需要自由,但…  相似文献   

2.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与建筑研究所所长吴良镛1建筑创作的困惑中国大规模城乡建设,成绩伟大、优秀的作品时有出现,但普遍建筑设计水平、建筑创作的方向颇令人困惑。...  相似文献   

3.
建筑方案设计与建筑创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建筑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复杂性、科学性,论述了建筑设计与建筑创作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健全设计创优与竞争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建筑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建筑方案的整体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4.
《广东建设信息》2006,(2):60-60,62
从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获悉.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三次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活动于2005年12月8日在广州市举行,本次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收到送评项目97项.评选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任主任委员.共评选出优秀建筑创作奖13项.优秀建筑创作提名奖24项。这些项目基本上代表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员在建筑设计创作上的新水平。对繁荣建筑创作,鼓励注册建筑师发挥创新思维,继承发扬岭南建筑优秀传统,提高建筑设计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和鼓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建筑设计时代不可遏止地到来了,由于WTO的开放,“洋”设计涌入,中外建筑师中有相当多的人士沉迷于物欲与竞争中,已出现了不少“泰山崩乎,哲人甚微”之景象。但我想,越是在建设高峰迭起时,越应驻足看看建筑高地上还有没有精神,越应认真倾听文化的智慧与心声。万不可盲目,更不应该将华夏建筑文明带到深渊旁边。这一期主题之一是为中外女建筑师们所作的专辑。所选人物均是本刊认定的成功女建筑师,这一主题是2002年第4期“北京女建筑师”专题的一次继续和再提升,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女建筑师这个群体,更在于借优秀女建筑师的作品与评论,…  相似文献   

6.
2002年12月1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组织的“建筑创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嘉宾都是活跃在当今建筑设计界的著名青年建筑师。他们以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设计为中心话题同时就城市重要街区的主体建筑与城市街区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技术支撑和材料运用在建筑作品完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工程设计的运行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论坛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邵韦平主持。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薛明介绍了北京中银大厦设计的基本情况之后,与会者纷纷发言。 现将论坛发言摘录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7.
日前.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本次论坛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14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建筑创作》杂志社承办的由建筑师和建材厂商参加的“大型建筑工程设计与优质建材”研讨会在北京大观园酒店举行。 会议由《建筑创作》杂志主编金磊主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副院长致开幕词。他说,今天的研讨会,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与全国各地的建材企业共同研讨建筑与建材如何更好结合的会议。社会需要好的建筑作品,建筑师需要社会的支持。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创办的《建筑创作》杂志今后要有一个快速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繁荣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建筑创作本身以外,建筑理论、建筑评论、建筑历史、建筑美学等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建筑评论中,建筑的评奖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的规模,速度表现得十分惊人,各种新的建筑类型不断出现,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竞争机制的确立,中外交流的发展,从而使建筑师们有了更多施展才华,表现智慧的机会,一批批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具有较高设计水准和学术含量的设计作品陆续建成,极大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并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注意。俄…  相似文献   

10.
独创性与可理解性——基于信息论美学的建筑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信息论美学的方法,揭示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本质,意在提高建筑创作质量,丰富建筑设计途径指出信息论建筑美学要求建筑设计创新信息的规模与频率适度,使独创性与可理解性有机结合,受众才可能领悟建筑师的设计创意,并引起审美共鸣.适度的创新信息和层级分布是建筑创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创作设计的繁荣,建筑评论正逐步受到重视。建筑评论是整个建筑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评论活动中,建筑评论的主体既可以是建筑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建筑的使用者、鉴赏者、社会公众或其它与建筑相关领域的有识之土;评论的对象(客体)包括建筑创作设计作品、建筑学说、建筑文化思潮、建筑师个人的创作思想、方法、技巧、风格等建筑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筑评论是一种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广泛社会性和群众性基础的建筑科学文化艺术普及性活动,它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建筑专业界与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12.
建筑创作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志英  邓文旭 《山西建筑》2006,32(20):18-19
解释了建筑创新的含义,从人性建筑学、建筑师的社会职责、人与建筑三方面分析了建筑创作的人文因素,介绍了住宅设计中的创新体现,最终提高建筑师的建筑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伍江 《时代建筑》2004,(5):72-72
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近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在世界建筑史上空前绝后无以伦比。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也因此得到极大提高。但与巨大的建造数量和规模相比其中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光辉一笔的作品则显得凤毛麟角。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建筑师对此并不讳言。  相似文献   

14.
建筑创作进入了市场经济,是我国建筑创作的大好时机,建筑师有机遇大显身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高水平的优秀建筑,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很不完善,法制建设跟不上,也给建筑师带来不少问题和困难,有时甚至严重阻碍建筑创作,现分述如下:一、市场经济给建筑创作带来新的问题和困惑1、甲方、业主、建筑单位和外行的领导对建筑设计提出非常苛刻而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什么二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落伍”、“前所未有”、“不得重复”、“不要盒子”等空洞要求,要求每幢建筑都造型新奇,形象非凡。建筑创作进入…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1月27日,在昆明金殿后山枫叶谷会所举办了“重走营造古建之路、探寻地域建筑创作”主题沙龙。本次沙龙由《建筑评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云南建筑》主办,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承办,云南省昆明市主要建筑设计单位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了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建院40年的建筑出:建筑创作要站在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高度,找准自己的时空坐标,创造富于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作品。文章还涉及到建筑设计管理、建筑师素养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造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从传统走向当代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炯 《华中建筑》2003,21(3):18-20
从传统到当代的道路上,建筑创作走向成功的关键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论述了建筑传统中的生命力,旨在倡导中国建筑师在当代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8.
<正>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认识建筑评论与建筑传播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功能,对业界认知建筑创作的本质,理解建筑作品与建筑师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因为沿此路径我们可以认知建筑作品产生的根源,并在打通建筑技术与文化的变奏中感悟历史力量。中国建筑历程:1978-2018(《建筑评论》编辑部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的首发座谈会于8月15日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本人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宇共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筑评论学的思考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勇 《建筑》1999,(12):27-29
1995年的金秋十月,(建筑师)杂志在深圳召开了一次关于建筑评论的学术研讨会。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和学者济济一堂,极力呼唤建筑评论出场。这是因为(1)相对于热闹非凡的建筑创作实践而言,建筑评论显得“惊人的枯萎与沉寂。”(曾昭奋先生语)无独有偶,尔后的1996年,顾奇伟先生深感建筑理论的沉默不语,在《建筑学报》上撰文期待建筑理论园地“喜雨普降,使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更是一派生机。”(2)这一呼唤与期待诱发了笔者思考:为什么建筑评论会缺席?为什么建筑理论总是显得那么默默无闻?笔者因此萌发了构建建筑评论学的念头,以期就…  相似文献   

20.
邹德侬 《新建筑》1996,(3):21-22
我国的建筑设计市场需要健康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成熟的建筑文化社团才能向市场提供健康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开放的社团精神饭后政府人员与参与,建筑师同企业家的合作,提高设计质量和改善生产环境,以开放的态度走向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