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高精铜板带的发展及市场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占铜加工总量的20%左右。中国板带材的产量和消费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中国高精铜板带加工技术落后,使我国同时也是世界铜板带材进口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进口铜板带27万吨,主要是现代工业技术急需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1产销形势据国外媒体报道,2001年欧洲的铜板带材产量为50.10万t,铜合金板带材产量为49.98万t;铜板带材消费量为32.78万t,铜合金板带材消费量为43.16万t。2002年估计的上述相应数字分别为48.70万t、46.98万t、32.12万t和41.14万t。1996~2002年欧洲主铜合金板带材产、消量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欧洲的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的产量与消费量,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期有了较大的增长,5年间,欧洲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的产、消量大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铜板带材产量上升了28.60%,消费量上升了19.50%;铜合金板带材产量上升了43%,消费量上升了45%。然而,欧洲…  相似文献   

3.
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铜及铜合金产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集成电路封装用引线框架材料代表了铜合金板带材发展的较高水平。本文对近年来引线框架用高性能铜合金板带材及制备工艺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外高性能铜合金板带材料的成分和制备加工技术及发展过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高性能铜板带材性能将朝着抗拉强度为700 MPa、导电率为70%IACS的目标发展,其制备工艺将向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的品种、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及市场;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铜板带材的发展方向是做专、做精,建设节能、环保、连续化、自动化的生产线。  相似文献   

5.
日前 ,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精度铜板带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 ,这标志着该项目前期工作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该项目总投资 8 5 1亿元 ,改造期为 2年。改造后将年产高精度铜及铜合金带材 6万t。其中 :高附加值的变压器铜带 1 6万t、水箱铜带 3 0 0 0t、电子引线框架铜带 5 0 0 0t、其它品种铜板带 3 6万t。预计年销售收入 1 1 5 4亿元 ,利润 1 5 7亿元 ,成为亚洲一流的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生产加工企业 ,生产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精度铜板带材的需求 ,而且可以完全替代进口 ,广泛应用于高…  相似文献   

6.
从2001年开始,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市场就呈现出稳步回升并趋于活跃的态势。根据CRU的初步统计数据分析,到2003年,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的生产量及消费量基本上都在83.7万吨左右,与2002年相比。增长幅度分别为1.8%和1.7%。在2003年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超过83.7万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内外铜及铜合金板带行业现状以及生产工艺现状,分析了目前比较典型的6种铜板带生产工艺及特点。通过分析,认为特殊合金材料(铬锆铜、钛青铜、铍青铜、铜镍硅、复杂黄铜)、细晶粒高锡青铜带等是未来铜板带产品的发展方向;采用短流程工艺生产多规格、多种类铜板带制品将是未来铜板带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铜及铜合金板带的生产与市场(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品种 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是我国铜加工领域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其典型的特点是:产品性能向高强、高导化发展,产品厚度向超薄化发展,公差、板型向高精密化方向发展,表面质量向零缺陷方向发展,产品长度向超长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急需的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品种、性能特点及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市场状况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动,国内铜需求也快速增长。目前,中国铜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1%,今年铜消费量预计将达到370万吨。与此同时,国内铜冶炼产能也呈现出明显的扩张态势。2005年我国铜产量为258.34万吨,较上一年度增长41.34万吨。今年1-6月国内铜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2.8%,为141.55万吨,生产处于稳定上升之中,预计全年我国的铜产量将达到290万吨。在上述可观的数字背后,其实蕴涵着很大的产业风险和危机。今年以来,铜等基本金属延续2004年以来的涨势,价格急剧飙升,国内现货铜价一度…  相似文献   

10.
王君 《世界有色金属》2003,(5):41-42,58
1产消量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促使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的产量与消费量在2002年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根据CRU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的产量与消费量分别达到825.5万t及824.6万t,与2001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5%和2.4%。从地区情况来看,欧洲虽然仍是目前世界上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生产的最大地区,但是该地区2002年的产量却比2001年下降了2.2%,即降至325.4万t;并且消费量也同比减少了3.1%,只有289.7万t。与此同时,亚洲的产量和消费量增长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铜及铜合金轧制品消费的最大地区,2002年的总消费量达到325.4万t,即…  相似文献   

11.
从2001年开始,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市场就呈现出稳步回升并趋于活跃的态势。根据CRU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到2003年,世界铜及铜合金轧制品的生产量及消费量已经分别在83.7万吨左右,与2002年相比,增长幅度各为1.8%和1.7%。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有关报导,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有色金属工业也处于不景气状态。1982年。世界矿产铜为778万吨,比1981年下降4.8%。消费量为700万吨,比上年下降约6%。美国是铜消费量最多的国家,其次为日本。1982年美国铜消费量减少到近7年来的最低水平,计170万吨。所以形成供过于求,导致铜市场呆滞,价格疲软。上年末世界铜库存量约120万吨  相似文献   

13.
铜1995年11月进口铜及铜合金1.40万吨(其中未精炼的阳极铜为0.80万吨,占57.1%),比上月进口量分别下降了50.2%和9.1%。出口铜及铜合金0.21万吨,比上月同类商品出口量0.14万吨增加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六十年代,工业国家的铜消费量(约450万吨)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铜消费量的95%左右,七十年代初为90%(约600万吨),到1980年消耗约640  相似文献   

15.
《铝加工》2005,(3):56-56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使得世界的铜需求量亦随之下降。但在一片低迷中,中国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力发展,保持了每年超过9%的高速铜需求增长。据统计,中国的精铜消费量在近10年的平均增长率,已是世界铜消费的平均增长率的2.4倍,2002年全球的铜消费量达1520万吨,而中国的铜消费量达到了250万吨,占到全球铜消耗量的17%。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铜加工业的技术装备现状及展望(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生产、管棒型材生产及线材生产的技术装备现状,并对铜加工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铜加工业的技术装备现状及展望(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中国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生产、管棒型材生产及线材生产的技术装备现状,并对铜加工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铜合金板带在蚀刻、冲压后的形状精度严重影响相关产品的成品率,通过X射线衍射法、分条法、半蚀刻与分条结合法分别评价了铜合金板带原始应力分布及因应力释放导致的变形。结果表明,分条法适合铜合金分切造成的边部应力的检测,而半蚀刻与分条结合法、 X射线沿深度方向的应力分布检测方法适合作为用于蚀刻场景的铜板带的应力的检测。冲压用铜板带沿厚度的原始应力呈C型分布,半蚀刻后发生明显挠曲,铜板带水平放置时分条的细条的挠曲高度可达49.9 mm。蚀刻用铜板带沿厚度原始应力基本一致,半蚀刻后挠曲较小,平放时挠曲高度接近于0。在对挠曲变形与应力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后,挠曲变形与表面应力无直接关系,而铜合金板带沿厚度的应力分布决定了其半蚀刻后的挠曲大小。根据力矩分析,半蚀刻分条的挠曲理论值与实验基本一致,挠曲大小与应力梯度成正比,与分条的长度的平方成正比。只有保证铜合金板带沿厚度方向的应力分布的均匀,才能保证蚀刻过程中不发生挠曲。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得益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铜板带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消费量由1995年的28.56万吨跃升至2002年的60.71万吨,年均增长  相似文献   

20.
行业简讯     
《世界有色金属》2013,(8):12-15
1~5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26.49万吨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日前公布报告称,2013年1~5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26.49万吨。2012年1~5月全球铜市供应短缺27.89万吨,2012年全年供应过剩7.09万吨。1~5月全球铜消费量减少1.0%至851.7万吨。同期,中国表观消费量减少1.8%,至362万吨。1~5月全球精炼铜产量同比增长5.5%,至878.2万吨,因中国和美国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