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电信业受到Internet的冲击,未来运营商面对的主要是如何快速发展IP多媒体业务以及固定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的业务相互融合和渗透的问题。移动、固定融合(FMC)将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一条新的产业价值链将在多维互动中形成。全新的价值链蕴含着潜在的巨大商机,而竞争也会在产业链之间展开。“开放、合作、渐进”是电信产业链的生存和发展的趋势。在新的产业链中,IMS是运营商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加快和丰富产业链建设的利器。IMS是促进FMC的关键技术,随着IMS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变得越来越开放,产业价值链更加丰富,产业链的竞争逐渐成为竞争的焦点。华为公司丘清贤所撰《华为IMS 合作伙伴计划帮助运营商主导产业价值链》一文首先分析了产业价值链主导地位的意义,然后介绍了IMS 网络架构和IMS在帮助运营商主导产业价值链方面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华为的MS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计划。本文对于我们了解IMS和运营商主导产业价值链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移动、固定融合(FMC)将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价值链将在多维互动中形成,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华为的IMS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计划帮助运营商建设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成功向融合网络演进。产业价值链主导地位的意义Internet对电信业的冲击是巨大的,电信运营商普遍感到了危机。因为在Internet上,电信运营商只是作为基础网络提供商而存在,被沦为业务接入和传送管道的供应商,逐渐“边缘化”。移动、固定融合(FMC)将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一条新的产业价值链将在多维互动中形成。同时,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业价值链的外延不…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电信运营商感受到了危机,运营商不希望只是作为基础网络提供商,因此积极推动移动和固定的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同时,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业价值链的外延不断扩大,产业价值链内部也趋于复杂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终端制造商、内容及服务提供商、虚拟运营商和用户在内的庞大网络。全新的价值链蕴含着潜在的巨大商机,而竞争也会在产业链之间展开。“开放、合作、渐进”是电信产业链的生存和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信世界》2010,(22):32-32
中兴通讯IMS业务能力平台在四川电信已成功商用,通过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独具特色的应用,给用户带来丰富业务体验。  相似文献   

5.
《通信世界》2002,(34):18-18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运营商越来越感到日子不好过了,大家都在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前不久,广东电信组合优势资源推出的“Vnet互联星空”计划,在全国各电信公司得到大力推广;中国移动联合各信息服务商大力开展的移动梦网业务,仅短信息一项业务就为其带来了60亿元的收益;中国联通与中青旅等公司合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CDMA用户增加100万户——这些似乎都表明,各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告别“单打独斗”的英雄时代,正在整合各方资源优势,联合各大信息服务厂商,在电信产业价值链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信运营商产业价值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国际国内电信行业发展的近况为起点,从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入手,在详细介绍了电信产业价值链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电信运营商产业链进行分析,以我国几大主要运营商的产业链运作为例子,阐明中国电信行业及运营商目前在产业链发展上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延伸和整合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电信产业链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目标,最终做出总结,归纳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电信运营商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运营商向着全业务经营的方向不断迈进,多个网络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受到运营商的关注。为了解决各个独立的接入网络之间存在的竞争问题,运营商迫切需要一种独立于接入层的控制技术,把各种接入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统一的多媒体业务,使这些网络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IMS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杨海峰 《通信世界》2005,(48):38-38
事实上,思科公司对于电信网络的支持丝毫不比对互联网产业的支持和影响小。当前,整个电信业已经走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尽管话音依然是运营商的利润支柱,但大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以IP为主的数据通信才是产业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电信技术》2006,(4):46-46
北电携手IBM将双方丰富、互补的行业经验相结合。构建开发和提供IMS服务的平台——IMS研创中心,旨在帮助服务提供商降低风险,增强他们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并能以更快的速度.经济高效地部署具有强大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并加快IMS解决方案的上市速度。除了推出联合的IMS解决方案外.北电和IBM还与领先的应用合作伙伴合作,帮助服务提供商在移植到IMS服务架构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下一代服务。  相似文献   

10.
蓝玉灿 《移动通信》2003,27(1):145-147
随着各运营商业务的相互渗透,电信分拆的实施,南北补网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通信》2007,9(23):9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宣布获得中国铁通CTTNET互联网国干四期项目合同,成为中国铁通IP承载网战略合作伙伴。本次工程包括中国11个省IP核心节点,华为将提供业界领先的互联网骨干设备,为中国铁通CTTNET互联网国干项目的改造与业务扩展提供了互联网、IP语音、移动分组、虚拟专用网络(VPN)等业务的承载方案。至此,华为已全面成为中国五大电信运营商在IP承载网领域的最佳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2.
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演变和价值网络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近几年,电信市场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信运营商期待通过建立价值链,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传统的电信价值链正在逐渐发生演变和延伸。它包含了更多的产业,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可能引起价值链的解构,进而形成一个非常复杂、拥有多个入口和出口.包括众多产业的价值网络。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环境,电信运营商必须理解自身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重新评估他们的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并在促进整个价值网络和信息社会发展的同时,赢得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软交换和IMS     
近来IMS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大有取代所有网络的气势,多个国际标准组织也在加紧制定其标准。目前电信运营商实施网络转型的目的是要简化网络结构、减少网络运营成本,加速将新业务推向用户的能力和速度,优化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络演进的发展凸显融合、调整、变革的新趋势,但运营商会根据自身的网络情况采用成熟稳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MS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提供平台和网络融合的基础,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是网络演进的方向;对其网络融合架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罗茜文 《移动通信》2006,30(4):114-114
在全球运营商进入企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机,IMS解决方案的成熟及商用可谓适逢其时。IMS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可以同时支持有线、无线等多种接入方式。同时,由于其应用层与网络控制层分离的技术特点,有利于运营商快速推出各种新业务,实现话音、数据及视频等多种业务的有机融合。朗讯科技网络方案部资深技术总监何其锐认为,IMS为转型中的运营商赢得市场提供了巨大机会。一方面,IMS能够实现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及无缝的通信方式,为运营商提高市场份额,实现所有潜在收入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当潜在市场逐渐增大时,IMS相对于点对点解决方案的优势将更加明显,IMS能够实现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及市场推出能力,有利于运营商快速抢占市场先机,最大化赢取市场利润。此外,IMS实现电信网与因特网的业务融合,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覆盖、  相似文献   

16.
杨新章 《通信世界》2010,(18):21-21
业务能力开放不仅是API的开放和平台的建设,更需要运营商打造一个良性、共赢的开放环境,吸引第三方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7.
《通信世界》2006,(40B):21-21
多媒体应用是所有电信运营商和最终用户共同关注的领域,而基于先进电信技术的新一代电信业务网络将成为电信运营商在今后融合的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赵光磊 《通信世界》2010,(41):25-25
中国电信作为国内首先部署IMS的固网运营商,其面临的挑战不可避免。在中国电信此前进行的8省试点当中,重点针对的就是如何基于现有网络建设IMS业务平台,以华为为代表的主流设备商在此次试点中为中国电信定向解决了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19.
黄嘉  夏勇 《移动通信》2006,30(8):67-71
文章在研究IMS网络架构的基础上,结合当前IMS的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介绍了IMS的发展背景与核心技术,并针对电信运营商建设IMS网络的思路,从IMS的引入方式、IMS的网元建设方案、IMS与电路域的互通以及IMS业务平台的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信世界》2006,(41B):19-19
多媒体应用是所有电信运营商和最终用户共同关注的领域,而基于先进电信技术的新一代电信业务网络将成为电信运营商在今后融合的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