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疹和麻疹疫苗同时或分别接种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疹和麻疹疫苗同时或分别接种8~11月龄婴儿,并对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同时接种与分别接种的婴儿风疹或麻疹抗体阳转率及GMT差异均无显著意义,表明此两种疫苗可以同时接种。  相似文献   

2.
BRDⅡ株风疹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同时或分别接种于4~5年前已进行血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儿童,结果表明,同时与分别接种的免疫应答类似,临床反应均轻微。2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抗-HBs含量≥mIU/ml者所占的比例和几何均值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BRDⅡ株风疹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整乙肝疫苗同时或分别接种于4 ̄5年前已进行血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儿童,结果表明,同时与分别接种的免疫应答类似,临床反应均轻微。2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抗-HBs含量≥10mIU/ml者所占的比例和几何均值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同时或分别接种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同时或分别接种不同月龄婴儿,结果表明,同时与分别接种的免疫应答类似,临床反应均轻微。但接种儿童月龄较大 PPD 阳转率较高,平均硬结直径较大,抗-HBs 的 GMT 较高。  相似文献   

5.
应用血源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婴幼儿和小学生按0、1、6免疫程序进行联合免疫的效果观察。结果第1、2针用血源苗,第3外用基因苗免疫的阳转率(82.9%)明显低于3针均用血源苗的阳转率;第1、2针用血源苗,第3针用基因苗与3针均用基因苗免疫的阳转率均达100%;用血源苗基础免疫,5年后用基因苗加强免疫的阳转率(98.2%)与用血源苗加强免疫的阳转率(100%)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加强免疫后的GMT值,基因苗(515.2)明显高于血源苗(31.6)。表明基因苗同样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麻疹、腮腺炎、风疹病毒传染性极强,在全球范围内对幼儿及成人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相应的疫苗仍是控制其发病、传播,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手段[1-2]。由于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在病原体的特点、免疫原性和流行病学等方面具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且3种疫苗在联合使用时,各组分间无明显的免疫干扰作用。因此,为了既能获得免疫效果,又尽量减少针次,降低疫苗漏种率及接种成本,提高免疫覆盖率,WHO建议全球范围内接种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3]。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同时或分别接种的抗-HBs持久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同时或分别接种的抗-HBs的持久性进行了研究。同时接种组(1组)和分别接种组(2、3A、3B组)的抗-HBs阴转率和GMT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可以同时接种。抗-HBs的持久性与全程免疫后抗-HBs的峰值呈正相关,峰值<100 mIU/ml者,3年后有43.48%抗体转阴。建议全程后抗-HBs<100 mIU/ml者,3年后宜加强一针。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和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同时或分别接种4-5岁儿童,结果同时接种组未发现有加重反应,两苗单独接种与同时接种的免疫应答差异无显著意义。提示两苗可以同时接种。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腮腺炎 (流腮 )和甲型肝炎 (甲肝 )减毒活疫苗同时或分别接种 4~ 5岁儿童 ,结果同时接种组未发现有加重反应 ,两苗单独接种与同时接种的免疫应答差异无显著意义。提示两苗可以同时接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月龄婴儿接种不同剂量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109名4~12月龄婴儿接种不同剂量麻疹疫苗后的效果观察。接种0.5ml疫苗后,8~12月龄婴儿的抗体GMT为76.22,显著高于4~7月龄婴儿的抗体GMT 34.73;4~12月龄婴儿接种0.5ml疫苗,其抗体阳转率为96.61%,显著高于接种0.2ml者的84.00%;4~7月龄,胎传抗体<1:2的婴儿,接种0.2ml疫苗后的抗体阳转率为93.3%,显著高于胎传抗体≥1:2者的44.4%:4~7月龄、胎传抗体<1:2的婴儿,接种0.5ml疫苗后的抗体GMT为52.24,显著高于胎传抗体≥1:2者的19.07。说明8月龄开始接种麻疹疫苗是合理的,适当增加免疫剂量是必要的。婴幼儿免疫效果较差与胎传抗体的干扰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策。方法对多次免疫后抗-HBs仍为阴性的228名研究对象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按0、1、6个月20μg×3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于210d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抗-HBs检测。结果228名乙型肝炎疫苗多次免疫无应答者,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后,抗-HBs阳性172名,阳转率75.44%,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97.20m IU/ml。结论对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多次免疫无应答者,增加接种剂量或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可提高抗-HBs阳转率。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免疫实施方案及效果考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实施方案和远期效果。方法 考核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时率、孕妇HBV筛检率和阳性率,并对1986年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对象随访采血,检测HBsAg、抗-肿s、抗-HBc。并设免前本区及邻区乙肝疫苗未免疫者为内、外对照。结果 免后14年HBsAg阳性率在1%以下,与内、外对照相比下降幅度达90%,远期保护效果为81.23%。结论 免后14年仍无需加免。  相似文献   

13.
CpG-ODN对乙肝核酸疫苗及重组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对乙肝核酸疫苗及重组(CHO细胞)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核酸疫苗实验组用CpGODN与乙肝核酸疫苗联合免疫BALBc小鼠,阳性对照组注射核酸疫苗,阴性对照组注射质粒pVAX1;重组疫苗分4个实验组,用CpGODN与不同剂量的重组疫苗配伍后分别免疫BALBc小鼠,阳性对照组注射重组疫苗,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应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HBs水平。结果CpG与乙肝核酸疫苗组抗体阳转率比阳性对照组提高3倍,抗体水平提高2倍。CpG与重组疫苗组的阳转率和阳转时间均高于或早于CpG与核酸疫苗实验组。加入CpGODN后,即使重组疫苗用量减少3倍,诱导抗体水平和阳转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CpGODN可提高乙肝核酸疫苗和重组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使抗体产生的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苦参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苦参素0.2tidpo。疗程7~9个月,乙肝疫苗60ug,每15天1次,皮下注射,疗程12个月,拉米夫定0.1qdpo.疗程12个月。对照组31例单用拉米夫定0.1qdpo。疗程12个月。疗程中定期检测血常规、谷丙转氨酶(ALT)、HBeAg、抗-HBe、HBV、DNA。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0.6%和51.6%,P<0.05;45.2%和19.4%,P<0.05;77.4%和51.6%,P<0.05)。结论乙肝疫苗、苦参素、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重组乙型肝炎(CHO细胞)联合疫苗(DTaP-HBV)的中试工艺。方法通过不同的配比条件,探索DTaP-HBV联合疫苗的最佳中试工艺。以此工艺制备3批DTaP-HBV,进行各项指标的检定及稳定性试验。结果配方以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18μgPN/ml,精制白喉类毒素25Lf/ml,精制破伤风类毒素7Lf/ml,重组乙肝疫苗原液20μg/ml为宜;DTaP-HBV的稀释液选用0.85%NaCl溶液吸附效果较好,各抗原间无干扰作用;不同配合方式对四联疫苗的效力影响不大。3批DTaP-HBV的各项检定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05版)要求,且稳定性良好。结论已筛选出DTaP-HBV联合疫苗的最佳中试工艺,以此工艺制备的疫苗安全、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细胞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对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试验组分为联合疫苗组、卡介苗组、乙肝疫苗组,对照组分为空白组和保护剂组,各组小鼠分别于接种后1个月及2个月,取脾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以及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检测。结果联合疫苗组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IL-2含量均明显高于卡介苗组和乙肝疫苗组;CD4+/CD8+值高于单价乙肝疫苗组,而与卡介苗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联合疫苗能有效地诱导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7.
目前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均为重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疫苗,疫苗中需添加免疫佐剂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铝盐佐剂可显著增强HBsAg的体液免疫效果,但不能很好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研究发现,除铝佐剂之外,仍有多种物质具有免疫佐剂效应。本文就免疫刺激性佐剂、可生物降解的颗粒性佐剂、微生物来源的佐剂、植物来源的佐剂及其他类型的佐剂用于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