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油田开发动态色谱指纹监测技术的数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油气藏的勘探阶段,对油气藏流体的认识只是静态的,宏观的,油气藏一旦投入开发,地下流体就处于运动状态,注水开发油气藏是如此,随着流体不断采出,地下温度压力条件不断变化,由于储集层本身的厚度,孔隙度,渗透度等非均质性的差异,各开采单层的产液贡献也不相同,即井口产出流体的种类,多少以及来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油气的采油率,因此在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就要对油气藏的生产动态进行监测,利用各种井下测试仪器定量解释每个小层的压力,温度,流体密度,体积流量,含水率等各种参数变化,研究油井产液动态,油气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10月14日~18日,由山东省石油学会主办的山东、河南、辽宁、四川四省石油学会不同类型油气藏剩余油分布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如何在我国东部老油田寻找更多的剩余油气,提高采收率水平,稳定和增加原油产量是石油企业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石油科技人员的重要使命.来自全国各个油田的叙多名领导、专业技术人员聚集海南,进行交流、学习。有《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中深层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等36篇论文在会议上作了交流.胜利油田单二块、孤岛中一区、新立村…  相似文献   

3.
《江汉石油科技》2009,19(4):31-31
老油田寻找剩余油的关键是预测剩余油的相对富集区。传统的油藏描述方法不能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而地震资料具有广泛空间采样的特性,地震技术是能够直接提供井间信息的唯一技术。开发地震技术是勘探地震技术向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延伸,它主要面向油气藏开发和开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外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情况,以及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等的原理和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页岩油气藏中存在微生物,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和对油藏特定微生物DNA的检测分析建立的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并在提高页岩油气产能和高效储层描述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原油渗流能力和储层岩石性质的改善而开展的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研究和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研究都展现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中国页岩油气开发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符合中国页岩油气特色的微生物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5.
微观剩余油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长期注水开发使得储集层微观孔喉网络中的剩余油形成分布极复杂,应用仿真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模仿不同油藏在不同含水阶段注水开发的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是表征和研究剩余油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在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和揭示孔隙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开发流体及温度、压力变化,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建立精细仿真模型,有效地利用仿真技术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仿真模型的构筑是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的关键,仿真模型应包含油气藏本质属性,并能反映油气藏主要因素间的逻辑和数学关系。该成果已有效应用于油田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第四届油气藏开发地质大会于10月中旬在青海油田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立足常规油气,面向非常规资源,承启开发地质未来"。会议提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的重点、难点和下步发展设想。高含水特高含水期开发的老油田,储层、流体和开发因素的不同组合对剩余油富集的影响仍是研究的重点,低级序断裂的研究,不同微相  相似文献   

7.
油气测井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中国油气测井技术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发展油气勘探测井技术,提高非均质,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效益,增加油气储量及其产量;二是发展油田开发测井技术,提高水驱油田薄层及高含水剩余油动态监测能力,控水稳油,增加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鄯善油田油水分布图编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注水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剩余油分布也日趋多样性、零散性和复杂性。为了能够准确地描述地下油水分布状况,通过对油水运动基本规律的研究,建立了不同累积注水量水淹面积及形态概念模型,从而编制了油水分布图,对改善和提高油田开发调整效果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Ⅱ)——非均质控油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并系统地提出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重点以牛庄洼陷沙三中岩性油气藏为例,详细论述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区别: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除了受到油源和构造条件的制约,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中强调的核心思想。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而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来讲,油气不均一分布的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在油藏评价、准确计算油气储量、井位部署等油田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所以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天然岩心串联组合方法,进行了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驱替顺序及岩石非均质程度是影响平面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可获得更高的采收率,该结论可以直接指导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技术,对镇泾油田的1208组样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区已获得的地质资料,对镇泾油田含油气区和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本工区微生物油异常分布连续性较好,异常平均值较高,油藏控制面积较大,可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块;异常区沿水下分流河道"蜿蜒"分布,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同时,有的区域已经过较长时间开采,但是微生物异常依然很明显,说明地下的剩余油较多,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是亲油、还是亲水,通过实验测量就可以确定。但地下不存在亲油的岩石,实验测量不出地下岩石的亲油特性,只能测量岩石亲水程度的强弱。地下岩石的亲水特性,为油气顺利运移至圈闭提供了保障,也为油藏压力的正常分布提供了保障。若岩石亲油,油气将散失在运移途中,从而无法聚集成藏。若油藏中的岩石亲油,地层压力的分布将出现不可思议的现象。因此,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地下的岩石只能亲水。  相似文献   

13.
源热共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功成 《石油学报》2012,33(5):723-738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潜在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相互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生成与否、生烃规模、相态(石油或天然气)类型与区域分布模式。潜在烃源岩控制因素包括烃源岩类型、丰度和规模。热场类型分“热”、“温”和“冷”场3类,热演化有增温型、减温型和多幕型。对潜在的生烃凹陷来说,源热之间存在源足热足、源足热欠、源欠热足和源欠热欠4种耦合关系。源足热足型凹陷能形成生烃凹陷,包括富生烃凹陷或含油气凹陷;源足热欠型凹陷、源欠热足型凹陷在源热互补条件下也能形成生烃凹陷或富生烃凹陷;源欠热欠型凹陷不能生烃。源热共控油气区油田、气田和油气田在空间上的有序分布,在纵向上有下气上油型及下油上气型,在平面上有内带外带型、内环外环型及分区型等。源热共控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规模,主控因素在于其源足热足型凹陷发育。将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成特富含油气盆地、富含油气盆地、中等含油气盆地、小型含油气盆地和贫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14.
岩石的主要矿物是极性物质,地层水的极性比油强,因此,岩石是亲水的,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岩石的亲水性质保证了油气运移的顺利进行,亲油岩石把油气散失在运移途中而无法聚集成藏。实测的相渗曲线表明了岩石的亲水性质。油藏压力的正常分布也是岩石亲水性质的证明。亲油岩石根本无法作为盖层封堵油气,只能散失油气。实验室测量到的亲油岩石,没有代表地下情况,因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断裂系统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东营凹陷的断裂十分发育.其中,基岩张性断裂控制凹陷边缘地层油气藏分布;盖层重力滑塌断裂控制凹陷陡坡滚动背斜油气藏分布;底辟拱张断裂控制凹陷内部和缓坡复杂断块油气藏分布.这些断裂控制了一系列伴生圈闭的大规模油气聚集,并在凹陷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东辛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的东辛地区为例,主要分析了该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以屋脊式断块油气藏为主体,在断块油气田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沙三上-东营组油气藏,绝大多数为断块型;岩性和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沙三中下部,且油气藏类型与油气性质具有某种联系。下部沙三-沙二段为低饱和油藏,中部沙一段-东营组多为高饱和油藏及油气藏,浅部上第三系出现纯气藏。由深到浅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断裂对于多层系、叠瓦式展布的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心分析和测井标定综合分析表明,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发育沙三段和沙一二段两套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南洼陷带。油气输导层主要由断裂(带)、连通的砂砾岩体和不整合面构成,它们或单独、或组合,控制着主要油气富集带的油气输导及聚集成藏。复合圈闭带控制着复合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各复合油气聚集带的成藏条件相互匹配,形成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下古生界原生油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华北地区经历过晚奥陶世至泥盆纪长达130Ma的沉积间断,分布于该地区的稳定而厚度很大的大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能否二次生烃,形成下古是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是有关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某些稠油油藏没有明显的泥岩盖层,导致有学者提出了顶水油藏这个概念,但该概念违背了 科学原理,容易使油藏工程领域产生混乱。为了纠正这一认识,分析了盖层的封堵机理,认为盖层不一 定非得是泥岩,物性较差的岩石也可做盖层。顶水油藏并非没有盖层,只是没有泥岩做盖层而已,其有 物性盖层封堵油气,并且油藏中的油水正常分布。因此,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顶水油藏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内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展现了良好的潜力。结合川东北地区烃源岩特征,对比分析长兴-飞仙关组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待征与石炭系气藏的异同,从而确定其主力烃源岩层;对长兴-飞仙关组储层进行密集采样,分析其有机碳值,进而定量评价储层沥青的含量;同时根据物质守恒原理,计算出普光古油藏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总量。研究发现,龙潭组烃源岩是长兴-飞仙关组气藏的主力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超过原油二次裂解气的贡献,是气藏的首要气源类型;普光气藏的古油藏裂解生成天然气总量为3 610×108 m3,其贡献不能满足普光大型气藏的形成,进一步验证了关于长兴-飞仙组气藏首要气源为干酪根裂解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