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SAC)对陶瓷模具石膏凝结时间、抗折强度、溶蚀率、吸水率的影响,并采用SEMEDS及MIP测试技术对SAC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C对石膏具有促凝作用;SAC增强效果非常显著,随着SAC掺量增加模具石膏抗折强度呈抛物线变化,最佳掺量为8%。SAC显著改善了石膏抵抗泥浆电解质溶蚀的性能。而吸水率则随着SAC掺量增加有小幅度降低。因此,为满足模具石膏综合性能,SAC最佳掺量为8%。此时硫铝酸盐水泥与石膏共同水化生成的针棒状DH与细针状AFt相互搭接交织生长形成网状结构,AH3凝胶及C-SH凝胶则紧密填充于网络结构晶隙间,进一步增加硬化体稳定性及密实性,改变硬化体孔径结构使孔径细化,降低其孔隙率,显著提高模具石膏强度、耐水性及耐溶蚀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0~0.4mm石英砂对模具石膏凝结时间、抗折强度、吸水率及磨损率的影响,并采用MIP测试技术分析石膏-石英砂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当石英砂掺量为10%时,模具石膏2h及干态抗折强度增加显著且均达到峰值,分别为3.29MPa、6.36MPa,较空白样增幅高达20.73%、24.95%。随着石英砂掺量的增加,模具石膏的磨损率逐渐降低,耐磨性逐渐增强,当掺量为20%时,其磨损率为0.96%,较空白样降幅高达72%。吸水率则随着石英砂掺量的增加有小幅度降低。因此,为满足模具石膏的综合性能,石英砂的最佳掺量为10%。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增强石膏硬度的化学与物理方法,同时阐述石膏不用模具直接造型的各种方法,简述了利用这些方法制作造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干湿循环试验模拟卫生陶瓷模具石膏的工作环境,探究不同工作周期下水分对模具石膏耐溶蚀性、吸水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周期延长模具石膏耐溶蚀性能大幅降低,循环周期从40次增至50次,溶蚀率由9.03%增至12.41%,增幅达37%;吸水率在循环周期50次内呈抛物线形式增长,30次时达到峰值26.34%,50次之后吸水率大幅增加。模具石膏的饱水抗折强度在干湿循环过程中显著下降,由最初的2.67MPa减小至1.71MPa,降幅高达36%。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水分干湿循环作用使模具石膏硬化体孔隙率增加,孔径分布粗化,大于50nm的大孔数量显著增加;二水石膏硬化体内晶体呈针棒状结构,晶体之间搭接紧密,经水分干湿循环后二水石膏硬化体晶体粗化,搭接程度降低,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5.
从缓凝剂和减水剂的缓凝作用机理、缓凝作用的影响因素、缓凝剂和减水剂对半水石膏水化硬化性能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了缓凝剂和减水剂作用于半水石膏水化硬化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缓凝剂和减水剂的缓凝作用机理,分析了缓凝作用的影响因素,总结了缓凝剂和减水剂对半水石膏水化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提出了缓凝剂和减水剂复合作用的原理,最后指出研究外加剂复合作用于半水石膏水化硬化的不足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7.
亚硫酸钙氧化为石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了亚硫酸钙氧化为二水石膏的研究 ,考察了初始 p H值、反应温度、空塔气速、固含量和停留时间对氧化率的影响 ,给出了适宜的反应条件 .在这些条件下 ,氧化率达 96 %以上 相似文献
8.
9.
10.
原状脱硫石膏泡沫混凝土是在自主研发的原状脱硫石膏高强胶凝材料体系的基础上,以H2O2为化学发泡剂,同时在催化剂MnO2的作用下,利用反应后产生的O2达到自主发泡的目的,并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纤维和稳泡剂硬脂酸钙分别起到增强增韧和稳定气泡的作用。实验研究了不同组分对原状脱硫石膏泡沫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包括干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气孔率、线性收缩率、吸水率等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发泡剂掺量时孔结构的微观形貌,最终确定了最佳配合比:胶凝材料体系组分为1(所包含组分质量比为:m(原状脱硫石膏)∶m(矿渣)∶m(水泥)∶m(石灰粉)∶m(水玻璃)∶m(减水剂)=60∶31∶9∶6∶0.7∶1.8),发泡剂掺量为2.5%、硬脂酸钙为3.2%、纤维为0.15%、水胶比为0.38,均外掺(质量比)。原状脱硫石膏泡沫混凝土各项性能均满足标准JC/T 266-2011《泡沫混凝土》的相关要求。本研究大大扩大了工业废石膏的应用范围,有效节约了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针对当前印刷缺陷检测系统中存在的低对比度印刷缺陷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基于HSV颜色空间,提出一种增强的低对比度印刷缺陷识别方法。方法 首先,将标准样张图像与采集到的印刷图像由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并提取视觉上变化敏感的亮度分量V作为待检测对象;其次,将对比度受限的局部直方图均衡(CLAHE)与数学形态学相结合,来增强显现待检测图像中的缺陷;再次,使用连通域分析方法来获取缺陷的面积、周长、离心率、长宽比和圆形度等5种特征信息,并以此建立15个特征模型;最后,构建基于PNN的印刷缺陷识别神经网络,并在Matlab中实现对低对比度印刷缺陷的识别。结果 15个模型的平均耗时为475 ms,都控制在毫秒级别,满足了现代印刷缺陷检测对于实时性的要求。其中模型2的测试正确率为95%,能够识别污点等点缺陷,模型3和模型12的测试正确率为93%和93.3%,能够识别刮痕等线缺陷,模型5的测试正确率为93.1%,能够识别墨迹等面缺陷,且测试正确率高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缺陷识别方法。结论 从缺陷检测的实时性和精确性上来讲,提出的方法能够对低对比度印刷缺陷进行实时和精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蒸发式冷凝器性能研究及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发式冷凝器具有节水、节能、结构紧凑等优点,在工业制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立了蒸发式冷凝器性能测试实验平台,测试了喷淋密度和迎面风速对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及对其制冷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淋密度为0.047kg/m.s,迎面风速为3.01m/s时,蒸发式冷凝器的性能达到最佳,能效比为5.0,总传热系数为425W/m2。比较性实验表明,采用填料来提高蒸发式冷凝器的性能,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总传热系数提高7.2%~16.9%,能效比提高0.4%~3.5%。 相似文献
14.
液体除湿空调的传热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机理,提出了在除湿溶液中添加纳米铜粒子以提高其传热性能的可行性,并实验测试了在加热和冷却条件下,氯化锂溶液添加纳米铜粒子前后的(传)导热性能变化以及常温下纳米铜粒子的体积分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加热还是冷却过程,纳米溶液的传热性能都明显高于纯氯化锂溶液,纳米铜粒子的高导热系数,促进了溶液内部热量传递;纳米氯化锂溶液的导热系数随着铜粒子在溶液中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体积分数小于0.03时,实验结果符合Maxwell模型计算值;大于0.03,铜粒子含量越高,两者偏差越大;纳米铜粒子对于液体传热性能的影响因基液的不同而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5.
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泡状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双组分纳米流体作为吸收工作介质来强化NH3/H2PO泡状吸收的过程。在实验中,配制了稳定的CNTs-ammonia双组分纳米流体,并利用泡状吸收实验装置进行了双组分纳米流体的泡状吸收实验。对颗粒的质量百分比和氨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双组分纳米流体强化泡状吸收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其强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NTs-ammonia双组分纳米流体的吸收强化效果随着纳米碳管质量百分比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并且随着纳米流体中氨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阳极化和涂覆聚四氟乙烯对磨损摩托车活塞进行强化处理,介绍了工艺条件,测定了强化层的性能,结果表明强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纳米碳管强化水合物导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58.15K~270.15K)、不同纳米碳管含量(0.1wt%~10wt%)以及有无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情况下四氢呋喃(Tetrahydrafuran,THF)水合物的导热系数。结果表明:THF水合物的导热系数随纳米碳管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纳米碳管的加入并没有改变THF水合物导热系数随温度的玻璃体变化特性。在纳米碳管质量分数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THF水合物导热系数增大的速率越来越快。对于含纳米碳管的THF水合物,不加分散剂时的导热系数比加分散剂的导热系数低,但高于纯THF水合物的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18.
藕状多孔铜是一种具有长直圆孔的新型微通道结构,可用于对大功率电子器件进行散热。通过实验和Flow Simulation数值计算系统地研究了以水为工质,具有均匀微槽道结构的多孔铜热沉的散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热沉具有很高的换热系数,在110 m L/s流量下,换热系数可达10.1 W/(cm~2·K)。模拟结果表明存在最佳的微槽道数和微槽道方向使得多孔铜热沉的散热性能最优。以水为工质时,最佳槽道数和微槽道方向分别为7~11和45°。随着微槽道宽度减小,热沉散热性能提高,对比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并分析了其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